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9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737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661篇
地球物理   485篇
地质学   1135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33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于 8月 2 0- 2 3日在楚科奇海浮冰区联合冰站实施了为期 4天的短期颗粒有机物通量研究。结果显示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通量为 1 .582mgCm- 2 day- 1 ,2 2 0m深层为 1 .339mgCm- 2 day- 1 ,而相应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分别高达 8.788和 1 0 .30 3mgm- 2 day- 1 。显示北极浮冰区的夏季融冰季节后期 ,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水平较低。与颗粒有机碳通量水平相似 ,生源硅和活性磷的通量水平也较低。对硅藻通量组份的分析表明 ,真光层沉降硅藻的优势种为Nitzschiacf.seriata、Naviculaglacialis和Melosirasp .,而 2 2 0m层则Lepto cylindrussp .占绝对优势 ,其丰度数量百分比均超过 70 %。硅藻碳通量的绝对值较低 ,为0 .1 0 7- 0 .1 1 3mgCm- 2 day- 1 。然而 ,真光层大型桡足类的碳估算值高达 1 0 8.67mgCm- 2day- 1 ,占浮游动物总碳量的 95 .3 % ,大型浮游动物的表观碳通量高于浮游植物碳通量 2- 3个数量级 ,显示楚科奇海夏季融冰期高浮游动物碳量、低浮游植物碳量的特点。但浮游动物表观碳量高的主要原因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运动有关 ,却并非是实际向深层海洋传输的碳量  相似文献   
922.
丹巴地区中深变岩分布广泛,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采用7种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对该区的中深变质岩进行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测试,结果表明单矿物^40Ar-^38Ar法测试结果的可信度最高;锆石U-Pb法、单颗粒锆石蒸Pb法、独居石U-Pb法等测试法也比较有效,一般接近于地质体经历的地质事件的真实年龄;K-Ar法同位素年龄值大致反映其矿物样品形成的表面年龄;全岩、单矿物Rb-Sr法同位素年龄值偏年轻,结合地质背景研究可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23.
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的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指导下,运用现代构造解析学方法,在不同尺度上差别和分析了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内深俯冲,同碰撞构造及UHP和HP岩石折返过程中的变形特征,重点讨论同碰撞形成的高角度网结状榴辉岩切带阵列,高角闪岩相剪切及有关变形组合以及碰撞期后伸展韧性薄化变形样式,强调指出不同地壳层次和物理条件下变形分解作用的重要性,而且,在UHP和HP变质带内最有效的应变体制是剪切作用,并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不同格式的剪切带网状系统,以构造学记录为主线,结合已有可利用的岩石学,变质作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提出一个UHP和HP变质带尺度上的流变学演化模式,其中,UHP和HP变质岩石由地幔深度折返到地壳表层,经历了楔状挤出,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晚造山伸展塌陷,揭顶作用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24.
苏北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斜卧褶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韧性剪切带,在构造上,是组成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柱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在超高压变作用期后伸展体制及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残余构造,只保留于大的榴辉岩和超镁铁质结构透镜体核部。无疑,在超高压变质岩石露头区地表构造研究所得的结果,对在东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所掩盖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揭露的地质现象解释,有重要参考意义。强调指出,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所揭示的地壳构造,可能主要代表角闪岩相及伸展体制下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925.
冻土初始与附加细观损伤的CT识别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冻土附加损伤的概念, 给出了冻土在受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微裂纹与CT数之间的关系, 冻土密度与CT数以及冻土内部损伤量与CT数间关系模型, 并进行了讨论. 采用干土压实饱和的方法制作了无损冻土试样, 建立了冻土初始损伤的计算模式, 用该模式计算了不同冻土试样的初始损伤, 并以饱水分层压实试样为例计算了加载过程中的微裂纹损伤.  相似文献   
926.
用36Cl研究灰岩侵蚀速率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研究了方解石中^36Cl 的5种起源:(1)近地表Ca散裂和散裂成因的中子捕获;(2)由Ca产生的负μ介子捕获;(3)负μ介子捕获以后的中子发射;(4)由快μ介子引起的光致蜕变反应产生的中子;(5)由U裂变和(α,n)反应产生的中子。论述^36Cl在灰岩深度剖面上的4个分布特征;(1)^36Cl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2)深度能够自然地区分由不同生成反应形成的^36lμl贡献;(3)为了把测量的N(Ca)/N(Cl)比值的范围;(4)甚至在最干旱条件下,灰岩的浸蚀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稳定状态下起重要 作用。详细概述了^36Cl的采样方法和AMS分析技术,研究了测定灰岩侵蚀速率的数学模型,并且对一些灰岩表面侵蚀速率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927.
Summary ?This simulation study was appli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2) and forced by reasonable 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isturbance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disastrous weather and climate-produced such disturbances that were performed i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seasons and space/time scales, to recognize the persistence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respective climatic responses under the current climatic background of China.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in regions of East Asian monsoon climate, the soil humidity disturbance (SHD) has greater impact on posterior climate responses than the temperature disturbance has. The SHD forcing exerts noticeable influence on rainfall generally. Although the centers of changed precipitation generally do not coincide with those of the disturbances, the centers are located mostly in downwind areas of the SHD core and in areas of prevailing updraft, even some places far away; with neighboring dry/moist SHD zones, a bigger rainfall increase tends to show up in the dry region instead of in the wet one. The simul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SHD lasts for a rather long time, whose length is controlled by the presence of a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 the synchronous circulation patterns, the latitude and season,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SHD forcing.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humidity disturbance (especially from rainfall) is in good correspondence to posterior temperature that the previous SHD enhancement leads to the subsequent temperature drop in the surface and near-surface layer, while the centers of lowered temperature can remain more than three months. Received April 3, 2001; Revised December 19, 2001  相似文献   
928.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目前物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和新增长点 ,我国也开始日益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本文作者在简述国内外物流产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 ,详细地探讨了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与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和历史进程 ,分析了我国目前物流业发展的具体特点 (包括存在问题、发展现状和与国外的差距等方面 ) ,并同时从总体格局、东中西部差距、南北方差异、城乡差异和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具体讨论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布局现状和分布特征。最后针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和布局现状 ,提出了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29.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森林  曾刚  刘海猛  庄良 《地理科学》2021,41(3):407-415
从“区域?省域?地(市)”3个空间尺度入手,分析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国开发区总体上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但东中西部差异巨大,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占据地区主导地位。② 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随尺度缩小而扩大,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其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同时,开发区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市)尺度强于省域尺度。③ 产业属性对开发区产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影响巨大。在省域尺度,空间依赖性最强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与其他类型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特征突出;在地(市)尺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表现靓丽。因此,在省级层面上应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在地(市)级层面上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30.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从西到东跨越多省,地形复杂,作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主要综述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影响以及成因和对策建议的最新研究进展:(1)近60年黄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0 ℃/10a,上游升温速率最大,下游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夏季最小,降水量上游地区增多,中下游地区减少,蒸散量呈减少趋势。(2)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源区冰川积雪消融加剧,冻土严重退化,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好转趋势,上游脆弱区和中游产沙区水土流失加重,对农业影响利弊皆存,流域病虫害加剧;流域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文化遗产安全保存带来巨大挑战。(3)黄河流域气候系统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不仅受自身内部的动力、热力影响,也受大气环流、海温、青藏高原等外部强迫因子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影响黄河流域局地气候的重要因子。(4)未来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波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加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联合多部门建立气象、水文、生态与数值预报及防控一体化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同时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和有效利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