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Well Zheng-1 is located in the combined area of the central uplift and the north Tianshan piedmont depression in the Junggar Basin. Two oil-bearing beds are recognized at 4788–4797 m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Tugulu Formation (K1tg) and 4808.5–4812.5 m of the Lower 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J1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composition,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saturated hydrocarbons, sterane and terpane biomarkers and carotane of two crude oil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crude oils are basically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ey were all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high mature, brine, algae-rich lake facies sediments. Oil-source correlation revealed that crude oils of the two beds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Permian and mixed by the oil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Jurassic and Triassic.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with several sets of source rocks in the area studied.  相似文献   
32.
川渝地区夏季旱涝与海温异常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媛媛  康志明  金荣花  李峰 《气象》2007,33(5):89-93
利用1951—2006年6—8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川渝地区旱涝指数Z指数,确定出该区域旱涝等级及其对应年份,分析这一带历年旱涝情况及年际变化特征,并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法分析旱涝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前期,这一带地区以旱为主,3个重旱年有2年出现在这个时段内;1970年代末至2003年,旱涝年均有,但以涝为主,2006年则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旱的年份。旱涝指数与SST的相关分析显示Z指数与前期SST,特别是1—3月SST有较好的相关关系,Z指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显著正相关。重涝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广大海域SST呈明显的正距平,而重旱年则为大范围SST负距平。2006年1—3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明显负距平、南太平洋20°S以南到40°S之间海域海温呈显著正距平有利于川渝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33.

A paleomagnetic study of about 95 samples from 16 sites sampl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Luanping basin in Hebei Province was reported. Stepwis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was used to isolate magnetic components. Most samples have a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 with a high temperature component above 500°C. The tectonic-corrected data areD = 347.8°,I = 50.4°, α95 = 7.l°,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e position is at 76.1°N, 346.3°E,with dp =6.4°,dm = 3.8°, paleolatitude λ = 31.1°N. This result indicates a counterclockwise post-Cretaceous rotation of 30.7° ±9.8° with respect to the stable Ordos basin in the west of North China Block, and a non-significant northward motion. This rotation could be related to local fault action or structural detachment, or regional NNW-NWWward motion and collision of Kula-Pacific plate with eastern China since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34.
A paleomagnetic study of about 95 samples from 16 sites sampl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Luanping basin in Hebei Province was reported. Stepwise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was used to isolate magnetic components. Most samples have a characteristic direction with a high temperature component above 500°C. The tectonic-corrected data areD = 347.8°,I = 50.4°, α95 = 7.l°,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e position is at 76.1°N, 346.3°E,with dp =6.4°,dm = 3.8°, paleolatitude λ = 31.1°N. This result indicates a counterclockwise post-Cretaceous rotation of 30.7° ±9.8° with respect to the stable Ordos basin in the west of North China Block, and a non-significant northward motion. This rotation could be related to local fault action or structural detachment, or regional NNW-NWWward motion and collision of Kula-Pacific plate with eastern China since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35.
深水钻井隔水管紧急脱离后的反冲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钻井中,在恶劣海况或浮式平台定位失效等情况下,需紧急断开隔水管与水下防喷器的连接。隔水管突然脱离后会加速向上反冲,如果反冲作用控制不当,可能威胁钻井平台、隔水管体和水下井口的安全。介绍了国外隔水管紧急脱离与反冲响应的研究情况,分析了隔水管紧急脱离的原因与程序、脱离后的反冲过程、反冲控制方式和成功脱离标准、反冲响应的分析方法。建议:由于南海深水海况复杂,作业者需制定紧急脱离的预案和作业规程,并进行紧急脱离操作培训;由于隔水管紧急脱离后的反冲响应涉及多个非线性瞬态过程,研究者应该开展隔水管紧急脱离测试和反冲响应模拟计算,开发隔水管反冲响应分析软件。  相似文献   
36.
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地质填图、钻探、土壤地球化学、磁法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揭露了白基寨花岗岩的空间架构和地质特征,并分析了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岩体具有高分异性(SiO270%,δEu在0.03~0.09之间),高K2O,且K2O/Na2O1等特征。Ba、Nb、P和Ti相对亏损,Rb、Ta、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明显,呈海鸥"V"型。花岗岩源岩为泥质岩和硬砂岩混合而成,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岩体具有边部倾角小,高挥发份元素向上运移明显、强烈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等有利成矿条件特点,在岩体边部成矿流体与碳酸岩盐相互作用形成白钨矿化体。矿区中部凹勺状区域和ZK3002-ZK3001段是找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有利潜在区域。  相似文献   
37.
永定河形成时代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永定河冲洪积物的研究发现,永定河形成前后的沉积环境明显不同。钻探资料表明永定河形成前本地区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相,当时湖水宁静,沉积物主要为泥岩和粉砂。永定河形成时洪水裹携大量碎屑形成巨厚的泥石流堆积,沉积环境为冲洪积相,主要为砂砾石、砂、粉砂和粘土互层,形成巨大的冲洪积扇。通过新5孔钻孔岩芯273块古地磁样品的系统剩磁测试,获得了该钻孔岩芯的古地磁极性序列,对比国际地磁极性年表,认为该钻孔岩芯剖面 0~96.59m以正极性带为主,对应布容正极性时,其地质时代为0~0.78Ma;  96.59~246.79m则以反极性带为主,对应松山反极性时,其地质时代为0.78~2.58Ma;  246.79~413.64m以正极性带为主,则对应高斯正极性时,其地质时代为2.58~3.58Ma,属于新近纪上新世。研究推测永定河最早的沉积物为上新世形成,距今3.33~3.58Ma。
  相似文献   
38.
基于比较理论推导建立的4个煤层渗透率计算模型,对我国煤层气盆地已有物性参数进行计算,以预测其煤储层渗透率。将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试井渗透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4个模型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煤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对我国煤层气部分区块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煤层气开发后期,汪-张模型的适用性较好,预测结果与现场数据基本一致,对煤层气开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是一类能识别并结合多糖的免疫蛋白质超家族, 本文首次克隆了一种新型香港牡蛎C-型凝集素基因——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并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 命名为ChPerlucin。结果显示, ChPerlucin基因cDNA全长577bp, 包括21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73bp的 3′UTR, 以及483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编码160个氨基酸, ChPerlucin蛋白理论分子量为18kD, 等电点为5.95。ChPerlucin蛋白含有保守的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C-type lectin or carbohydrate-recognition domain, CLECT); 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进化树分析表明, ChPerlucin与其他贝类的Perlucin聚为一支, 说明该基因是软体动物Perlucin家族的新成员。qRT-PCR结果显示, ChPerlucin在香港牡蛎所检测组织和各个胚胎发育时期中均有表达; 病原菌刺激后, ChPerlucin表达量显著升高; 利用毕赤酵母真核成功表达了ChPerlucin重组蛋白, 发现ChPerlucin重组蛋白具有抑菌效果。以上结果表明ChPerlucin在香港牡蛎的先天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基于分县尺度的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露  杨艳昭  封志明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2):310-322
选取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系统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中国分县人口规模,定量分析了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布局、各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以及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变化。研究认为:①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东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减少,西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增加,但增减变化在0.1%~0.3%之间;②2010-2020年中国有1641个分县单元人口将仍呈增加趋势,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都在全国3/4水平,人口增加仍是主要特征;2020-2030年中国人口增加的分县单元将大幅减少到598个,人口减少地区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将占3/5以上,人口减少成为普遍现象。③中国21个城市群地区人口总量将由2010年的7.81亿增加到2020年的8.68亿和2030年的9.17亿,相应的人口集聚度也将由2010年的1.99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2.17和2030年的2.33,城市群地区人口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在逐步提高,人口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