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震接收函数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固定台网25个台站的H-κ结果,获得中国大陆东南缘(福建地区)地壳厚度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减薄的图像:地壳从闽西北山区的33 km减薄到厦门沿海一带的29 km以下,平均地壳厚度为31.3 km,具有陆地向洋壳过渡的特征;地壳泊松比从内陆到沿海显示出分带特征,闽中西部内陆地区小于0.26,沿海地带高于0.26,且在断裂带的交汇区域表现为相对异常高值.地壳上地幔顶部(0~2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结果显示闽江断裂等NW向断裂深切Moho界面,在断裂两侧Moho面急剧抬升或下沉,产状改变,这些特征向内陆地区逐渐变得不明显.闽江等NW向断裂对研究区地壳厚度、地震等有明显控制作用.上地幔尺度(300~7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未见410 km和660 km速度间断面突变和起伏异常,其绝对深度略大于IASP91模型的,上地幔转换带厚度正常(250±5 km),表明中国大陆东南缘上地幔转换带未受欧亚与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推断中国大陆东南缘及台湾海峡下方不存在俯冲板块,或俯冲前缘未扰动到410 km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东沟铜矿床的成矿特征、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以及矿床成因研究,获得了如下认识:① 成矿环境为晚寒武世的大洋扩张脊环境,容矿岩石为蛇绿岩套上部的基性火山岩,矿床成矿金属组合为Cu-Zn(少量),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绿帘石化等,其中,硅化、绿泥石化与矿体的关系最为密切;② 对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黄铜矿的电子探针分析均表明,具有低温或中低温热液成矿的特征;③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成矿期石英中包裹体类型简单,仅有纯液体包裹体和液体包裹体,气相分数低,液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O2为主,液相成分主要为H2O;矿床成矿流体温度为150~200℃,盐度w(NaCleq)为13%~16%,密度为0.87~0.95 g/cm3;④ 矿床属于"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关键字 地球化学;成矿特征;流体包裹体;塞浦路斯型矿床;东沟铜矿;北祁连  相似文献   
113.
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在农作物中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金山区为对象,分析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以及元素的有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与全量、有机质、pH等的相关性;根据重金属元素在稻米、蔬菜等不同农作物中的含量,分析了其迁移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元素的形态组成差异较大;Pb、Zn、Ni元素的有效态与环境因素(pH、有机质)关系密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最为活跃且易发生迁移,在多种农作物中有较为明显的富集;稻米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相对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土壤污染治理、种植结构调整、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4.
利用北京市某地区的GeoEye-1卫星影像、外业控制资料等数据来进行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解算试验.试验与分析表明:GeoEye-1卫星影像采用RPC+二维仿射变换的区域网平差时,当在试验区的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布设一个控制点时,试验结果可以满足国家1:5 000地形图绝对定向后的平面与高程限差.  相似文献   
115.
基于1971—2005年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玉米的全区平均单产资料,根据产量数据的多周期和波动性特点,采用周期修正残差值方法,构建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灰色预测模型,采用正弦曲线拟合残差序列,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周期修正,预测精度提高。结果表明:预测"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水稻在2013年以后出现小幅度下降,而单产绝对值仍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玉米单产至2014年呈持续增产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单产波动幅度较小。以2006—2009年实际产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效果较好。水稻单产预测模型精度为一级,玉米单产预测模型精度为二级。该模型对于大灾年份的粮食产量预测精度较差,但可反映其趋势。  相似文献   
116.
清水泉镁铁-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位于南阿尔金山阿帕—茫崖构造带中-北部的清水泉地区,其北部与南阿尔金山超高压变质带紧邻。该岩体包含有3~4个由辉石橄榄岩-角闪辉长岩构成的岩浆旋回,与元古宙变质沉积岩系呈侵入接触关系。对其中的角闪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其206Pb/238U表面年龄为(461±2)Ma~(471±2)Ma,其加权平均值为(467.4±1.4)Ma(n=21,MSWD=2.5),所测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振荡环带,Th/U比值为0.32~1.16(平均0.64)。测年结果显示,清水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南阿尔金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504~487 Ma),而老于该地区A型花岗岩的时代(425 Ma左右)。分析认为,伴随着同时代的"双峰式"岩浆侵入作用及广泛的变质热事件,大约465 Ma时的南阿尔金山已经由前期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转入到了碰撞后的裂谷伸展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17.
在对汶泗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不同含水岩组无机组分指标进行了分析,表明浅层孔隙水和部分地区岩溶裂隙水无机组分含量大幅增高,深层孔隙水无机物含量则变化不大。在有机污染方面,浅层孔隙水有机物检出率26.8%,但含量很低,远未达到饮用水标准限值;岩溶裂隙水有机物检出率46.7%,检出率相对较高,局部地段有机物超标;深层孔隙水有机物基本未检出。该区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无机污染呈面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较重,而有机污染则呈现点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提出了地下水安全供水对策。  相似文献   
118.
Dissolved fluorescent organic matter was measured using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 at three temporal points during a Synechococcus bloom after diatom bloom dispersion in spring, 2007. Carbohydrate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c matter and red tide succession was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diatom bloom, tyrosine-like fluorescence B intensity was very high within the water column and exhibi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  相似文献   
119.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广西大风短临预报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产品与同期广西各地气象局发布的大风预警信号(以下简称“人工预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按业务评分规定,大风预警系统在漏报率和命中率方面更优,人工预警在TS评分和空报率方面更优;(2)有效提前预警情况下,大风预警系统在大风蓝色、黄色预警和不分级预警中TS评分较高。基于对大风预警系统和人工预警的数量、TS评分和预警提前量的差异分析,广西大风短临预报预警系统的产品性能达到同期人工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120.
西丰大岩体在辽宁省地质上占有十分显赫的位置,一方面它出露面积巨大,另一方面与其相关的矿产比较丰富.西丰大岩体未解体之前是辽宁省最大的岩体之一,位于辽宁省的东北角,南起清河,向北延至吉林省,在辽宁省境内出露面积逾2500km2.与其相关的矿产有铁矿、铜矿、铅锌金银钼多金属矿及萤石矿.根据构造-岩浆演化期次原则,按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岩体间的接触关系及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将西丰大岩体(辽宁省部分)进行了详细解体,重新归并成早二叠世、早三叠世、中侏罗世和晚白垩世4个侵入期次.其中早二叠世有3个侵入序次、早三叠世1个侵入序次、中侏罗世3个侵入序次、晚白垩世4个侵入序次,共划分为11个侵入序次.在此基础上对岩性的成矿专属性、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时限进行了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