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41.
堵锡华  刘长宁 《岩矿测试》2000,19(4):311-313
合成了新试剂 1 - (2 -羟基 - 3,5-二硝基苯 ) - 3- (4-苯基 - 2 -噻唑 ) -三氮烯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 - 1 0 0存在下 ,它与Ni2 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 ,在 pH 6.0~ 7.5时 ,Ni2 与该试剂形成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峰位于 51 5nm处 ,摩尔吸光系数为 1 .0 8× 1 0 5 L·mol- 1 ·cm- 1 。Ni2 在 0~ 0 .4mg/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已用于矿物、合金、钢样中微量镍的测定 ,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相符 ,相对标准偏差RSD <5% (n =6)  相似文献   
42.
宋战平  綦彦波  李宁 《岩土力学》2007,28(Z1):485-489
隧道穿越岩溶区施工中,既有隐伏溶洞因其具有的隐蔽洞使得在工程上不能事先采取安全措施,易遭受猝不及防的破坏,给隧道施工和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危害性较大。针对隧道穿越岩溶区大部分常见中、小尺度既有隐伏溶洞引起的岩溶隧道稳定性问题,采用数值试验方法,系统分析了隧道顶部不同尺度和距隧道不同距离的既有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了隧道顶部既有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围岩塑性区的变化特征。在数值试验基础上,对顶部隐伏溶洞引起的隧道位移变化规律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的大尺度既有顶部隐伏溶洞将引起隧道位移的增加和隧道围岩拉应力的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区隧道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岩溶区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科学化、定量化具有直接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43.
安徽舒城旅游客源市场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考查诸多可能影响旅游客源市场的因素后 ,精选出 11个因子 ,采用专家打分模型 ,对安徽省舒城县旅游客源地 (舒城及其邻近的 90个市、县 )的诸多因素进行考察 ,得出这 90个市、县作为舒城旅游客源地的无量纲分值 ,据此作出客源市场的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介绍一种由J.Laskar提出的、可以精确还原拟周期函数的主要拟周期项的频率分析方法,进而用该法给出一紧凑的月球物理天平动的近似拟周期表达,最后指出所介绍方法在研究具小耗散因素动力系统时的局限性并讨论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45.
陈四楼井田突水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陈四楼煤矿在建井及投产3年以来多次突水的现实,从地质构造理论和矿山压力理论出发,探讨了井田突水的原因,认为该井田特殊的构造及矿山压力导致的构造"活化"是矿井突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6.
天津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本文分析了天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若干多环芳烃组分的含量特征及污染水平。结果显示,城市绿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最高,污灌农田土壤中一些组分的含量也较高,但多数组分与普通农田、荒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相差不大;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低环/高环在大部分地区小于1,说明天津地区多环芳烃污染主要以燃烧源为主。芘/苯并(a)芘参数值则反映出市区绿地土壤受交通污染的影响比较大;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表层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其中城市绿地土壤污染程度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7.
遥感与GIS在东亚飞蝗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蝗灾属于毁灭性的生物灾害,它和水灾、旱灾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一旦爆发,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社会安定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将遥感与GIS结合,对蝗虫生境特征、历史蝗灾记录、蝗害发生时有关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可提供蝗灾时空变化、蝗灾范围、蝗灾程度、灭蝗的最佳时段等重要信息。本文重点论述遥感与GIS在蝗灾中的应用,以遥感反演的温度和水分为例来讨论蝗灾前后生境的变化状况,依靠遥感等高新技术实现飞蝗灾害监测的信息化。信息化监测与防蝗站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已经成为监测蝗灾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8.
Vodyanitskii mud volcano is located at a depth of about 2070 m in the Sorokin Trough, Black sea. It is a 500-m wide and 20-m high cone surrounded by a depression, which is typical of many mud volcanoes in the Black Sea. 75 kHz sidescan sonar show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mud flows that include mud breccia, authigenic carbonates, and gas hydrates that were sampled by gravity coring. The fluids that flow through or erupt with the mud are enriched in chloride (up to ∼650 mmol L−1 at ∼150-cm sediment depth) suggesting a deep sourc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fluids of the close-by Dvurechenskii mud volcano. Direct observation with the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Quest revealed gas bubbles emanating at two distinct sites at the crest of the mud volcano, which confirms earlier observations of bubble-induced hydroacoustic anomalies in echosounder records. The sediments at the main bubble emission site show a thermal anomaly with temperatures at ∼60 cm sediment depth that were 0.9 °C warmer than the bottom water. Chemical and isotopic analyses of the emanated gas revealed that it consisted primarily of methane (99.8%) and was of microbial origin (δD-CH4 = −170.8‰ (SMOW), δ13C-CH4 = −61.0‰ (V-PDB), δ13C-C2H6 = −44.0‰ (V-PDB)). The gas flux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video observations of the ROV. Assuming that the flux is constant with time, about 0.9 ± 0.5 × 106 mol of methane is released every year. This value is of the same order-of-magnitude as reported fluxes of dissolved methane released with pore water at other mud volcanoes. This suggests that bubble emanation is a significant pathway transporting methane from the sediments into the water column.  相似文献   
49.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湘潭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并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20年10月28-31日污染天气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北方偏二次型传输阶段,此阶段北风风力较大,在强北风的推动下华北地区污染物(PM2.5)向南传输影响湘潭;第2阶段为大气高湿静稳条件下本地源(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排放累积阶段,此阶段地面转均压场,整层大气湿度接近饱和并出现弱降水,气态污染物在污染过程中发生二次转化,颗粒物吸湿增长,且近地面出现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导致边界层内的污染物不断累积,污染加重,推高了湘潭的PM2.5浓度峰值;第3阶段为污染物缓慢清除阶段,随着新一波冷空气影响湘潭地区,水平扩散条件逐步改善,且上游空气质量优良,本地污染物得到有利扩散,此次污染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50.
许青海  白宝云  严德金  王宁 《探矿工程》2018,45(7):84-86,83
老挝甘猛省钾盐矿开采系统中风井穿过极易溶于水的光卤石及石盐岩岩层,建成后发现井壁后有溶腔现象,严重威胁风井的正常使用。为了确保井筒施工安全以及矿山生产正常进行,设计采用帷幕注浆对风井病害进行治理。采用自上而下孔口封闭式帷幕注浆工艺,边检查边注浆的施工方式,最终完成了对风井的加固和堵水工作。期间对光卤石及石盐层的胶结材料进行室内试验,确定了一种新型注浆材料——卤水+氧化镁浆液,并确立科学的注浆配合比。通过总结经验,为钾盐矿开采过程中防水、堵(治)水等工作的设计和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