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二叠纪地层研究述评   总被引:47,自引:8,他引:39  
近二十年来 ,全球和中国的二叠纪年代地层方案基本形成。层序地层、同位素年龄和磁性极性地层也获得系统的资料 ,所以国际二叠系对比的精度大为提高。不过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犹待厘定 ,还存在若干重要的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42.
自陈述彭先生提出地学信息图谱后,许多学者探讨了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进行了各方面的地学研究,但是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岩溶地区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探讨。本文主要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岩溶地区(贵州省)的土地利用/覆被演化的信息图谱。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黑河流域地质资源基础、水文景观特色及气候生物优势等三方面的现状考察,重点论述了黑河流域独特的地质、水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阐述了开展生态旅游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甘肃桦树沟蚀变岩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桦树沟蚀主岩型铜矿床属一种破碎带蚀变岩型铜矿床,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屋控性,但在矿田和矿区范围,矿体明显受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作者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源层及成矿年龄的分析认为:桦树沟蚀变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为中元古代裂谷期铜的预富集作用,表现为含铜条带状铁建造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加里东造山期,条带状铁建造中的铜活化迁移到构造破碎蚀变带进一步富集,形成铜矿床。  相似文献   
45.
用物理方法改造油气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国内外近年来广泛应用在油气井改造上的物理方法,叙述了各种方法的简单原理,适合的油气层特点,对一些方法在某些油气田的应用情况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小秦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 ,认为区域变质、混合 (花岗 )岩化等促使基底岩系中金被多次活化析出 ,在变质核杂岩持续隆升背景下 ,成矿流体向控矿剪切带运移沉淀 ,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为金矿富集定位创造了热—构造环境。提出金矿分布与变质核杂岩构造具有对应性 ,本区金矿化具垂向构造分带性。  相似文献   
47.
为评价博茨瓦纳帕拉匹村非均质裂隙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采用双重介质法及增加阻水水平屏障来模拟含水层,用排水和蒸发双重边界来模拟季节性河流,用溶质运移模型来再现示踪剂氟氯烃化合物(CFC)在地下水中的分布,用环境同位素氢和氧分析地下水的来源,用氯离子质量平衡法估计人渗量。对双重介质的不同有效空隙度的确定则采用了地下水龄示踪剂CFC的实测值分析得出。这些为地下水模型的真实、准确提供了几种独立、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48.
南岭中段大东山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大东山岩体位于广东、湖南交界处,是南岭中段一个大岩基,出露面积约2250km2,由两阶段侵入体构成,主侵入阶段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55.9±1.1)Ma,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ISr值为0.71143~0.71575,εNd(t)值为-10.98~-10.50,t2DM为1.80Ga和1.84Ga,成岩物质源自古-中元古代地壳。岩体富K和Si,其氧化物平均值分别为4.97%和76.35%;贫Ti、Mg、Fe和Ca,氧化物平均值分别为0.16%、0.13%,1.18%和0.63%,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主体和补体岩石在化学成分上具有分离结晶演化关系。产出于岩石圈伸展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49.
农田N_2O通量测定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俊  于沪宁  于强  谢贤群 《地学前缘》2002,9(2):377-385
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波文比 /能量平衡法及密闭箱法结合气相色谱分析对农田N2 O通量进行了测定。在夏天和秋天观测前的 1~ 2周 ,148和 10 9kgNhm-2 肥料被分别施入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实验表明 :空气动力学法与波文比 /能量平衡法测定的N2 O通量在冬小麦田较为接近 ,在夏玉米田则相差较大。夏玉米冠层上方温湿梯度的细微变化可导致能量平衡法计算的N2 O通量发生较大离散 ,从而与空气动力学法的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观测期间 ,微气象法和密闭箱法测定的农田N2 O日平均通量在夏玉米田分别为 18± 37和 8± 5ngNm-2 ·s-1;在冬小麦田分别为 43± 2 1和 6± 1ngNm-2 ·s-1。微气象法测定的农田N2 O通量高于密闭箱法的观测值 ,由此推测作物冠层可释放N2O ,其机制可能是土壤中生成的N2 O被作物的蒸腾液流输送到大气中。微气象法和密闭箱法测定的N2 O通量间的差异在冬小麦田大于夏玉米田 ,表明冬小麦释放N2 O的量大于夏玉米。这可能是冬小麦根系分布较夏玉米深的缘故。采用密闭箱法观测时 ,箱内气温发生变化 ,半小时内最高可增加10℃ ,因地温变化小 ,其对土壤中N2 O的生成并无显著影响。由于密闭箱法观测忽略或低估了植物释放的N2 O ,且箱内的边界层阻力可能高于箱外 ,其测定的地表N2 O通量偏小。  相似文献   
50.
渡槽结构隔震耗能减振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南泉河水大型渡槽工程结构,按几何相似比1:10研制了结构模型及多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在振动台上成功地进行了多工况的地震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由隔震器与阻尼器组成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应用于渡槽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渡槽结构的地震响应。此外,所研制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在实际结构工程中的施工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