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本文探讨了山东地区早元古代以前的陆核形成,晚元古代—三叠纪微弱的构造形变与板块漂移,三叠纪末期中朝与扬子板块的拼合,并重点讨论了侏罗纪以来的板内变形,认为根据其构造应力作用机制与特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即燕山期、四川期、华北期、喜马拉雅期以及新构造期。板内变形作用较强的中生代与新生代,是山东许多重要矿产形成、就位、改造与保存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82.
张节理是一种常见的小构造现象,在很多教科书与论文中都有论述。众所周知,张节理与最小主压应力方向(σ_1)相垂直,而与最大主压应力、中间主压力方向平行。按说这在确定构造应力方向时是很有用处的。然而由于不少张节理产状不稳定,有时甚至很乱,有些张节理明显地是剪切带中所派生的,因而用张节理来进行构造应力分析就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相似文献   
83.
中朝与扬子板块的鉴别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质论评》2001,47(1):57-63
本文强调了要从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资料来对比及鉴别不同板块的特征。综合运用结晶基底的形成时间,某些元素的含量、某些元素的比值,铅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地幔包体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的特征,中元古界是变质的还是沉积的,晋宁事件的存在与否,震旦纪冰碛层的特征,早寒武纪含磷岩系与黑色页岩系的存在与否,400Ma前后的沉积间断,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发育特征,板块运移距离的大小,岩石圈的厚度,平均P波速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差异、壳内低阻层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就可鉴别中朝与扬子板块。认识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弄清东亚地区其他小地块(如朝鲜半岛南部地块,Hida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84.
对于 ODP提供的深海钻探 5 73B孔始新统顶部 -渐新统底部的地质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和微玻璃陨石的挑选等 ,结合附近区域的其它地质资料 ,探讨了东太平洋中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始新世末期东太平洋地区多种海洋微体古生物灭绝、大面积微玻璃陨石 (或微球粒陨石 )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异常等 ,说明该时期有明显的突变性地质事件发生 ,很可能是由于陨击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85.
万天丰  翟淑芬 《地学前缘》2002,9(2):336-336
寒武系底界 ,即古生代与元古代的分界 ,发生在距今5 43Ma左右 ,即两个银河年以前 ,是一条特别令人关注的界线。自寒武纪开始 ,生物化石大量涌现 ,形成了被不少学者称之为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现象。笔者最近在湘西、贵州和云南的 6条寒武系底界 (本文所指的寒武系底界均为国际上所建议的B点 )剖面上进行工作。通过精细的采样 ,在贵州台江县以东 4km左右方隆村西的采石场上 ,采集到了黄绿色的、厚度不及 1cm的界线粘土。用此样品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认真观察 ,发现了 5颗微玻璃球体。寒武系以下的震旦系为灯影组白云质灰岩 ,在电镜下可观…  相似文献   
86.
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圈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脱界面,是否发生层圈相互作用,是否发生部分的解耦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滑脱、圈层的解耦作用及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中地壳、莫霍面与区域性主干断层的交线附近,而岩石圈板块的底面却并不存在大幅度的滑移。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地区基本上都位于大兴安岭—山西西部—武陵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地区,而在此线以西地区岩浆活动相当微弱。笔者认为,在侏罗—白垩纪时期,该线以西缺少岩浆活动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的大陆型岩石圈,而该线以东岩浆活动剧烈的地区可能就属于海陆过渡型岩石圈。中国东部岩石圈的转型和"变薄",不太可能是深部地幔羽、去根作用、深部地幔热物质上涌或大陆伸展作用的结果,也不太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87.
区域构造热事件对高煤阶煤层气富集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煤阶含煤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影响,使高煤阶煤层气藏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通过对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藏的实例进行剖析,从煤层的热演化程度,煤系地层的方解石脉、石英脉体中的包裹体温度和压力,磷灰石、锆石的裂变径迹古地温分析,中生代火成岩的同位素年龄,岩浆活动产生的大地热流值方面证明了构造热事件的存在。结合煤岩的热解实验分析发现,构造热事件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的环境促使煤层的生烃,提高了煤层的吸附能力,使沁水盆地煤层的含气量比美国同期形成的黑勇士盆地煤层含气量高5~13m3/t,岩浆侵入产生的温度变化是沁水盆地煤层气含气量欠饱和的原因之一,高温高压的地层环境改善了煤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88.
万天丰教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科技出版基金的资助下,近8年来完成了《亚洲大地构造与大型矿床》的写作,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随着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执行,对于亚洲进一步开发矿产资源,从岩石圈板  相似文献   
89.
金旭东  张德会  万天丰 《地质通报》2010,29(203):392-400
岩浆侵入的流体流动模拟表明,侵入体上方是流体聚焦流动的位置,流体通量远大于旁侧围岩,流体在此产生沸腾作用。随温度降低,侵入体上方渗透率逐渐增大,最大渗透率出现在侵入体的顶部。含水岩浆侵位后在其顶上带发生二次沸腾和减压过程,释放出的巨大机械能远大于围岩的抗张强度,足以引起围岩发生脆性破坏。岩浆岩顶上带的水饱和外壳及其围岩发生破裂形成陡倾裂隙和水力破裂。直立长椭球状岩浆体的侵入会在岩浆岩顶上带产生放射状和同心圆状裂隙,同时产生爆破角砾岩筒。因此侵入体顶上带的岩钟、岩枝、岩脉,放射状、同心圆状裂隙和角砾岩筒均为构造弱化带,是热液矿脉密集发育的部位。矿床地质学研究已充分证明,岩浆岩顶上带确是容纳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的最佳部位。在开展深部成矿预测和找矿的过程中,探寻隐伏岩体顶上带和/或岩钟,是寻找深部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多金属矿床的捷径。  相似文献   
90.
中朝与扬子板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质论评》2001,47(1):57-63
本文强调了要从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资料来对比及鉴别不同板块的特征。综合运用结晶基底的形成时间,某些元素的含量、某些元素的比值,铅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地幔包体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的特征,古地古界是变质的还是沉积的,晋宁事件的存在与否,震旦纪冰碛层的特征,早寒武纪含磷岩系与黑色页岩系的存在与否,400Ma前后的沉积间断,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发育特征,板块运移距离的大小,岩石圈的厚度,平均P波速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差异、壳内低阻层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就可鉴别中朝与扬子板块。认识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弄清东亚地区其他小地块(如朝鲜半岛南部地块,Hida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