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 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 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相似文献   
132.
福建政和粗面岩和粗面安山岩出露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北段。LA-ICP-MS 锆石U-Pb定年法测定粗面安山岩成岩年龄为101±1.5 Ma(MSWD = 0.38,n = 18)。粗面岩和粗面安山岩主量元素具有富硅、钾和过铝质的特征,且MgO、FeOt、CaO 等含量较低;岩石具有富集LILE 和LREE, 亏损HFSE 的特征, LREE/HREE 为14.09~20.48,(La/Yb)N = 17.42~28.59,(La/Sm)N = 5.56~7.75,并且具有Eu 负异常特征(δEu = 0.60~0.66)。粗面岩和粗面安山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 初始比值(ISr = 0.714 17 和0.714 47)和较低的εNd(t)值, εNd(t)= -9.0~-8.9,以及变化范围大的εHf(t)值,εHf(t)= -10.67~+2.72,二阶段年龄(TDM2)为1.84~0.99 Ga,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地壳的重熔,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新生地壳或幔源物质的加入。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粗面岩和粗面安山岩所有样品均位于VAG 及syn-COLG 区域,表明其形成于一个挤压的构造环境,说明华南大陆东南缘在白垩纪并非一直处于伸展构造环境,而是在早晚白垩世之交存在一期由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换事件,本次研究的粗面岩和粗面安山岩应为这次构造转换的产物,其成岩年龄则代表一期挤压构造事件的上限年龄,它对揭示中国大陆东南缘在晚中生代伸展环境中存在间歇性挤压的构造活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以商麻断裂为界,大别造山带分为东段和西段,西大别造山带是连接桐柏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的纽带。通过对几何学和运动学以及变质环境的研究表明:西大别造山带的形态为一个枢纽向西倾伏的巨型背形构造,且有圈层结构,层间存在滑脱面。西大别地区至少存在着3 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是南北边界剪切带的形成,第二期是层间滑脱面和榴辉岩透镜体的形成,第三期是晚期的岩体侵入。应力场的统计结果可知,西大别造山带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统计结果真实地记录了西大别造山带形成时的古应力状态,对应着3 期变形的第一期。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从北向南岩石的变形强度存在着: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这种强弱变形带交替出现的规律。通过白云母Ti温度计以及多硅白云母压力计结果显示西大别造山带中新县-红安地区岩石的变质条件为T = 450 ℃~620 ℃,P = 1.0~1.6 GPa,属于高压蓝片岩相到榴辉岩相。  相似文献   
134.
段正梁  彭振  杨左  鲍青  阮氏莲 《热带地理》2021,41(1):104-113
基于对岳麓山景区447位旅游者的实地调研,运用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并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两者发生悖离的因素,并进一步利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Logistic回归结果看,旅游者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相关理性认知越好,发生悖离的可能性越低;旅游者积极环境情感和消极环境情感对悖离...  相似文献   
135.
海湾扇贝体内一种球型病毒样颗粒及宿主细胞病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对养殖中罹患“性腺萎缩症”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做了观察,结果显示,在病贝的消化盲囊上皮细胞中感染有一种病毒样颗粒。该颗粒近球形,无囊膜,直径50~80nm。同时在细胞质内观察到许多泡状的包涵体以及病毒样颗粒的形成过程。受感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减少,核膜膨胀、部分溶解;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嵴退化,溶酶体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