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本文提出邻菲口罗啉—亚硝酸钠—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测定铬的新体系。在0.24mol·L-1NaNO2-1.2×10-5mol·L-1O-Phen-4.8×10-5mol·L-1CTMAB(pH9.3)底液中,Cr(Ⅵ)于-1.40V(Vs:SCE)产生一灵敏、尖锐、稳定的极谱波。Cr(Ⅵ)浓度在0~60μg·L-1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本法测定了水样及钢样中痕量铬,结果良好。本文还对极谱波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93.
据俄罗斯《矿床地质学》2000年第42卷第3期刊登的В.Ч.卡赞斯基等人的文章《额尔康斯克铀矿区形成历史及地质特征》中,在进行区域成矿对比时,把它与东南地洼区赣杭铀矿带进行对比。赣杭铀矿一带呈北东45°~60°方向延伸达600km,宽50~80 km,由40余个矿床组成,在空间上产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地洼区)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南地洼区)的结合处。从晚元古代开始,该带发育深大断裂,而且其位置随时间而变,从泥盆系中期到三叠纪为活化的地台体制,然后进入地洼体制或者构造岩浆活化体制[1988,陈国达]。侏罗纪在其范围内或周边地区产生火山构造或者喷发中心,充填了酸性或中性火山岩。赣杭铀矿带成为巨型鄂霍次克—楚科奇—闽浙大陆边缘火山带的旁侧分枝,是太平洋矿带的内带和外带的分界线;在白垩纪,赣杭带轴部又被红色沉积碎屑岩充填,它具有陆内裂谷构造的最终形态特点。 谭克仁供稿 2001.1.19  相似文献   
394.
以X 舵智能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改进 Super-Twisting 滑模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结合的 AUV 控制方法。首先,对 AUV 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以及 X 舵分配进行了建模;之后,按照 Super-Twisting 理论设计了 AUV 控制器;然后,考虑到原算法中符号函数引起的控制输出抖振现象,提出了基于 Sigmoid 函数的改进 Super-Twisting 控制器,考虑到未建模动态以及外部环境干扰,设计了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集总干扰进行补偿;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器的有效性。仿真表明,在干扰影响条件下,所提方法能够在大幅降低输出抖振并保证良好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395.
本文基于南海11 a逐日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流数据,利用三种涡旋识别方法——缠绕角(Winding Angle,WA)法、速度矢量几何(Vector Geometry,VG)法和OW (Okubo Weiss)参数法对南海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中尺度涡的探测能力,并分析了在高分辨率再分析产品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产品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能够放大OW方法的W参数噪声,使该方法存在涡旋过量检测和涡旋分割现象,导致识别的涡旋数量偏多、半径偏小,涡旋平均成功探测率最低(76.2%);与OW方法相比,WA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涡旋过量探测率和漏判率,涡旋平均成功探测率提高至85.1%,但涡旋识别时间较长;与前两种方法相比,VG方法的涡旋平均成功探测率可达93.2%,综合评估参数(过量探测率×漏判率÷成功探测率)优势显著(4.5%),且计算高效。因此,在基于高分辨率再分析产品进行中尺度涡识别时,VG方法具有更加合理的涡旋探测结果和更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96.
地球上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于大洋中脊、俯冲带,而板内岩浆通常是由地幔柱或热点作用产生的。最近一二十年,在俯冲板块内部发现了一些岩浆活动,它们通常不能用传统的动力学机制来解释。本文综述了位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俯冲板块内部的岩浆活动,包括大洋板块俯冲背景下俯冲的大洋和大陆板块部分,以及陆陆碰撞背景下俯冲的大陆板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板片拉力在俯冲板块岩浆作用中的地位和效应,认为俯冲下盘微陆块的裂解通常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并且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来鉴别地史上的俯冲板块以及相应的板内岩浆作用。俯冲板块中的板内岩浆的识别和研究将是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解释板内岩浆作用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97.
滇西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历了多期次、多类型成矿作用,形成了多条各具特色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文章通过对区内金沙江-哀牢山金多金属成矿带内北衙、马厂箐、姚安、长安等典型矿床的解剖和对比研究,发现带内金多金属矿床与经典的斑岩型矿床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是:成矿岩体岩性以碱性系列为特征,w(K2O+Na2O)超过8%;成矿流体碱质含量偏高,流体阳离子(K++Na+)含量约占流体总量的87%~95%;成矿过程中,除岩浆热液参与成矿外,岩浆气水热液与围岩间的水岩反应,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体;自成矿岩体向外依次发育裂隙脉型、矽卡岩型、构造破碎带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组成多位一体。文章基于典型矿床特征的系统总结,提出了“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概念,并对其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最终,文章构建了滇西地区碱质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并指导相关矿床找矿勘查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98.
滇西北衙地区是云南乃至中国重要的Au多金属矿床集中区,近十余年来,区内Au多金属找矿勘查取得巨大进展。系统总结该区成矿规律和找矿勘查经验,实现已有矿区深边部和区域新的找矿突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典型矿床矿体赋存部位、控矿构造、容矿岩石、矿化蚀变、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物探特征、化探特征等因素,文章总结了北衙式Au多金属矿床的矿化类型及分带特征,基于矿床系统的“源、运、储、变、保”演化过程,把控制因素和找矿标志与矿化类型之间互为标志相融合,建立了北衙式“五位一体”多类型矿体“全位”找矿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矿床(体)、物探、化探资料及其之间的演变和印证关系,文章进行“缺位”找矿预测,圈定了北衙北层间破碎带(岩性界面)型Pb-Zn-Ag(Au)矿(T1)、白莲村裂隙脉型Au矿(T2)、白莲村东红土型Au-Fe矿(T3)、老马涧斑岩型Au(Cu)矿(T4)、马头湾东矽卡岩型Au-Fe-Cu矿(T5)、干海子西矽卡岩型Fe-Au-Cu矿(T6)以及下山口原生矿(T7)共7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399.
北衙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金矿床位于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中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西缘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其成矿与新生代富碱斑岩密切相关。前人研究均集中在富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而对贫矿岩体研究甚少,控制北衙地区岩体含矿差异性的因素尚不明确。文章以北衙矿区外围白莲村、马头湾和南大坪贫矿石英正长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全岩主微量、锆石U-Pb定年以及角闪石矿物学分析,讨论了北衙地区富碱斑岩岩石成因、源区特征、岩浆含水量、氧逸度等要素,并与本区富矿岩体进行对比,由此探讨其成矿的差异性。贫矿石英正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3.96±0.43)Ma、(33.26±0.30)Ma和(32.80±0.27)Ma,与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的岩浆活动时限吻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贫矿石英正长斑岩具有高钾富碱的特点,微量元素上显示富轻稀土元素和Ba、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Ta、Ti和Nb等高场强元素。富碱斑岩的Rb/Sr、Nb/Ta、La/Nb以及LREE/HREE比值较高,Eu异常不明显表明北衙富碱斑岩具有壳幔混合特征。角闪石化学成分显示,贫矿岩体中的角闪石主要是绿钙闪石。通过角闪石计算其结晶时温度、压力、氧逸度和水含量等参数并与富矿岩体中的角闪石进行对比,发现北衙地区贫矿岩体角闪石结晶环境相比于富矿岩体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且贫矿岩体相对于富矿岩体具有更低的氧逸度和更深的侵位深度。贫矿岩体更深的侵位深度意味着更大的围岩压力,难以发生对成矿有利的流体出溶;低氧逸度意味着金属元素早期就已经沉淀无法随岩浆向上运移。因此,在北衙矿区,氧逸度和侵位深度是北衙地区岩体含矿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