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478篇
海洋学   15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南海季风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1年 4月在中国上海召开了南海季风试验国际学术会议 ,1 0多个合作国家、地区参加了会议 ,并出版了会议预印 (摘要 )文集。同年4月广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气象局合作出版了亚洲季风图集 (共 3 1 8页 ) [1] 。有关南海季风试验 (见图 1、2 )期间的丰富、宝贵资料以及取得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四大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南海季风试验部分中已列出新的研究成果共 5点[2 ] 。本文主要依据这些文献材料 ,并结合有关季风的基础问题和热点问题 ,作简单概括综述。亚洲季风存在着 3个子系统 ,即南亚 (或印度 )季风、东亚 …  相似文献   
862.
余志豪  葛孝贞 《海洋学报》1984,6(6):759-769
利用两维平均模式,考虑太阳辐射加热作用,曾对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模拟副高脊线的季节性北跳等结果[1]。本文采用相同的模式,除太阳辐射加热外,还考虑了副高北侧雨带中的水汽凝结加热作用,进行数值试验。考虑凝结加热后,仍能模拟出副高随季节北移和北跳等的基本特征,而且模拟结果还显示出,凝结加热可使副高脊线季节性北移所达的位置比之无凝结加热时偏南。因此,可以认为副高季节性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由太阳辐射加热决定,而其脊线位置的南北距平,是北侧降水带旱涝反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3.
余志豪  葛孝贞 《海洋学报》1983,5(6):694-708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活动,对东亚大气环流[1]和我国夏半年雨带均有重要影响,副高位置季节性南北变动基本特征为:从春到夏,副高不断北移,入秋以后,又往南撤.在这种北移和南撤过程中,副高移动并不是匀速的,而表现出有稳定少变,缓慢移动与跳跃三种形式.在自南向北推移中,副高每年还有两次较迅速的北跳[2](见图1).  相似文献   
864.
全球珊瑚礁监测与管理保护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全球珊瑚礁监测成果与管理保护新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珊瑚礁受到普遍关注,催生了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全球珊瑚礁考查和全球珊瑚礁数据库为主的全球珊瑚礁监测体系,并从1998年起每2年出版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到2004年为止,全球珊瑚礁已损失20%,另外的50%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全球变化影响可能超过人类活动影响,但未来情况有很大不确定性。全球珊瑚礁图集提供了最新面积资料。珊瑚礁管理保护必须采取维持礁系统的弹性、避免衰退相转移和维持礁生物关键功能组、扩大完全保护区面积等新战略。中国是世界珊瑚礁大国,应该为世界珊瑚礁保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65.
余广明 《海洋学报》1981,3(2):330-347
波浪绕射现象是确定港域掩护状况的主要因素,在设计港口防波堤工程时必须予以考虑,以便根据港口使用要求,选择最佳的外堤布置方案,确保船舶作业安全并节省工程投资。防波堤工程可有各种不同布局,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为单突堤。其它如岛堤、双突堤,从计算堤内水域波况的观点着眼,在一定条件下其性质亦属于单突堤一类。因此,研究单突堤后的波浪绕射规律具有较普遍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66.
通过对南沙永暑礁夏季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了南沙海区西南大风产生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南沙西南大风与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辐合带、赤道高压、西南低压、孟加拉湾季风槽、越赤道气流、东风急流等天气系统的关系,得出了几点结论:( 1 ) 10°N 以北南海有热带气旋活动或南海 ITCZ 上的扰动不断加强,作为西南入流气流的通道,南沙海区一般可出现西南大风;( 2 ) 西太平洋台风西移到 125°E 以西,纬度在 15°N~25°N 之间,继续靠近南海且有台风槽向南海伸展时,南沙海区将出现西南大风;( 3 ) 西南低槽的南压加强再结合赤道高压的加强可使南沙海区产生大风;( 4 ) 孟加拉湾低槽前的西南风向东扩展且纬度较低时,南半球低空越赤道气流逐渐加强时以及南海南部高空东风明显增强时,南海可出现西南大风;( 5 ) 只要有以上 4 种形势中的任一种形势出现,再加上观测到云图上南沙海区附近有明显成片的对流云发展时,即可预报南沙有西南大风,其平均风力一般 6 ~ 7 级,阵风 8 ~ 10 级。  相似文献   
867.
探讨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中是否存在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进行了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脂多糖(LPS)体外孵育实验,采用亚硝酸盐法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NOS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LPS离体孵育血细胞组的一氧化氮(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这一反应能被NOS抑制剂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所阻断,证实了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存在NOS活性。同时进行了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对其血清NO浓度和NOS活性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副溶血弧菌注射感染凡纳滨对虾后12h血清中NOS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NO浓度在注射后24h开始升高,72h后各组NO浓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可以诱导NOS的表达,并产生NO来抵抗副溶血弧菌的入侵,从而增强了对虾的免疫力。此外将嗜酸小球菌Pediococcusacidilactici按10.0mg·kg-1添加到饲料里投喂凡纳滨对虾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和NOS活性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且溶菌酶活力和NOS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29,r0.05[1,12]=0.532)。从而进一步说明了NOS活性可以作为凡纳滨对虾免疫力高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68.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唯一的中国大陆沿现代珊瑚礁,本文报道了对雷州半岛西南端灯楼角地区的珊瑚礁的观察结果,本区地处琼州海责和北部湾的会合点,属热带北缘大陆沿海水环境,本区珊瑚礁是冰后期海侵以来形的,分为岸礁和离岸礁两类,厚度一般为1-3m,宽度约500-1000m,构成原生礁 中的优势种为角孔珊瑚(Goniopora),现在造礁石珊瑚主要有滨珊瑚(Porites),峰巢瑚(Favia)和鹿角珊瑚(Acropora)等11属,西岸的表瑚生长比东岸的好,本区岸礁的生态分带为;(1)内礁坪光滩带;(2)外礁坪珊瑚生产烯疏带,(3)礁前水下斜坡上部珊瑚林带,本区珊瑚资源已开发和人为破坏严重,亟待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869.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岩溶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倍受关注,有关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岩溶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回顾了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碳酸盐岩风化以及碳酸盐岩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及作用机制,指出未来的研究需结合不同岩溶生态环境,量化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岩溶生态系统碳增汇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岩溶碳汇的贡献、增加岩溶生态系统碳汇的能力、助力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0.
测井是铀矿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因其基于特有的放射性原理和快捷准确且成本较低的特点,用于直接确定钻孔内铀矿(化)层的空间位置、品位及厚度,经放射性平衡系数等修正的γ测井解释结果一直用于铀资源量的估算。我国核工业地质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借鉴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从60年代开始逐渐完善和创新发展了γ测井技术,形成了独立自主的γ测井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为铀矿勘查和铀矿资源储量估算提供了保障。文章从γ测井的仪器设备、方法技术、测井模型、解释修正和技术标准五方面,全面回顾了我国γ测井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γ测井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