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松辽盆地南部DL地区近年来已发现多处大、中型铀矿床,但其上白垩统划分仍不清晰,“多层状”铀矿体发育层位尚不明确,制约了铀矿勘查工作。文章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为理论指导依据,通过岩心、地震、测井曲线等资料综合研究,建立DL地区上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将DL地区上白垩统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明确以青山口组一段和二段(MS6、MS5)及姚家组一段和二段(MS4、MS3)为主要含铀的4个三级层序。本次研究对主要含铀地层层序,开展沉积微相类型、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特征研究,确定了青山口组(MS5、MS6)和姚家组一段(MS4)为辫状河沉积体系,识别出河道和河漫滩2种亚相及砂质心滩、滞留沉积、洪泛平原和洪泛沼泽4种微相;姚家组二段(MS3)为曲流河沉积体系,识别出河道、堤岸和河漫滩3种亚相及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和洪泛平原4种微相;查明铀主要富集在辫状河河道的心滩、滞留沉积和曲流河相边滩位置。对含铀地层层序的精细划分及沉积微相类型的精细刻画,可为该地区铀矿勘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宝龙山铀矿床姚家组下段砂岩开展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初步查明了该段砂岩的物质成分、结构和碳酸盐胶结物类型与胶结期次,确定了赋矿层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及其演化序列(包括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作用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内砂岩成岩作用与铀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认为姚家组下段砂岩具有良好的成分与物性条件,是本区大规模铀成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地浸砂岩型铀矿含矿含水层具有孔隙度大、连通性好、砂岩疏松等特点,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由于孔内井液压力大于层间水静压力,井液沁入围岩和含矿层导致“压氡效应”的产生,打破了原有的镭氡平衡,造成γ测井解释结果偏低,致使铀资源量估算不准确。目前镭氡平衡系数一般采用分析对比法和物探参数孔观测法来确定,引入幂函数对物探参数孔实测数据进行拟合,求取宝龙山铀矿床姚家组下段镭氡平衡系数,并对各方法求得的镭氡平衡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析对比法计算得出的镭氡平衡系数可信度最低,物探参数孔观测平均值法计算结果更为准确,而采用幂函数拟合后求取的镭氡平衡系数能有效地避免偶然误差,结果可信度最高,为砂岩型铀矿床镭氡平衡系数的确定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钻孔γ照射量率是确定铀矿石品位、圈定铀矿体边界的主要依据和指标。在所收集的宝龙山地区钻孔γ测井资料以及区域、矿床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统计、分析了井中γ照射量率的背景值、均值、均方差、变异系数等,总结出钻孔γ照射量率在不同地层、不同岩性段中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结合地质背景,总结了放射性元素迁移富集规律,查明了γ照射量率与铀矿化的关系,探索了其找矿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在有利成矿的砂体中,钻孔γ照射量率均值大小反映了岩层中放射性元素的富集程度,均方差及变异系数则反映了岩层中放射性元素富集的均一性;均值、均方差及变异系数同时增大,且稳定变化,表明地层放射性元素含量增加,易形成品质较好的工业铀矿体。该成果可用于指导钻探工作部署,提高找矿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石油、煤田及金属矿勘探中,自然电位测井能够用于渗透性地层划分、地层水电阻率确定、地层对比和沉积相分析等。由于受钻孔内环境、地面电极环材质和探管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电位曲线存在基线漂移、分辨率低、干扰大等问题,尤其是自然电位曲线的基线漂移,影响了测井曲线的质量,降低了测井曲线的解释精度。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解与重构算法的自然电位曲线基线漂移校正的方法,对地浸砂岩铀矿成矿预测和环境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因地表覆盖层等的影响,有效信息往往被掩盖。为有效提取铀矿化信息,对在松辽盆地开鲁坳陷大林铀矿产区采集的地面伽马能谱数据开展钍归一化法处理。获得的铀剩差异常范围与区内铀矿体及断裂的空间展布相吻合。经分析表明,钍归一化法能够有效反映断裂的存在。该区断裂对铀成矿控制明显,区内铀剩差异常区为氧化还原过渡带,可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测井是铀矿地质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因其基于特有的放射性原理和快捷准确且成本较低的特点,用于直接确定钻孔内铀矿(化)层的空间位置、品位及厚度,经放射性平衡系数等修正的γ测井解释结果一直用于铀资源量的估算。我国核工业地质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借鉴苏联技术的基础上,从60年代开始逐渐完善和创新发展了γ测井技术,形成了独立自主的γ测井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为铀矿勘查和铀矿资源储量估算提供了保障。文章从γ测井的仪器设备、方法技术、测井模型、解释修正和技术标准五方面,全面回顾了我国γ测井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γ测井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激电是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对某地区铜铅锌矿的激电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了该地区铜铅锌矿的激电异常特征,并在激电中梯扫面异常上,进行激电测深工作,对测深数据进行反演处理,确定了异常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并得到工程验证。为激电法研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为大型断-坳复合型沉积盆地,复杂的盆地演化和充填作用形成了盆地有利的铀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控制了盆地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开展盆地构造-充填特征研究是深化盆地铀成矿机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文章通过对松辽盆地构造-充填特征研究,总结了成盆动力学机制,初步恢复了原形盆地形态与特征,查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与盖层建造类型。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主要经历早白垩世裂谷(断陷)与晚白垩世坳陷两个主要成盆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充填结构,在垂向上发育三套上红下黑的成矿建造组合。将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古新统—始新统(E1—E2),盆地在挤压背景下发育全区隆升剥蚀,深部成矿流体大规模渗出改造成矿,是盆地的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10.
产于松辽盆地西南部的宝龙山铀矿床是盆地代表性矿床之一,开展矿床控矿要素和成矿模式的研究对推进盆地区域找矿工作具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宝龙山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与矿化特征研究,厘定矿床关键控矿要素为辫状河灰色砂体、反转背斜(剥蚀天窗)和流体叠加改造;通过矿石U-Pb同位素分析与等时线拟合获得了81.2 Ma、74.5 Ma、52.3 Ma和46.6 Ma等成矿年龄数据,表明铀成矿作用由晚白垩世末持续至古近纪早中期,具有多期次叠加成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铀矿化发育特征分析,将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成岩预富集、油气改造扩大、层间氧化成矿、油气渗出保矿4个阶段,并构建了宝龙山铀矿床4阶段成矿模式,为矿区外围和新区铀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