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312.
313.
地形对登陆热带气旋"黄蜂"(2002)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以"目标登陆台风外场试验研究"(CLATEX)项目的目标热带气旋"黄蜂"为对象,在用高分辨数值模式模拟其近海加强和登陆减弱过程的基础上,通过5组对比数值试验,从定量和时间演化角度细致地分析了热带气旋周边海陆和地形分布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表明,华南西部地理因子(地形、粗糙度、海陆分布等)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华南西部地形的存在,有利于低层弱冷空气向南侵袭,从而激发对流发展,使气旋迅速加强,是"黄蜂"近海加强的关键原因;登陆后冷空气切入造成的稳定层结抑制了对流发展,阻断了对流潜热能源,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华南西部真实地形下的地表摩擦效应是"黄蜂"登陆后迅速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海热带气旋区的地表热交换以潜热输送(蒸发)为主,其量值一般是感热输送的5~10倍;洋面热交换与气旋强度间存在正反馈关系,符合热带气旋发展的"WISHE"(风引起的表面热交换)机制观点,即"WISHE"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14.
混凝-催化氧化处理含油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复合化学混凝及催化氧化联合工艺对油田生产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油废水经混凝处理后,剩余ρ(CODcr )可以达到300 mg/L左右,剩余悬浮物质量浓度小于10mg/L;再经活性炭载Cu、Pd催化剂的深度处理,含油污水中的ρ(CODcr )值由315 mg/L降至50 mg/L以下,达到了国家的相关排放标准.催化剂可以再生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15.
海南岛位于印支与华南陆块的交界地带,构造演化复杂,因此海南岛的拼合历史和构造属性一直备受争议.在海南岛三亚荔枝沟地区新识别出的酸性火山岩对于探讨海南岛早中生代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指示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套酸性火山岩中流纹岩的成岩年龄为241±6 Ma(MSWD=0.9).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火山岩样品的SiO2含量介于72.34%~77.83%,具较高的Al2O3(10.51%~13.53%)、K2O(2.85%~4.85%)、Na2O(1.75%~3.79%)含量和A/CNK比值(0.99~2.07),为过铝质钙碱性酸性火山岩.样品稀土元素含量为∑REE=87×10-6~177×10-6,富集轻稀土元素,显示右倾岛弧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Eu负异常明显.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εNd(t)变化于-12.1~-11.3之间,可被解释为变沉积物部分熔融后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区域对比研究表明该套酸性火山岩可与三江地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松马构造带的中三叠世岩浆岩进行类比,应形成于印支与华南陆块汇聚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16.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的NO-3质量浓度在时间分布上与降雨(包括降雨期、降雨量)和施肥(包括施肥期、施肥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同一年内9月份(丰水期末)浅层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大于5月份(枯水期末)的质量浓度.年际间总体变化趋势随年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受地下水水位埋深、水力坡度、含水层岩性及厚度的影响,水位埋深越大、含水层渗透性越强、水力坡度越小,浅层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增高的趋势越明显.为验证上述定性分析所得结论的可靠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时空变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的氮污染主要是上述时空变量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降雨和水位埋深对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17.
几种荒漠植物干旱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区天然生长的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Salsolapasserina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脯氨酸、甜菜碱、海藻糖以及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BA可促进脯氨酸、甜菜碱的积累;脯氨酸在9月累积较多,甜菜碱在7月大量累积,海藻糖在5月和9月积累较多,脱落酸在9月累积较多。脱落酸和脯氨酸对植物休眠可能存在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18.
四川德阳浅层地下水高含铁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德阳地下水含量丰富,是主要饮用水水源,但铁含量高。通过模拟试验考察了pH值、微生物、铵态氮、氧化还原条件和有机质等因素对土壤二价铁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酸性条件下土壤二价铁浸出浓度相对较高;(2)在土壤溶液中添加有机质的情况下,随着有机质浓度的增加,土壤溶液中二价铁浓度也增高;(3)在没有微生物参与的条件下,土壤溶液二价铁浓度较低;(4)还原环境土壤溶液二价铁浓度受铵态氮的浓度影响较小;(5)还原条件下,土壤二价铁易被溶出且相比氧化环境下溶出浓度高。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分析得出:德阳浅层地下水的弱酸性、土壤丰富的有机质含量以及还原环境为影响其地下水铁含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19.
采用Le Cren相对状态指数Kn,比较4个野生群体(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三疣梭子蟹的肥满度情况,发现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其中10月中旬鸭绿江口群体与舟山群体肥满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个野生群体雄性个体肥满度均大于雌性个体,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疣梭子蟹选育品系在养殖过程中肥满度为120日龄>100日龄>80日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20.
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 (redtail shrimp) is an important marine commercial animal in China. Recently, its resources have been depleted rapidly as a result of, for example, over-exploi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spawning grounds. Therefore, we analyz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nine wild populations of F. penicillatus of China (Ningde, Lianjiang, Putian, Xiamen, Quanzhou, Zhangpu, Dongshan, Nanao, and Shenzhen populations) by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technology, to provide genetic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resource protection, rejuvenation,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sustainable use of the resource. Eight AFLP primer pairs were used for amplification, and 508 bands were detected among the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loci (P) ranged from 41.34% to 63.58%; the Nei’s gene diversity (H) of the populations was 0.119 4-0.230 5; and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 (I) was 0.184 1-0.342 5. These genet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F. penicillatus was high.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GST=0.216 2) and gene flow (Nm=1.812 4) show that there was a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a moderate level of gene flow among populations. More studies on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of F. penicillatus along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find more effective scientific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F. penicillatus genetic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