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41.
本文探讨了南沙超亮层块边界断裂的性质与现今位置和新生代动力学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南沙微板块四周边界地带大量的地震勘探剖面、地层、岩浆岩、褶皱、断裂、地球物理场等资料,按照层块构造的“层滑—倾滑—走滑”四维关联断裂系统运动思想,确定了南沙微板块为一超壳层块,四周为性质不同的超壳断裂所围限,北为康泰—双子—雄南超壳正向倾滑伸展断裂带,南为八仙—巴兰—约克—库约超壳逆向倾滑推覆断裂带,西为万安—纳土纳超壳走滑拉张断裂带,东为民都洛—班乃超壳走滑挤压断裂带。它们共以南沙软流圈顶面作为拆离面。根据多元动力成因观,结合东南亚区域板块运动规律,南沙超壳层块的新生代动力学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①K_2—E_2~1,岩石圈深部拆沉导致南沙超壳层块裂离华南—印支陆缘.古南海  相似文献   
42.
根据广东台山广海湾150km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岬湾型海岸起伏多变的基底和上覆的第四纪沉积层序、沉积演化以及复杂的新构造作用。该区晚第四纪自下而上发育有5个层序:(1)滨海相杂色粘土,下部为河道充填;(2)河道冲积砂;(3)内大陆架粉砂质粘土;(4)滨海相潮坪沉积;(5)河口湾淤泥质沉积。研究区基底形态起伏较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风化壳及少量变质岩。NNE和NEE向两组断裂系统最为发育,它们控制了盆地发展并经历了两期活动。  相似文献   
43.
南海南部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礼乐盆地位于南海海域南部,是一个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长期以来缺乏构造热演化方面研究。本文在认识礼乐盆地构造演化的基础上,选用盆地内地震测线(L2剖面),应用二维横向不均匀拉张模型对礼乐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揭示了盆地在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1)盆地经历了两次连续的拉张过程,第一期拉张幅度较小,拉张系数在1.05左右,第二次拉张程度较第一次拉张强烈,深水地区拉张系数达到1.3;(2)礼乐盆地两次拉张使得盆地逐步升温,第二次拉张结束时达到历史最高温时期,之后热流持续下降;(3)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热流史具有差异性,其中深水区经历的古热流最高,达75mW/m2,礼乐滩最低,仅为63mW/m2。  相似文献   
44.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模拟盆地演化.通过模拟重建了盆地沉积沉降、构造活动、挠曲变形动态演化过程,预测了...  相似文献   
45.
南海西北部重磁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南海重磁数据的重新处理,得到南海西北部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异常图和化极磁异常图,并对所反映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加以分析。根据重力场资料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厚度在10~38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逐渐减薄,对应于地壳类型从陆壳、过渡壳到洋壳的分布特征。根据磁力资料计算了居里面深度,其埋深变化于11~27km之间,在陆区居里面是下地壳顶界面和莫霍面之间的另一个物性界面,而在海区则接近于莫霍面埋深。  相似文献   
46.
南沙微板块的层块构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近5万千米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和相关的地质资料,从宏观上,在南沙微板块内初次划分出了南沙超壳层块,曾母壳体层块,南薇-安渡壳体层块,礼乐-北巴拉望壳体层块,安渡-毕生基底层块,礼乐-半月基底层块等不同级别的层块构造,讨论了它们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层块构造的“立交传输运动”概念,根据多元动力成因观,探讨了各级层块构造的形成机制和主导动力,指出了俯冲板片拆沉-幔隆力,地幔流牵引力,地球转速变化惯性力,区域板块边界力等是驱动超壳层块的主要动力,重力失稳-壳内流塑层降升-牵引力是驱动壳体层块和基底层块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7.
中,新生代华南陆缘离散地块的基本特片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8.
于1986-1991年,应用地震地质方法,对台湾海峡的地震地层和地质构造进行调查,采用地震剖面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台西盆地的构造演估进行研究,认为该盆地由厦澎坳陷,乌丘屿坳陷,新竹坳陷和台湾坳陷等组成,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代末-中始新世初始张裂,晚始新世一渐新世全面断裂,中新世构造调整,以及中新世末以来挤压-收缩-封闭等阶段,现今已成为残留陆缘裂谷盆地,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一个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49.
为查明构造性质不明、空间位置不清楚的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西段——九所-陵水断裂带,采集断裂带东段小妹韧性剪切带中花岗岩、石榴石石英片岩和花岗质片麻岩3类样品,探讨其纳米尺度特征.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结果表明:这3类岩石存在多种纳米结构和构造,结合野外实践得到的该剪切带纳米颗粒的发育程度与其所受剪切作用有关.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可能有:(1) 剪切力作用下层状硅酸盐热分解;(2) 颗粒塑性变形后发生脆性破裂,再经剪切作用研磨而成.与台湾太鲁阁深大断裂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岩石样品进行SEM测试结果对比,发现其纳米颗粒特征和研究区具可比性,据此推测小妹韧性剪切带在区域构造归属上可能与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滇西临沧花岗岩基冷却的热年代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利用热年代学方法重建临沧花岗岩基的冷却历史,测定了6块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黑云母Rb-Sr等时线年龄、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以及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数据。分析表明,自结晶以来,岩基主体经历了较复杂的热演化,在两个基本阶段即早期快速冷却阶段和晚期缓慢冷却阶段上叠加了短周期的热扰动,从中—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末,冷却速率可以达到6℃~13℃/Ma,中侏罗世冷却缓慢,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岩基快速冷却,平均速率达到5℃/Ma,早白垩世晚期到喜山运动前,为缓慢冷却阶段,平均速率仅为0.5℃/Ma,喜山运动后,受印藏碰撞的影响,岩基经历了两期冷却事件,早期冷却速率为5℃~10℃/Ma,晚期即5Ma以来冷却速率明显增大,特别是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到16℃~20℃/Ma;早白垩世侵入的岩体(如样品S57),在侵入后快速冷却,晚白垩世以后与岩基主体同步冷却;宕基东倒糜棱岩带不是形成于150Ma,而可能是早期陆陆碰撞造山时推覆冲断的产物;自晚白垩世以来,岩基地区的总剥蚀厚度可达5000m左右,其中印藏碰撞引起的剥蚀可达3500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