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11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南海年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南海海洋大气系统短期气候变化中存在年际振荡的若干观测事实,提出了局地尺度南海海洋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的一种可能机制。针对南海表层水温距平和低层风场异常的相关,设计了一个类似与McCreary和Ander-son(1984)模型的简化海气耦合模式。大气部分为随下垫面海温变化而变化的异常风应力阶梯函数与季节性风场的联合;海洋部分为非线性β-平面的约化重力模式。考虑南海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存在的海温与低层大气风场变化之间反馈过程,耦合模式在气候积分中表现出一类约3a的周期性年际振荡。说明这个区域SST、低层大气风场年际振荡是南海海盆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反映,改进了关于南海SST年际振荡是海洋对大气应力甚低频强迫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32.
山东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群  周发琇 《山东气象》2004,24(4):9-12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山东省43年(1961—2003年)冬季气温变化,结果表明,第1模态几乎反映了整个温度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冬季气温年际变化明显,增温显著;采用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1961—2003年),分析表明,冷、暖冬大气环流差异明显,冷冬年500hPa高度距平场呈北高南低的特征,西伯利亚高压加强,东亚大槽偏西加深,亚洲地区维持稳定的经向环流,利于冷空气南下,易造成冷冬;暖冬年呈相反特征。  相似文献   
33.
使用谱分析和数字滤波等方法,对山东南部沿海冬季的日平均水温、水位、海平面气压和风场等历史资料(1973—1983)做了分析。结果发现,这里的水温和水位存在10—20天的振动,这种振动与同期气压场和沿岸风的振动相同,陆架水温和水位的这种天气尺度振动恰好是对冬季风强迫的响应。为证明这一物理过程,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线性理论模式,并用Laplace变换获得了其解析解,证明了上述响应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34.
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般说明 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由于雾中能见度低,海雾成为海洋运输、水产捕捞、海洋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等的一大障碍,是海洋上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山东海洋学院曾参加1971—1973年在东海和黄海进行的海雾专题调查。本节在分析海雾专题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使用有代表性的岛屿资料(如长江口区的佘山,山东半岛南部的朝连岛),同时采用近期有关该海域海雾研究的成果,就海雾的气候背景、天气特征、低层大气的平流作用和海气间的湍流交换作了综合研究,主要结果分述如  相似文献   
35.
第一讲 海雾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雾的一般提法 雾是低层大气在贴近下垫面的一种凝结现象,在陆上和海上都可以生成,但海雾是指在海洋影响下生成在海洋上的雾,因而其生成、维持和消散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海雾的存在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海洋环境主要指的是水文状况和气象条件。换句话说,海雾是在特定的海洋水文和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在那些经常可以满足成雾条件的海区,海雾出现的机会就多,反之亦然,因而海洋上海雾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逐流,向风的下游扩展。在沿海地区,海雾自然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不过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 海雾在海上生成被输送到陆上,自然仍称海雾,但在陆地上生成的雾扩展到海上却不是海雾,尤其那些在陆上生成随天气系统移到海上的雾,只能叫做“海上的雾”。例如象锋面雾,纯属天气系统的雾,陆上有,海上也有,虽然海洋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的生成,却出于天气系统,而不是纯粹海洋的影响,因而不能列入海雾的范围。  相似文献   
36.
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的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对热带西太平洋1951—1986年的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一区域的水温异常包括准静止型、经向传播型和纬向传播型三个主要模态(mode),它们对总方差的贡献具有同等重要性,平均为15.5%。本文还用数字滤波和滞时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各模态的准周期振荡及其与南方涛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7.
一、太平洋的雾 1.概况 太平洋上的雾,分布在30°N以北和35°S以南洋面上,而中间的热带洋面上极少有海雾发生。 从北太平洋海雾分布来看,雾区集中于30°─50°N的洋面上,50°N以北除白令海峡夏季有雾之外,其他海域很少有雾。在这一带状雾区里,海雾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其中以大洋两侧海岸附近的海雾较多,而大洋中部却较少。北太平洋西岸,从千岛群岛南下到日本北海道一线,为北太平洋海雾最频繁的区域,而且雾的浓度也大。北太平洋东部加利福尼亚沿岸也是一个海雾区,虽然其频率和浓度与千岛群岛雾区相比较为逊色,然而在北太平洋东岸却是一个显著的海雾区。 海雾的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高,且西部胜于东部;秋、冬季分布范围小,出现频率低,东部略高于西部。从冬季到夏季,海雾的分布范围逐渐由  相似文献   
38.
海雾是在一定的水文条件和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并维持的。世界各大洋主要雾区分布表明,冷暖海流交汇的海洋锋区,为海雾的生成提供了优越的水文条件,因为穿过锋区,水平方向的温度梯度很大;但也不是每天都有海雾发生,这与当时的天气条件如风场,近水层的大气温湿度以及空气的稳定度等有关。世界各地海雾的水文气象条件各有异同,本讲将以中国海及其临近海域海雾的水文气象特征为依据加以分析,同时介绍海雾的某些微观物理特征。 一、水文气象条件 (一)水温和水气温差 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的海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尤其在多雾的春、夏季。产生条件是暖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上,因此它的生成与消散,必然与海表面温度,大气和海水温度差以及风场有关,当海面上的空气在平流冷却过程中,气温降到露点温度,空气方可饱和,如果露点温度恰好等于水温,那么低层空气凝结成雾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如果水温很高,而空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黑潮海域和赤道东太平洋1954—1983年月平均海面温度距平,分别施以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采用数字滤波、相关分析和合成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海域存在不同频段的低频振荡,其中在准两年周期里,黑潮流域对赤道东太平洋水温振荡存在明显的响应,并具有约6个月的位相落后;而在周期大于28个月的振荡中,这种响应很弱且仅限于20°N以南。  相似文献   
40.
用一个简单的海洋模式,研究了东亚季风异常对南海表层水温(SST)的影响,发现南海表层水温的甚低频振荡是东亚季风异常风应力强迫所致.这种甚低频振荡主要反映在深水区,其空间分布呈椭圆形,几乎与南海海盆形状一致。从海盆中央到边缘振幅逐渐减少,SST的甚低频振荡是非行进波,无明显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