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苏北盆地东台坳陷砂岩统计结果表明,碎屑岩岩屑以火成岩和变质岩岩屑为主,早期(泰州组)以火成岩岩屑为主,晚期(古新统)以变质岩岩屑为主。Dickinson三角投图表明,物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属于再旋回造山带。东台坳陷重矿物纵向上变化特征指示古近纪三垛组沉积时期,物源区隆升强烈,剥蚀加速,导致不稳定重矿物显著增加。物源区对比结果揭示出张八岭隆起带是东台坳陷碎屑岩的主要物源区, 其抬升过程对苏北盆地古近系的沉降活动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2.
南海区域构造沉降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以南海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拉张单元,运用McKenzie盆地模拟方法,分析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史,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以海盆为中心,南北陆缘差异沉降十分明显,北部陆缘在向海盆倾斜沉降的背景上出现波动性,而南部陆缘具有北陡南缓的不对称性,纵向上,南海区新生代沉降历史具有幕式和非均匀性,南海北部陆缘东西两侧岩石圈区域拉伸状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3.
珠江口盆地的形成与南海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祖翼 《海洋科学》1993,17(5):62-66
南海地块在中生代早期与华南大陆边缘发生了一次陆陆碰撞,这一碰撞形成了研究地区中生代近EW向为主的构造格局,珠江口盆地及整个南海的演化都是在南海地块各块体裂离华南陆缘后发生的。盆地自晚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不同构造方向的两期张裂阶段及张裂后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84.
南海西南部北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康盆地位于南沙地块的西南边缘,为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潜力。近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盆地六万多平方千米范围内完成了近2000km的地震测线,及相应的重力与磁力测量。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对盆地进行了地震地层对比和详细的地震相分析,划分了3个超层序、7个层序,对其中的5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并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图。晚始新世以前,北康盆地位于古南海西北缘,盆地西北部为陆相环境。东南部为滨-浅海环境。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早期,南沙地块从华南陆块裂离向南漂移,随古南海洋带的被动消减和新南海的扩张,盆地水体加深,除西北尚有陆相沉积外,主要为海相环境。早渐新世后,南沙地块与婆罗州地块拼贴,北康盆地逐渐处于浅海-半深海环境。与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相对应,早第三纪发育的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及早中新世发育的浅海相泥岩为有利烃源岩, 同期的三角洲相砂岩、滨海相砂岩及晚中新世发育的浊积岩为主要储层,区域性盖层为晚各新世以来的 浅海-半深海相泥岩、砂质泥岩、局部性盖层有湖相泥岩、浅海相砂质泥岩、泥岩和灰质泥岩。  相似文献   
85.
埕岛复式含油气系统研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湾南部埕岛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和较高勘探程度的特点,对埕岛复式含油气系统(composite petroleum system),含油气系统,亚油气系统和子系统进行了四个不同勘探级次的划分,描述,以及各含油气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破坏有机联系的四个方面18种要素,对不同级次的系统用多级模型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下一步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6.
埕岛油田成烃特征与油气分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埕岛油田的烃类在含油时代和空间位置上均具有分布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来自不同油气源的烃类的初始分异作用造成了原油的成熟度、有机质性质和原始母质沉积环境的差异;油气在运聚过程中的分异作用使斜坡带前第三系存在逆向差异聚集现象;热动力作用造成原油密度和粘度从凹陷中心至凸起部位逐渐增大;油气聚集后的分异作用使研究区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原油普遍遭受到Ⅱ级轻度生物降解的破坏作用,造成馆陶组上段的原油以稠油为主。  相似文献   
87.
88.
2 0 0 2年 3月 1 8— 2 2日在日本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 ODP SCICOM/ IODP IPC会议 ,即 IODP的第二次 IPC(计划委员会 ,相当于 ODP中的 SCICOM,是 ISAS的最高学术机构 )会议。会议主要听取了 ODP运作报告、工作报告、航次 ( 1 95、1 96、1 97)的科学报告等。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是“ODP L egacy”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环境动力学和地球内部动力学等。会议听取了日本、美国、欧洲、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在准备 IODP方面的进展汇报 ,中国代表介绍了中国参加 ODP4年以来的总结和对进行 IODP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89.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三维埋藏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合肥盆地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求得现今盆地内部中新生代各个地层的厚度分布。并通过回剥技术模拟盆地埋藏史,获得合肥盆地中生代以来三维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中生代以来,合肥盆地沉积地层最厚超过万米,中上侏罗统为主要沉积地层;三维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0.
采样地形对年龄-高程法应用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远  王玮  周祖翼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8):1868-1874
年龄-高程法是地质热年代学中利用垂向分布的样品高程和年龄关系计算山体剥露速率的技术,其主要优势在于避免了未知古地温梯度的约束,被广泛应用于造山带研究中.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样品采集剖面无法完全满足垂直的要求,会引入封闭温度面受地形起伏影响所带来的计算误差.本文利用稳态地温场数值模拟,在理论三角函数地形条件下,对不同采样剖面和地温梯度条件下,年龄-高程法的计算准确性进行了定量评估,并据此指出地温梯度不大于30 ℃/km时,在高差为2 km的采样剖面内,应用磷灰石(U-Th)/He年龄-高程法,样品水平分布2.5 km以内时,计算结果高出实际剥露速率不超过11%,可以近似认为采样剖面垂直、计算结果准确;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高程法,样品水平分布5 km以内时,计算剥露速率高出实际剥露速率在15%以内,可以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