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但在青海气象部门公文处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问题。现就近年来全省气象部门在公文处理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供有关人员在公文写作和处理中参考。  相似文献   
52.
甘肃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肃省37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及综合舒适度指数等气候舒适度指标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对甘肃省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4—10月气候舒适度都比较优越,6—8月气候舒适度最佳,1月、12月气候舒适度较差。气候舒适度整体呈纬度地带性变化,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同时垂直地带性影响显著,导致海拔较高的南部和中部地区气候舒适度较差,其中陇南市、天水市和白银市气候舒适度最好,其次为平凉市、庆阳市等地区,比较差的有甘南藏族自治州、张掖市和金昌市等地区。研究结果全面反映了甘肃省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异规律,对于研究区旅游规划、人口分布研究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以烟台市牟平区某废弃矿山为例,介绍了该区域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造成该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原因,以恢复耕地、草地、林地为目的,对区内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采坑、残丘、料场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需从科学的角度树立正确的修复理念,落实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恢复三大矿山修复核心技术,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环境地质学是随着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不断加深而形成和发展。自5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环境地质工作,未来环境地质学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环境地质学研究是可 展战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5.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 314站(R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系的表征水平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R160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站点极为稀疏,导致其各EOF模态对上述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失真,中东部地区偏低的空间分辨率会使局地强降水的变化特征信号损失,造成降水的年际变率降低。而R2314主模态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我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在极端降水频发的江淮地区以及降水受局地地形影响较大的山区,其EOF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演变与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雪盖等气候强迫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6.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多年响应变化过程,得出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研究区,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不同输水差异(包括零输水年即2008年、输水极少年即2009年、输水较多年2011年等),对2000-2015年英苏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断面内地下水埋深在各年份总体呈现比较平稳的递减趋势,年内个别月具有较大的增幅,另外由于冻土消融等因素影响,地下水埋深在2~3月有一定的增幅;离河较近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具有时间同步性,而离河道较远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在响应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本研究断面1 050 m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响应时间维持在1 a内;经过多年生态输水过程,英苏监测断面距离河道约750 m范围内地下水平均埋深维持在2~6 m范围内,基本达到植物生长所需地下水埋深水平;另外,综合分析研究断面多年输水引起的地下水位响应过程,为获得生态输水过程所带来的最大生态效益,生态输水不仅要保持一定的输水量,还要保持输水年周期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7.
长波长、低起伏度大凉山构造带新生代隆升剥露与建造过程是解译青藏高原东向扩展过程的关键核心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大凉山构造带喜德剖面和沐川剖面9件样品的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年龄(即磷灰石(U-Th)/He(AHe)、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锆石(U-Th)/He(ZHe))定年,揭示出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与古岩性柱深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伴随古岩性柱深度增大,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年龄明显减小.喜徳剖面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AHe、AFT和ZHe年龄值分别为7—9Ma、14—22Ma和25—38Ma;沐川剖面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AHe和AFT年龄值分别为10—26Ma、23—85Ma,ZHe年龄值为未完全退火年龄.多封闭系统热年代学和QTQt热史模拟揭示,大凉山构造带喜徳和沐川剖面岩性柱所有样品都经历大致相似的三阶段热演化过程,尤其是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剥露阶段(30—20 Ma以来),其平均剥露速率分别为~0.15mm·a-1和~0.20mm·a-1,抬升剥露量分别为~3.0km和~1.5km.结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大凉山构造带地表隆升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重力均衡作用下地壳缩短与剥露作用(即构造隆升剥露机制)控制形成了现今大凉山造山带长波长、低起伏和高海拔地貌建造过程.  相似文献   
58.
玉树和汶川地震前后区域水平形变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华  杨博  占伟  陈欣  华彩虹  王利 《地震》2012,32(2):40-51
以1999—2007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GNSS观测资料为基础, 借助于多核函数解析、 滤波和应变场的无偏算法以及区域无旋转基准, 在运动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玉树MS7.1和汶川MS8.0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南地域运动与形变场, 并得到如下基本认知: ① 玉树和汶川地震前震源区构造活动在空间和较长时间上明显弱化, 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处在区域构造活动的最低水平。 ② 与地震破裂相应的旋剪形变最大部位既不位于震源区也不远离震源区, 似乎存在某种协调有序活动, 玉树地震发震构造断裂带基本上处在区域右旋活动与左旋活动的过渡区上, 而左旋活动最大条带却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150 km的东北构造活动区内; 汶川地震发震构造断裂虽处在右旋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但右旋活动最大条带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200 km的西北活动区内。 ③ 玉树地震震时较大水平形变的范围较小, 汶川地震震后水平形变仍较突出。 ④ 理塘—德巫断裂带的北段及周边地区应给予关注, 面应变为象限分布图像, 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显示闭锁的迹象。  相似文献   
59.
在结合丰镇井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井水位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水位(年初值、年末值、年极大值、年极小值、年际变幅和极值变幅)与年降雨量的关系研究,对区域震情的跟踪和判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We used long term monitoring data to evaluate changes in abundance and species dominance of small-jellyfish (collected with zooplankton net whose bell diameter was less than 5 cm) between 1991 and 2009 in the Jiaozhou Bay, China. Zooplankton samples were vertically towed with conical plankton net from near-bottom to surface, identified microscopically, and mapped in time-space using Grapher 7.0 and Surfer 8.0.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undance of small-jellyfish throughout the bay had been increasing during 2001-2009 on average of 15.2 ind./m 3 , almost 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1991 and 2000. The occurrence of peak abundance shifted from spring to summer after 2000, and two peaks appeared in spring and summer, respectively, after 2005. Both the abundance and the frequency of blooms of small-jellyfish increased after 2000 in the bay. In addition, the biodiversity of jellyfish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with a change in dominant species. Several new dominant species appeared after 2000, including Rathkae octopunctata in winter, Phialidium hemisphaericum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Phialucium carolinae in spring, and Pleurobrachia globosa in summer and autumn, while some previous dominant species throughout the 1990s (Eirene ceylonensis, Zanclea costata, Lovenella assimilis, and Muggiaea atlantica) were no longer dominant after 2000. The abundance of small-jellyfis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nsity of dinoflagellates, and the abundance of zooplankton. We believe that the changes in smalljellyfish abundanc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the result of eutrophication, aquaculture and coastal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round the bay. Concurrently, seawater warming and salinity decrease in recent decades promoted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small-jellyfish in the b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