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采集丹东近海的黑鳃梅童鱼29个个体和海洲湾近海的棘头梅童鱼30个个体,开展2种梅童鱼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对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臀鳍第一鳍棘、鳔侧枝、鳃腔和耳石等部位进行拍照及形态描述,并进行了2种梅童鱼传统形态学的8个分节特征和14个量度特征的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鳔侧枝、鳃腔颜色和耳石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除鳔侧枝数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可数性状均无显著差异。采用贡献率大的8个参数建立2种梅童鱼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达100%;黑鳃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在外部形态可量数据上虽存在个别交叉,但仍能形成各自相对集中的组;在P=0.01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2种梅童鱼在7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0月中旬,在浙江省舟山市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中采集到天竺鲷标本,经鉴定发现其中黑边银口天竺鲷为浙江新纪录种。本文对采集的6尾黑边银口天竺鲷标本拍摄照片并开展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研究,对该种的拉丁学名进行校正。黑边银口天竺鲷的有效学名为Jaydia truncata(Bleeker,1854)。具有以下主要形态特征:背鳍鳍条数VII+I,9,胸鳍鳍条数16—17;背前鳞数4;第一鳃弓总鳃耙数3—4+11—13,发达鳃耙数1+9—10,角鳃弓上的鳃耙数9;前鳃盖骨边缘锯齿状;第一背鳍上端黑色,第二背鳍及尾鳍边缘黑色,第二背鳍与臀鳍中部各具一黑色纵纹。本研究分析了浙江海域5种天竺鲷科鱼类的形态差异,并编制了检索表。测定了6尾标本的DNA条形码,结合Gen Bank中所有学名为Jaydia truncata及其同种异名的同源序列分析,发现所有个体明显分为两个分支,且两者遗传距离达到0.149,表明两分支可能为不同的有效种,Gen Bank中只有AB890050和JQ681488与本研究序列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3.
基于mtDNA控制区高变区序列,对采自黄河东营段的梭鱼群体和其他已报道的13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长度为435bp的控制区序列上,东营垦利群体与其他13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核苷酸多样度,大多数群体单倍型多样度较高;梭鱼群体在分布范围内表现出3个明显的单倍型世系,其中两个单倍型世系呈现同域分布,东营垦利群体表现出与东海和黄渤海群体同的世系分布趋势;3个世系分化发生于更新世中期,更新世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导致海平面的下降和上升,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隔离和连通,使得梭鱼群体发生隔离分化和二次接触;三个单倍型类群在地域上的分布频率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的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分别对应着日本海组群、中国东海组群(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群体)和中国南海组群;中国东海组群中,中国东海和黄海群体遗传差异相对较小,与渤海群体差异较大;东营垦利群体与采自东海和黄渤海的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小,与南海群体及日本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尽管梭鱼具有较强的潜在扩散能力,但是梭鱼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有限。梭鱼不同组群群体历史动态检验显示梭鱼存在群体扩张事件。研究推测随着中更新世全球气候主导周期转型,中更新世冰期间冰期交替周期增加对梭鱼隔离分化和群体扩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新  吴定桂  江和龙  宋娜 《湖泊科学》2020,32(2):440-449
活性氧物种(ROS)参与天然水体系统中的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影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归宿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对草源型可溶性有机物(DOM)分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并不清楚.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首先构建了室内测定3种ROS(~3CDOM~*、~1O_2、·OH)的方法,进而分析草源植物——苔草(Carex tristachya)残体浸出液中DOM光降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ROS累积含量的产生随着DOM的降解逐渐升高在3种自由基含量中,~3CDOM*的产生含量最多,·OH产生含量低于另外2种ROS两个数量级.CDOM含量与~3CDOM~*、~1O2、·OH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尤其与~3CDOM~*和~1O_2浓度的显著性水平最高,·OH次之.ROS浓度与水质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亚硝态氮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亚硝态氮对ROS浓度影响效果极显著.同时类蛋白荧光峰值强度的衰减与ROS累积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脱明在DOM的光降解过程中蛋白质小分子的降解是产生ROS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综上通过对草源型DOM光降解过程中ROS产生过程的研究,增加了对湖泊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产生ROS的过程、迁移、转化、归宿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与TMPA V7降水资料,对2010~2019年移动型和源地生消型两类西南涡的时空分布、移动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源地生消型和移动型西南涡年均分别为69和20例,移动型西南涡的主要源地为四川盆地,源地生消型西南涡的主要源地为九龙和四川盆地;两类西南涡均为春夏多、秋冬少,但移动型西南涡的...  相似文献   
16.
岩溶瓦斯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致灾因素。为保障岩溶影响区岩石巷道掘进过程中的施工安全,有效防治岩溶瓦斯灾害,以重庆松藻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岩溶瓦斯来源及岩溶瓦斯赋存规律,提出了基于岩溶瓦斯小块段区域预测、梯级渐进式局部探测、近距离局部防治和安全防护措施的"四位一体"防治技术。现场应用表明,严格实施"四位一体"防治技术能够有效防止岩溶瓦斯事故。  相似文献   
17.
2018年4月在浙江省舟山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中采集到19尾菖鲉属鱼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三色菖鲉(Sebastiscus tertius),为中国大陆近海海域的新记录种。本研究对采集到的19尾三色菖鲉标本拍摄照片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以及DNA条形码研究。三色菖鲉具有以下主要形态特征:背鳍数ⅩⅡ-12,胸鳍数18—19,腹鳍数Ⅰ-5,臀鳍数Ⅲ-5;第一鳃弓总鳃耙数6—7+13—17;前鳃盖骨有5枚硬棘,鳃盖骨后沿有2枚硬棘;眶前骨下后角有1枚硬棘;胸鳍处有一明显黑斑。测定了19尾标本的12S rRNA和COI序列,结合GenBank中所有学名为Sebastiscus tertius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12S rRNA序列完全一致,可作为该物种的微型DNA条形码,而COI序列中所有个体明显分为两个分支,两者遗传距离达到0.044,表明两分支可能为不同的有效种。COI同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GenBank中学名为Sebastiscus tertius的鱼种与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聚为一支,表明GenBank中的Sebastiscus tertius存在错误鉴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光场成像在三维重建、合成孔径去遮挡和全息成像等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光场稠密重建算法能够弥补光场成像硬件的不足,实现稀疏光场的稠密重建.本文从二维光流基本原理出发,以光场双平面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四维光场光流约束方程数学模型,利用该约束方程求解得到的光场光流确定新视角的位置坐标,并通过插值计算及图像反演逐点获得新坐标...  相似文献   
19.
Sebastiscus marmoratus is an important sedentary ovoviparous fish distributed in near-shore coastal waters from the coast of China to Japan. Candidate S. marmoratus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454 pyrosequencing, and the marker profile was analyzed. A total of 2 000 000 raw sequence reads were assembled to reduce redundancy. Among them, 1 043 dinucleotide, 925 trinucleotide, 692 tetranucleotide, and 315 pentanucleotide repeats were detected. AC repeat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motifs among the dinucleotide repeats, and AAT was the most abundant among the trinucleotide repeats. AAAT, ATAG, and ATCC were the three most common tetranucleotide motifs, and AAGAT and AATAT were the most dominant pentanucleotide motifs.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loci and potentially amplifiable loci were found in dinucleotide repeats, whereas trinucleotide repeats had the fewest. In summary, a wide range of candidat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a rapid and efficient 454 pyrosequencing approach.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托铜仁市重点项目-铜仁市优质水资源调查,通过对区内300余处自然出露泉点及地热钻孔进行地质调查、水样采集化验,分析矿泉水的分布、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特征,对矿泉水的赋存条件进行综合研究,认为铜仁市矿泉水资源主要赋存于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灰岩、白云岩中,与北东向、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相关,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对矿泉水的赋存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