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41.
IPCC气候情景下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CCSM3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3)气候系统模式模拟20世纪海平面变化,在IPCC SRES A2 (IPCC,2001)情景假设下预测21世纪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模拟显示20世纪海平面上升约4.0 cm,且存在0.004 8 mm/a2的加速度,这个结果仅为热盐比容的贡献。在A2情景假设下,21世纪海平面上升存在很大的区域特征,呈纬向带状分布;总体上北冰洋上升大,南大洋高纬度海区上升小,大西洋上升值比太平洋的大;整个21世纪全球平均比容海平面上升了约30 cm,且呈加速上升的趋势。同时发现,中深层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对区域比容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贡献。北太平洋增暖主要集中在上层700 m以内,而北大西洋的增暖可达2 500 m的深度,南大洋南极绕极流海区热盐变化则是发生在整个深度。  相似文献   
42.
The rise of tidal level in tidal reaches induced by sea-level rise has a large impact on flood control and water supply for the regions around the estua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variations of tidal level response along the tidal reach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as well as the impacts of upstream discharge on tidal level response,due to the sea-level rise of the East China Sea.Based on the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period 1993~2005,a stochastic dynam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nd a forecast model was run to predict the sea-level rise of the East China Sea.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numerical models downscaling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to estuarine areas were implemented to analyze the rise of tidal level along the tidal reaches.In response to the sea-level rise,the tidal wave characteristics change slightly in nearshore areas outside the estuaries,involving the tidal range and the duration of flood and ebb tid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e of tidal level in the tidal reaches due to the sea-level rise has upstream decreasing trends.The step between the stations of Zhangjiagang and Shiyiwei divides the tidal reaches into two parts,in which the tidal level response declines slightly.The rise of tidal level is 1~2.5 mm/a in the upper part,and 4~6 mm/a in the lower part.The stations of Jiangyin and Yanglin,as an example of the upper part and the lower part respectively,are extrac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upstream discharge on tidal level response to the sea-level rise.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ise of tidal level and the upstream discharge can be fitted well with a quadratic function in the upper part.However,the relation is too complicated to be fitted in the lower part because of the tide dominance.For comparison purposes,hourly tidal level observations at the stations of Xuliujing and Yanglin during the period 1993~2009 are adopted.In order to uniform the influence of upstream discharge on tidal level for a certain day each year,the hourly tidal level observations are corrected b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crement of tidal level and the increment of daily mean upstream discharge.The rise of annual mean tidal level is evaluated.The resulting rise of tidal level at the stations of Xuliujing and Yanglin is 3.0 mm/a and 6.6 mm/a respectively,close to the rise of 5 mm/a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relation between the rise of tidal level and the upstream discharge.  相似文献   
43.
利用ECMWF ORAS4重构数据,分析了南海海平面异常(SLA)对东部型(EP)El Ni?o和中部型(CP)El Ni?o的不同响应特征。南海SLA在两类El Ni?o期间表现出不同的时空演变规律。对于东部型El Ni?o,南海空间平均的SLA在发展年的秋、冬季显著下降,最低可达?2 cm,并在次年开始上升,至次年冬季可达2 cm。空间分布上,在发展年秋、冬季,除越南东南部海域存在一个正异常中心外,在南海绝大部分海域,SLA均表现为显著的负异常;从次年春季开始,SLA负异常减弱,而越南东南部的正异常开始发展,直至冬季南海大部分海域以正异常为主。对于中部型El Ni?o,南海SLA在整个El Ni?o发展和衰退期间均表现为显著负异常,异常值始终维持在?2 cm左右,并且在空间上表现为全海盆一致的负异常模态。相比于传统的经验正交分解(EOF),季节EOF(S-EOF)能够更好地刻画南海SLA在两类El Ni?o期间的时空演变特征,S-EOF的第一模态表现为中部型El Ni?o模态,而第二模态更多地表现为南海SLA在东部型El Ni?o期间的演变特征。南海海平面在两类El Ni?o期间的不同变化主要是由于海峡通道处的热量平流输运异常所产生的热比容效应导致的,但是比容海平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南海内区和南海东部等深水海域,对于南海西部等近岸海域,海平面的变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4.
45.
倾倒区容量主要受海水动力过程(潮流输沙、风暴潮和风浪掀沙等)、倾倒区面积和水深地形等因素影响。本文基于FVCOM(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三维数值模型和随机动态统计分析模型, 利用倾倒区地形演变和倾倒量资料, 探讨海水动力过程(潮流输沙、风暴潮和风浪掀沙等)和倾废活动对海底地形变化的影响, 构建海洋倾倒区容量长期演变评估模型。利用FVCOM水动力和泥沙模型计算自然状态下潮流输沙引起的地形变化, 同时结合倾倒区多年实测水深和倾倒量资料, 分析倾倒量、潮流输沙和地形变化的统计关系, 通过实际资料拟合修订系数, 作为该倾倒区海浪和风暴潮等因素输沙所造成地形变化的参考值, 以此评估倾倒区容量长期演变。在设定实际地形变化阈值的前提下, 计算倾倒区容量。以长江口1#倾倒区为例, 1#倾倒区地形抬升0.5m/a,倾倒区容量约为670万方/a,模型结果和实际批复结果吻合。同时在甬江口2#倾倒区、罗源湾倾倒区、嵊泗上川山、东碇倾倒区和温州港倾倒区等验证, 模拟结果同实际观测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46.
使用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渤、黄、东海中的TOPEX/POSEIDON沿轨高度计资料,并利用基于最优插值理论的混合法把交叉点处的两个主要的半日分潮(M:和s1)同化到动力模式中。同化结果显示,两个主要半日分潮的分布特征与前人动力模式结果比较一致,在同化高度计资料以后模式结果M2分潮与167个实测站的“距离”为17.2cm,S2分潮为8.9cm,比单纯的动力模式结果精度分别提高14.9%和23.3%。  相似文献   
47.
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沿岸的月均海平面的变化原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讨论了温、压、降水对中国沿岸海平面的影响。得出渤海是我国月均海平面变化最大的海区;黄海月均海面的变化仅次于渤海;东海更次;南海最小。出现极值的时间自北向南依次滞后。静压效应的影响也是自北而南逐渐变小。月均海面中除包含了8~9年及10多年的长周期变化外,14.0和18.0个月左右的周期对海平面有明显的影响,3年的周期不是一种沿岸传播的波动周期。ElNino对中国沿岸海平面起补偿平衡作用。黑潮的增强使中国沿岸海平面均有明显的抬升。  相似文献   
48.
中国海洋潮汐40年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40年来我国海洋潮汐的研究获得显著进展。本文分别对潮汐的分析、推算,潮汐谱估计,平均海面,潮波理论和数值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潮汐分析、推算已有100多个分潮的模型可供应用,交点订正系统除利用f、u的11个公式外,还根据W.Horn的j.v模型,利用D.E.Cartwright新的引潮势展开推出59个j、v公式,后者理论上更为精确,它反映了近代天文学研究进展的成就。平均海面提出一种随机动态分析、预测模型,能比较可靠地求出平均海面长期变化趋势,并能对未来几年内作出月平均海面的预报。潮波理论结合中国海实际,研究潮汐摩擦规律及其效应,已能说明中国海主要分潮波系统的形成及其分布变化,潮波数值计算和模拟取得很大的发展,有些在建港和海洋开发利用中已经得到应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潮汐表的编算水平高、范围遍及各国主要海港,受到用户的欢迎。总起来说,我国海洋潮汐的研究工作,经40年来的努力,从总体上说达到了国际水平,某些方面居领先地位。但整个潮汐的观测站网、仪器装备、监测水平和精度,仍有待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49.
基于ADCIRC模型,建立了1套适用于舟山市普陀区的高分辨率风暴潮漫滩数值模式,对历史上影响该海域最严重的台风——9711号"维尼"进行风暴潮过程模拟,结果与实测吻合良好。以9711号台风路径为基础,构造了对普陀区沿海最有利增水的台风路径,并设定了5个不同强度的天气系统,充分考虑海堤对风暴潮淹没的影响,模拟得到了不同强度等级下普陀沿海风暴潮的最大可能淹没范围。结果表明,将风暴增水叠加到当地的天文高潮位上时,普陀区本岛区域和六横岛地区都存在着风暴潮淹没风险,水位均超过了当地的警戒潮位线,由于其近岸区海堤内的高程普遍较低,一旦出现海水漫堤的情况,将在普陀主城镇区发生大面积的淹没,淹没水深最大达2.5m左右,淹没面积达到26km2。  相似文献   
50.
利用ADCP对东海大陆架定点(26°30.052′N,122°35.998′E)连续观测6个多月的海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层化对该海域潮流的垂向结构有显著影响,层化导致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通过密度跃层时发生较大改变。9月份,东海大陆架存在较强的密度跃层,层化加强,海流流速、M2分潮潮流倾角和M2分潮潮流椭圆率在跃层深度以浅随深度显著增大,跃层处达最大,跃层以深随深度迅速减小;2月份,上层海洋混合较强,密度跃层强度最弱,潮流流速、潮流椭圆长轴、椭圆率和倾角在垂向上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