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现代生物遗迹的特点、分布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文中论述了滦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组合与分布特征,并分析了遗迹组合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 (1)层面遗迹以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腹足动物的爬行迹和拖迹为主; 层内遗迹包括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层面的潜穴、平行于层面的潜穴,以居住迹为主,丰度高,类型多样。(2)建立了3种生物遗迹组合: 遗迹组合I以Y形和垂直管状潜穴为特征,局部丰度较高,表层潜穴和层面拖迹不发育,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和螃蟹,沉积物底层具有砂含量较高、水动力强、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显示其出现于三角洲潮坪砂质沉积环境;遗迹组合Ⅱ以各种形态的层内潜穴和大量的层面爬行拖迹为特征,层内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分枝形潜穴,丰度高,造迹生物主要是沙蚕和螃蟹,层面遗迹常见爬行拖迹和足辙迹,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螃蟹、扁玉螺、寄居蟹,沉积物底层具有高泥质含量、高含水率和高有机质含量的特点,形成于三角洲潮坪中低潮区;遗迹组合Ⅲ以与层面近似垂直和与层面近似平行的层内潜穴以及大量的层面运动迹为特征,与层面近似垂直的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复杂分枝形潜穴,造迹生物主要是螃蟹、泥甲虫及其幼虫, 与层面平行的表层潜穴主要是蝼蛄、泥甲虫及其幼虫营造的,层面上的运动迹常见为螃蟹足辙迹和鸟类足迹,沉积物底层具泥质含量高、含水率低、有机质含量高、底质固结程度较高的特点,产生于三角洲潮坪高潮区。(3)基于对遗迹组合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底层性质和沉积环境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潮坪生物遗迹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该研究成果既可作为古代三角洲潮坪沉积环境的判识依据,也可为相似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恢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2.
张立军 《世界地质》2013,32(3):447-462
本文结合近年来辽宁省化石资源调查成果,对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分布和组成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明确了以辽西各主要盆地化石群为代表的相对连续的化石群序列; 运用宏观进化理论和地理隔离等观点分析了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演化,并对其主要地质背景进行了总结。对辽西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的演化,可识别出辐射、趋同和复式进化等类型; 在义县组阶段存在着由于地理隔离而发生的成种事件,九佛堂组阶段翼龙和鸟类的辐射可能与由于食性分化而导致的生态隔离有关; 热河生物群的演替很可能是打破地理隔离后部分物种的绝灭、一些本地起源物种的向外迁移和外来物种的侵入、部分类群的辐射和复式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所处的主要地质背景在时空上协同一致。综合分析认为,义县组火山岩已经“穿时”,在其晚期火山活动初始,已进入九佛堂组阶段。  相似文献   
53.
夏强  张立军  余学飞  赵旭 《北京测绘》2013,(3):22-25,88
结合实际工作,以EPS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为平台,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环境搭建方法、地理信息数据实时更新机制关键作业流程以及成果输出情况。文章分析了动态更新方法,总结了关键技术的经验与体会,以供同行业开展此类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4.
55.
报道的粪化石发现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剖面石炭纪本溪组上部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层内.粪化石呈芝麻粒状,两端浑圆、等大,粪粒长2.2mm,宽0.6mm,腹面扁平,背面光滑、微凸,发育一条由串珠状等直径小坑构成的轴向中沟.粪化石呈正弦曲线状的带状集合体产出,多数粪粒具有定向排列,其长轴大都垂直或近于垂直带状集合体的边缘,粪粒在带状集合体内密度分布大体均匀.粪粒的内部保存有未被完全消化的动、植物残渣和以此为生长基形成的大量含硫异形方解石有机矿物集合体.推断其造迹者为细小(数厘米)的杂食性动物,可能为类似于现生的泥鳅或鱼类.造迹动物的排便行为发生在水与沉积物界面之下的沉积层内部.粪化石排出时具有较高的黏度和强度,由于微生物的作用,粪化石的成岩作用发生较围岩早和快.石炭纪本溪组沉积期高的大气氧分压背景、湿热气候条件下淡化的泻湖环境、低水动能、常氧的造迹环境和缺氧、缺少其他宏体生物破坏的特殊埋藏环境使得粪化石得以超常保存.粪化石寄主地层的还原色(深灰色)形成于富氧、高生产力的沉积环境和还原的早期成岩环境.  相似文献   
56.
华南泥盆纪生物礁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华南泥盆纪生物礁现有资料和作者获得的实际材料的分析研究,编制了华南早、中、晚泥 盆世生物礁分布图。华南泥盆纪生物礁最早出现在埃姆斯晚期,分布层位由西南向北东逐渐上升。华南泥盆纪 生物礁分布和演化具有 3方面的特征:(1)不同类型生物礁演化差异很大:浅水礁变化最大,台缘礁变化次之, 深水礁几乎没有变化;(2)主要造礁生物随时间演替明显:床板珊瑚 ( 埃姆斯期)→床板珊瑚、四射珊瑚和层 孔虫 ( 艾菲尔期)→层孔虫和四射珊瑚 ( 吉维特期)→层孔虫 ( 弗拉期)→菌藻类 ( 法门期) ;(3)生物礁数 量和规模在吉维特期出现峰值。研究表明:华南泥盆纪生物礁的发育受区域和全球性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温 度、大气中 CO2 分压 ( PCO2)和植被-森林生态系等全球性因素对华南泥盆纪生物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7.
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新发现一套夹于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中的含蝾螈等化石的沉积层,可以称之为热水汤层.该层所产蝾螈化石特征类似于内蒙宁城县山头乡道虎沟地区海房沟组的初螈类,其伴生植物化石组合显示介于中侏罗世海房沟组至早白垩世义县组之间的特征,其时代置于中侏罗世晚期较为合适.同时,将热水汤层及其上覆、下伏酸性和中酸性火山岩一并划归髫髻山组.  相似文献   
58.
四川广元上寺乐平统大隆组中上部海相硅质岩、硅质灰岩中赋存较为丰富的遗迹化石,可识别出觅食迹、居住迹5属7种,包括Chondritestargionii,Chondritesisp.,Palaeophycusisp.,Planolitesmontanus,Planolitesisp.,Thalassinoidesisp.和Zoophycosisp..结合遗迹化石组合及其分布特征、生物扰动指数以及地球化学数据(铁化合物比率和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乐平统大隆组顶部整体处于缺氧富硫或贫氧富氧交替出现的沉积环境,并非持续的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华南泥盆系6条剖面(四川北川甘溪、广西横县六景、广西桂林杨堤、贵州独山大河口—白虎坡、贵州贵阳乌当、四川广元后高坪)的遗迹沉积学系统研究,鉴定和描述遗迹化石15属24种,包括Arenicolites carbonaria,Arenicolites isp.,Chondrites cf.intricatus,Cho...  相似文献   
60.
当前对于可控震源零相位资料小相位转换存在较大争议,是否为必需流程?何时进行转换?转换后对地震子波的影响如何?本文通过对可控震源的扫描信号自相关子波、模拟大地吸收后可控震源的子波和实际可控震源采集数据做小相位转换处理分析,发现相位转换过程中的相位漂移现象不可避免,并明确给出修改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位漂移的问题;文章肯定了相位转换的必要性,同时给出处理次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