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491.
谈谈现代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与理论模式(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对现代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与理论模式-它的形成、发展、评价及应用等问题作了探索,供地理学界讨论。  相似文献   
492.
本文通过地壳应力测量结果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深部应力状态与断层运动的关系作了讨论:进而应用库仑准则,推导了三维应力作用下完整岩体和已有的任意空间方向断层面的失稳条件及其滑动方式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建立描述岩体和已有断层稳定性的两个函数——破裂函数 F_m 和摩擦函数 F_f,给出了应用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综合分析地壳稳定性和失稳性态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并结合华北平原区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以及孔隙压力、大地热流等观测结果,定量研究了本区地壳的稳定问题,计算并图示了地壳内破裂函数沿深度的分布,以及各种走向和倾向断层面上的摩擦函数和剪应力分布;计算中以 Byerlee 定律作为断层运动的约束条件,并考虑了地壳密度纵向非均匀性导致的垂直应力沿深度的非线性增长以及深部超静水压力的异常孔隙压力作用.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区地壳失稳性态主要表现为已有断层的滑动;伴有高剪应力降的断层运动的深度范围在8至2.0多公里之间:陡断层稳定性低于缓断层,其运动方式以走滑为主;本区 NNE-NE 走向的陡断层是一组易震断层,其震时错动为右旋走滑;孔隙压力的增长对地壳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华北平原区深部高异常孔隙压力是地震活动的一种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493.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对黄河三门峡库区大天鹅越冬期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野生环境与人工环境下共记录到大天鹅夜栖地样方31处,觅食地样方23处。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了大天鹅夜栖地与对照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植被高度、水深和距干扰源距离在夜栖地样方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3个因子是影响大天鹅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大天鹅觅食地样方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植被盖度、距食源地距离和植被高度在觅食地样方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3个因子是影响大天鹅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31处夜栖地和23处觅食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安全因素是影响大天鹅夜栖地和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4.
基于197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78个站点的观测资料,应用物理方法计算了高原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利用小波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研究了高原中东部感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高原年平均和春夏季节,感热通量周期为3~4 a,而秋冬季节为2~3 a;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为,1970—1980年和2001—2015年感热通量呈增加趋势,而1981—2000年呈减小趋势;高原年平均和各季节的最强感热加热中心均位于高原南坡E区(除冬季外),最弱加热区域位于高原西北部A区(夏季除外);高原春秋季节感热通量的空间分布均匀,冬夏季节有明显的梯度分布且梯度相反,夏季呈现自东到西的梯度;春季、夏季及秋季,高原感热通量和降水呈负相关;高原10 m风速的极值中心随季节北上南撤变化与地气温差的强弱变化共同决定了感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95.
李易芝  罗伯良  彭莉莉  张超  彭晶晶 《气象》2023,49(11):1384-1395
利用1979—2016年6月EAR5再分析资料,选取湿热力平流参数、热力螺旋度、散度通量、水汽散度通量和热力波作用密度5个综合因子,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基于TS评分最优为检验标准筛选确立最优因子和权重组合,构建了湖南区域持续性暴雨概率预报模型,并进行了独立样本检验与业务试用。结果表明:2017—2019年独立样本回代检验,平均TS评分达到29.9%,相比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细网格(平均TS评分为22.4%)为正技巧。在2021年、2022年汛期两次区域持续性暴雨个例的预报试验中,提前24 h的暴雨预报优于ECMWF、CMA-GFS等大尺度模式和CMA-SH、CMA-GD等区域中尺度模式,对湖南区域持续性暴雨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96.
于生全  黄伟  褚备  黄颖  张超  于波  张鹏  雷文平 《遥感学报》2017,21(4):493-499
相机分系统是"浦江一号"卫星的关键载荷之一。它在光学系统、指向摆镜以及电子学设计方面均坚持集成化、小型化的思想。整机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相机光学系统选择三反离轴结构,与同轴系统相比,具有视场大、无遮拦、传函高等优点。通过光学设计合理布局,有效控制了光学系统尺寸;合理优化光学系统公差,降低了机械设计难度和装调难度;光学系统后截距对镜间距变化不敏感,在没有调焦机构时仍能满足清晰成像的要求。相机利用摆镜机构实现多目标快速指向,能在一个成像周期内对多个目标成像,反应时间短,成像效率高。摆镜指向机构采用电机+齿轮组的驱动方式;光电编码器与指向镜同轴安装,能够精确测量指向角度,对目标准确定位。在一个电子设备内集成视频成像、图像压缩及编码、遥控遥测、控温以及供配电等功能。对外采用标准的即插即用1553B接口以及小型高速Spacewire数传接口,实现了设备快速组装和测试。电路的集成化设计,减少了设备数量,进而减少了整个系统的体积、重量和功耗。卫星在轨运行以后,结合用户需求,优化在轨测试流程,卫星入轨1个月内完成了相机的全部测试和评估工作。迄今为止,相机运行正常,性能优越。该相机的研制成功及在轨稳定运行,为后续高性能轻小型相机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97.
1 研究背景 全球地震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但科学家对地震发生机理仍未厘清.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诸多地震理论,弹性回跳理论认为地震来源自断层运动,相变说认为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的深部岩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而激发地震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地震活动多发生在地壳运动相对剧烈的板块边界区域(师皓宇,2020),但均有与之相悖的现象.在诱发地震的各种机制中,应力被认为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岩体应力状态改变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断层和围岩介质系统的应力达到临界值时,断层突然失稳滑动,储存在断层—围岩介质系统中的弹性能突然释放,但难以解释断层间的慢滑移或深源地震现象.文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为地质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断裂带在应力触发后的应力状态,探索应力触发和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师皓宇等, 2019),揭开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498.
内蒙古镶黄旗乌兰哈达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岩性以中细一中粗粒碱长花岗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65.1Ma_+1.5Ma(MSWD=I.5),形成于中二叠世。该花岗岩富硅(SiO2为73.63%-75.47%),富碱(Na2O+K2O介于9.25%-9.49%)之间。在SiO2-K2O图中,样品多数落入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在1.00-1.03之间,属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高(∑REE=94×10^-6-383×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6.59~13.20,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22-38)。相对亏损Ba、sr、Nb、P、Ti元素,而高场强元素含量高(Zr+Nb+Ce+Y〉350×10^-6),且具有较高的10000XGa/M比值(236-2.79)。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了乌兰哈达碱长花岗岩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相对低的Nb的含量进一步暗示了该岩体具有A,型属性。构造环境R,一R:判别图和构造环境(Y+Nb)一Rb判别图解显示,该岩体可能形成于后碰撞的拉张环境。结合鸟兰哈达岩体的大地构造位置、构造环境及侵位时代.初步推断研究区内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碰撞缝合时代应早于265.1Ma。  相似文献   
499.
不同历表计算天体视位置不同,对天文定向产生一定影响,影响程度随着观测天体的不同而不同。通过观测恒星、太阳、金星和火星进行天文定向时,历表对天文定向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通过观测月亮和土星进行天文定向时,必须考虑历表对天文定向结果的影响;通过观测木星进行天文定向时,在高精度要求下,必须考虑历表对天文定向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0.
詹银虎  郑勇  张超 《测绘学报》2016,45(8):911-918
目前月球/火星车上均搭载有太阳敏感器用于导航,但需要较长的跟踪观测时间才能实现绝对定位,影响了导航的实时性。本文研究如何在超短的跟踪观测时间(1~2min)内,实现测日绝对定位。首先推导了高度法定位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模型,并首次从病态问题的角度看待测日定位问题,采用奇异值分解法对病态问题进行了诊断。通过仿真算例,将有偏估计的方法应用于测日定位,并对不同有偏估计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有偏估计总是能够改善初值的精度,明显优于最小二乘法。但初值的选取对有偏估计的影响非常显著,有偏估计总是将初值沿着太阳的指向稳定收敛到一条与太阳指向垂直的直线上,且这条直线通过真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