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从震前卫星热红外图像看中国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震前卫星热红外探测现今地球热应力场, 既有水平应力热场, 也有垂直应力热场。热辐射能量的增强与应力增强有关。结合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地震等烈度线图的分析, 辅以GPS空间定位地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解除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 可使对现今应力场的了解更加全面。以99?~104?E为界的过渡带包含中国大陆西部重庆荣昌双环、四川汶川椭圆。这种左右涡旋运动方式不同存在一个带内, 与深部构造差异和物质下曳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和西北利亚板块SN向夹击, 来自西北利亚板块的作用力最南可到天山北麓。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 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中国西部热旋扭椭圆为左旋扭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扭动, 中国东部地区出现伸展构造。NE、NNE向破裂发生右旋运动, 可称之新新华夏构造体系。壳幔汁上涌差异反映在东部热旋扭椭圆为右涡旋扭动。  相似文献   
42.
青藏高原地震前CO的排放与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图像的亮温异常与地球的排气作用有关。由于以往仅在个别点上对CO2、CH4等气体取样或监测,对这些温室气体震前排放的范围缺乏足够的了解。用美国EOS卫星携带的MOPITT探测仪资料,获得了2000年4月30日CO在青藏高原大面积逸出的情况,图像显示CO含量异常升高的区域具形状不规则的圈层结构,累计长度约3 200 km,总面积约267万km2,其CO体积分数值内高外低,体积分数最大的区域(31×10-8≥φ(CO)>27×10-8)大致呈EW向分布,长约800 km,宽约280 km,面积约22.41万km2。整个CO逸出区[WTBX]φ[WT](CO)为2002年正常值的1.57~4.10倍,与从卫星热红外图像上发现的2000年4月29~30日在青藏高原上的大面积多处孤立升温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这种CO逸出的现象至少在2000年4月30日之前的数天内是持续存在的,它们都是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Ms 5.9地震及2000年6月8日缅甸北部Ms 6.9地震的前兆。这一方面说明,气—热震兆机理是有实际依据的,同时也反映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空洞或低值中心的出现可能与CO气体在高空中的不断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3.
尊敬的露西尔·琼斯(Dr.Lucile Jones)您好!首先让我们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致哀。读到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张忠霞采访你的报导,谈到“地震很难精确临震预报”。感到你的观点是陈旧的、保守的。这种观点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发展,我不得不向你质疑!  相似文献   
44.
天然气水合物是近几十年来发现的,一种被誉为21世纪清洁能源。在南海,近些年来已陆续发现了如BSR(模拟海底反射层)等天然气水合物指示标志。其中,南海东北部海域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该海域横跨北部离散陆坡和东部聚合岛坡区,前者有利于深部热解烃类气体的运移,后者则有利于沉积物的加积和烃类流体的聚集,因而从地质构造角度非常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前人(姚伯初,1998;Chietal.,1998;宋海斌等,2001;张光学等,2002)在该海域发现了大量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BSR标志和泥底辟现象。本文着重就南海东北部海域的卫星热…  相似文献   
45.
本文综合了地质、地球物理等几方面的资料,认为华北北部现代地壳构造的非镜象关系、重力均衡异常与太平洋板块沿东北日本弧沟系的俯冲所造成的近东西向水平挤压有关。上新世以来东北日本弧沟系由马里亚纳型向智利型弧沟系的演化改变了华北——日本这一统一的动力学单元的边界的力学性质,是华北应力场演变的主要因素。印度板块在上新世以来与亚洲板块碰撞的增强,使亚洲板块向东蠕散,增加了对华北的西和西南边界的作用力,从而使华北构造应力场在数百万年内发生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46.
什么叫活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活断层?“活断层”是现今还在活动的断层。在研究活断层中,对什么叫“活”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地质时期从第三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为活断层(大约距今六、七千万年的时间〕。另一种看法认为,距今三百万至二百万年的第四纪以来还活动着的断层叫活断层。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大约距今一万年的第四纪全新世以来活动着的断层叫活断层。特别是近来核电站的修建中,强调活断层的研究重点放在  相似文献   
47.
为了研究唐山震区的孕震构造,过去曾对当地的卫星照片进行过目视判读,其效果不甚理想。如第一颗卫星七波段的唐山幅照片,对陡河水库以北基岩裸露区还能识别某些线性构造和其它构造特征,但陡河水库以南的广大第四系覆盖区则很难从图片上观察到其它现象。1980年以来,我们力图查明唐山地区隐伏的第四纪活动断裂,除了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地质钻孔资料外,还对美国第二颗地球卫星的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