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271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216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607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91.
鄂尔多斯盆地是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典型盆地之一,近年在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环河组和洛河组发现了新的铀矿化,铀矿化与有机质关系密切,目前对有机质及其与铀成矿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下白垩统赋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选取典型样品展开了有机岩相学、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类型,明确了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来源,探讨其与铀成矿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主要为充填在碎屑颗粒的微裂隙及粒间孔隙的黑色“流动状”、“浸染状”有机质(沥青)中。(2)系统的可溶有机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成熟度不高,甾烷成熟度参数未达到平衡值;生烃母质为混合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正构烷烃表现出一定的轻碳优势,甾烷类化合物中C27甾烷略具优势;形成于还原性、低盐度的湖相环境中,Pr/Ph远小于1,C31~C35升藿烷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伽马蜡烷指数不高;有机质一定程度受到了生物降解的影响。(3)进一步与盆地各套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发现,中生界长7段烃源岩与镇原地区下白垩统赋矿砂岩...  相似文献   
89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铀矿找矿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镇原、彭阳等地区发现了新的铀矿产地,白垩系铀矿化主要赋存于洛河组与环河组,少部分赋存于泾川组和罗汉洞组,这些赋矿层位原生沉积均处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其中缺乏肉眼可见的有机质。但在钻孔岩心中,铀矿化砂岩中往往富含浸染状的有机质,这类有机质的性质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铀矿化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与室内研究,厘定了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类型,探讨了有机质的来源及其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赋矿砂岩中的原生沉积炭屑有机质十分稀少,有机质主要为充填于砂岩微孔隙中、具有流动特征、低演化程度的大分子有机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延7”段烃源岩。铀矿化与固体炭屑有机质关系不大,而主要与“可溶性”流动状有机质密切相关。研究区白垩系铀成矿特征具有“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3.
以现场调查、试验测试数据为依据,从降水(主要指大暴雨或连阴雨)改变地形地貌促使滑坡形成、改变滑坡土的成分构成、改变滑坡的土体结构及稳定性、改变滑坡土的力学强度4个方面阐述了对黄土滑坡的诱发作用。选择典型城市的系列降水资料及发生滑坡数量,从多年降水、年内降水过程及降水的空间变化3个方面阐述了对黄土滑坡的时空影响。年际上,同一区域滑坡发生的频次与多年降水过程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存在丰水年发生滑坡次数多、规模大而枯水年发生滑坡次数少、规模小的规律,丰水年发生滑坡数量一般是枯水年的3~5倍、平水年的1~2倍;年内滑坡集中出现于6-9月份和2-3月份,占全年滑坡数量的80%以上;不同区域,年降水量及降水强度越大,黄土滑坡发生频率越高,规模也越大;自东南向西北,随着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的递减,依次划分为黄土滑坡强发育区、较强发育区和一般发育区。  相似文献   
894.
华北平原典型地段地面沉降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系统之一,地面沉降问题突出。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多样、地质条件差异性显著和人类开采活动强烈,使得该地区地面沉降成因机理复杂。本文采用卫星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监测地面沉降灾变过程,分析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发展历史和现状。结合应力-应变图解法及土工实验研究地面沉降差异性特征及滞后变形成因机理。取得了以下关键认识:(1)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沉降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第四纪沉积凹陷,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特点。地面沉降空间发展部分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沧县隆起区,地面沉降也比较发育,主要原因是沧县隆起在第四纪时期构造运动相对不活跃,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存在与构造走向一致的3期古河道,该地区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并被大量开采。(2)地面沉降发生发展与地下水开采历史密切相关,沉降主要压缩贡献层随地下水开采层位变化而变化。北京平原100 m以深地层对地面沉降贡献呈增加趋势。天津平原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贡献层来自300 m以下地层。(3)气候干旱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同时增加了地下水的开采,因而是引起地面沉降的重要间接驱动因素。高层建筑荷载、基坑降排水、地热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4)地面沉降具有很强的滞后性,最大滞后时间可达25年。除了渗透固结成因以外,土体蠕变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更新世地层在不同荷载下,蠕变特征明显。沧县隆起晚更新世地层次固结可达到总变形28.3%。(5)土的物理性质、地下水位变化模式对土层变形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埋深地层在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弹性、黏弹性、黏弹塑性)。浅部含水组呈现以弹性为主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895.
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光谱遥感是一种利用成像光谱仪同时获取地物目标辐射、光谱和空间等多重信息遥感的技术,水文地质是高光谱遥感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高光谱遥感图像分析,能够提取大区域包气带及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信息,可为水文地质环境的识别及实时监测、地下水资源高效管理、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等提供科学数据。通过调研凝练了高光谱遥感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总结了地下水环境污染和水文信息反演方面的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通过土壤和植被的光谱信息实现对研究区包气带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大面积、短周期连续快速监测;在高光谱图像中提取构造、地层岩性等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以环境指示因子(如植被)为有效补充,获取饱和带地下水环境信息;通过高光谱图像识别植被类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分析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并建立模型反演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为研究和保护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96.
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有机质泥页岩复杂的沉积成岩过程、细粒特征,以及远小于常规储层的以微米—纳米级为主的孔隙空间,给海相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借助多项先进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在海相页岩气储层的多个方面形成了重要认识,页岩有机质与其成熟度关系密切,岩石矿物组分判定方法向定量化发展,岩相预测与建模技术得以应用,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探知,物性变化趋势的认识尚存在不同见解,孔隙结构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表征的跨越,页岩力学性质的解析能够有效指导压裂改造。通过进一步分析海相页岩气储层研究的发展动态,就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系统表征、区域尺度上成岩与岩相变化的时空配置关系、成岩演化—岩相—孔隙系统—有机质丰度潜在的多元关系等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推进储层特征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97.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简称塔西南)中-下侏罗统煤炭聚集规律,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以岩性特征、岩相变化等指示,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塔西南中-下侏罗世地层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和沼泽相为主。通过分析沉积相组合特征、沉积界面特征及展布,识别出2个二级层序界面,4个三级层序界面。结合聚煤盆地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稳定沉降扩展期为煤层发育的有利期,对应于湖侵和高位沉积体系。最后,根据层序控煤理论和钻遇煤层厚度展布特征,分析了克孜勒陶凹陷、叶城—和田凹陷与和田布雅凹陷内的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898.
刘溪  韩伟  魏建设  张云鹏 《地质学报》2017,91(10):2185-2195
银额盆地位于内蒙古西部,自古生代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改造。燕山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经历了陆内盆山构造演化,并在白垩纪孕育了查干凹陷、居延海凹陷等一系列的生油凹陷,这些生油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对银额盆地西北部希热哈达地区(居延海凹陷)的5口钻井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揭示了研究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史。8个样品的中心年龄为111±8~140±8Ma,径迹长度在12.1±1.9~12.8±2.2μm之间,各样品径迹长度分布具有单峰、负偏的特征。反映了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受燕山Ⅲ幕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遭受抬升、剥蚀的构造事件。该时期是研究区主要抬升期,根据研究区部分钻井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恢复中下侏罗统剥蚀厚度在1069.06~2503.73m之间,证明该时期抬升强烈,油气系统遭受破坏。同时,利用Hefty软件对8个样品开展的热史模拟较为一致地反应研究区在晚侏罗世之前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在140~111Ma之间经历了短暂的快速抬升,进入磷灰石退火带温度范围(120℃左右)。此后较长时间内温度保持极为缓慢的降低,直至60~40Ma退出退火温度上限即生油门限温度,并持续至今,期间并无强烈的构造抬升。结合与银额盆地中部雅干地区和东部尚丹凹陷所开展工作(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年龄为90~113Ma,129~159Ma),证明银额盆地中生代时期存在差异隆升,不同构造位置受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为银额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99.
通过识别地震剖面构造样式、恢复骨干剖面构造演化历史,研究了苏丹-南苏丹穆格莱德盆地苏夫焉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结果表明:苏夫焉凹陷整体为南陡北缓的地堑结构,构造格局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带,正断层相关构造样式可识别出“两类五种”,其中以基底卷入型铲式正断层、沉积盖层旋转型平面正断层为主。伴随中非剪切带以及周缘板块的构造演化,凹陷经历了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晚白垩世土伦期、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古新世、新近纪至今3期强-弱-弱断坳演化阶段,其中在第一演化阶段的早期-Abu Gabra组第四段、第五段沉积时期,沉积中心位于凹陷中南部,而之后的演化阶段,沉积中心位于紧邻南部边界断层的洼陷带,并由此推测凹陷中部将是深层系(Abu Gabra 4段)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00.
为研究颗粒体积分数对深海采矿提升泵工作性能影响,采用RNGκ-ε湍流模型与Hinze-Tchen颗粒湍流粘性系数模型,对提升泵内固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不同的颗粒体积分数对提升泵内压力、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进而分析颗粒体积分数对扬程、效率等工作性能的影响,为提升泵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泵内浆体总压逐渐下降,扬程随之减小,叶片与导叶表面上平均颗粒浓度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颗粒与叶片、导叶表面之间以及颗粒间的碰撞几率增大,流体运动趋向更加复杂,流动更加絮乱,因而加大水力损失,降低泵的效率。实验表明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证实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