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336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北大别山火山岩由于缺少精确的年代学资料和系统研究,其岩石成因背景和成岩成矿时代尚不清楚。通过对北大别山西段上天梯珍珠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岩石主量、微量元素测试分析,表明上天梯酸性火山岩具有高硅(w(SiO2)介于71.82%~73.18%)、富碱(w(K2O+Na2O)介于7.97%~8.96%)、富钾贫钠(K2O/Na2O介于1.13~1.87)、弱过铝(A/NCK为1.00~1.15)等特点,属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岩石轻稀土强烈分馏、重稀土弱分馏,负Eu异常不明显(δEu=0.81~1.16),稀土分布曲线呈左高右平向右倾斜的模式。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上天梯成矿岩石珍珠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45±1 Ma(n=18,MSWD=0.91),代表了火山岩的喷发年限和上天梯珍珠岩矿床形成年龄。研究认为,上天梯珍珠岩成因类型为I型火山岩相在加厚下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北大别山西段陈棚组火山岩具有多期次喷发活动,喷发时限在145~1...  相似文献   
82.
黏土矿物是表征盆地砂岩型铀矿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环境以及反演其经历的表生流体作用的重要指示性矿物。文章以钱家店凹陷新发现的海力锦铀矿床含矿层姚家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系统开展了不同地球化学分带的岩石学、黏土矿物类型、形貌及含量等特征研究。姚家组下段红色和灰色泥岩原生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含量较低,总体反映了沉积期偏干旱炎热古气候环境。泥岩中不同类型黏土矿物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其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互转化关系。与泥岩明显不同,各地球化学分带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显示具有后生外来酸性流体改造的特点,应发生在区域层间氧化水渗入之前。铀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合镜下铀-黏土矿物空间赋存关系和区内构造-流体演化史显示,矿石中铀沉淀富集受多种吸附还原剂控制,局部与高岭石关系密切,存在一期深部酸性还原流体渗出改造作用,为原生偏弱还原性的姚家组下段砂岩铀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3.
碎屑岩成岩作用过程中铀元素迁移、聚集规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松辽盆地西南部含矿目的层姚家组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研究,探讨了成岩演化过程中板状铀矿床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姚家组含矿砂岩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强度达到中成岩A期,可划分为同生期、早成岩A和B期、中成岩A期和表生成岩期等4个成岩阶段,同时,将成岩演化过程中的铀成矿作用划分为预富集阶段(沉积-同生期)、排铀阶段(早成岩期)、叠加改造作用阶段(表生成岩期)等3个阶段。在沉积-同生期,含矿层段中暗色泥岩发生了铀的强烈预富集作用,其富集的铀可能是铀成矿过程中最主要的铀来源;在早成岩期,压实作用导致铀从高含量暗色泥岩中排泄到邻近砂岩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成矿作用,铀主要富集在靠近铀源的灰色砂岩中,其成矿流体迁移方向主要是沿垂向上的;在后期表生作用阶段,地表氧化流体对铀矿体产状进行了改造,促使其形成板状矿体。砂岩型铀矿体的产状可能与其铀的来源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4.
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矿田是上白垩统原生红杂色陆源碎屑建造中多重流体耦合叠加作用的产物。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最新勘探结果,文章重新系统地总结了该矿田的铀源、构造、沉积建造、水文地质、古气候、后生氧化及深部流体改造等关键铀成矿条件和特征,探讨了板状铀矿体的成因。区内矿床的主要含矿层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红杂色建造,内外部的铀源和还原剂均丰富,灰色层控制显著,深部热液和油气流体叠加改造作用明显,地下水具有多向补给,并沿构造剥蚀天窗或断裂统一方向排泄;含矿层中氧化带与矿体总体存在断陷中央“脱节”式和断陷边缘“两红夹一灰”式两种空间展布特征。基于断坳转换型叠合盆地“牛角式”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初步构建了上白垩统超覆式坳陷层的“基底角度不整合界面、辫状河道灰色砂体、后生氧化带、深部流体及天窗或断裂泄水构造”五位一体的板状铀矿体成矿模式:(1)下白垩统生油含煤断陷沉积建造形成期;(2)泉头期-嫩江期超覆式沉积建造形成和成岩期;(3)嫩江期末-古近纪多重流体耦合叠加层间氧化主成矿期;(4)新近纪表生流体潜水渗入叠加改造期。  相似文献   
85.
86.
由于外界的种种原因,测量误差始终存在。总体最小二乘考虑了系数矩阵误差以及观测向量误差,却未考虑观测向量可能存在粗差。因此,利用稳健估计方法,采用IGGⅡ权函数,提出了基于IGGⅡ的稳健总体最小二乘迭代方法。通过实例对比LS,TLS,以及稳健总体最小二乘的结果,发现稳健总体最小二乘的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87.
南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初始场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FY-2静止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16-20日南疆西部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及中亚低槽向南的切涡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中及低空三支急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中小尺度辐合与对流是暴雨发生的直接始作俑者.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有3部分:较深厚的中亚低涡西南气流所携带的水汽,中低层哈密南部至南疆盆地偏东气流的水汽集聚与辐合和中高层中亚南部偏南风所携带的暖湿气流接力输送.其中,85%的水汽输送来自偏东和偏南气流.强对流发生在暖区一侧,暴雨落区位于TBB最大梯度区并与云迹风的高层辐散相对应.3个时段的强降水均由混合性降水回波造成.其中,有中小尺度回波发展,但移动路径和强回波中心的位置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8.
一次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配置及落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T6390场预报资料、FY-2C卫星资料和Doppler雷达产品,详细分析了2010年2月23日发生在新疆天山北坡中部致灾大暴雪的多尺度系统和物理量场配置以及发生时间和落区.结果表明,南北支短波槽的合并、加强使得冷暖空气强烈交汇是造成大暴雪的主要环流背景,低空急流、辐合线和切变线是大暴雪的主要触发机制,低空急流输送的大量水汽和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合有助于低层上升运动加强,为暴雪强度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暴雪发生在南北支短波槽交汇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方辐散区、低空西南暖湿急流出口区左侧辐合区、辐合线前部、切变线南侧以及地面冷锋附近的重叠区域内.大暴雪期间中高层辐散大于中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强盛且深厚,水汽辐合强烈、湿层深厚.中-α和中-β尺度冷云团是造成大暴雪的主要系统,降雪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与冷云团强度、面积及其生命史呈正相关,大暴雪发生在冷云团内部局地增强及强中心维持阶段,并位于TBB≤-65℃的中-α尺度和TBB≤-70℃的中-β尺度冷云团边缘的TBB梯度最大处.强降雪时段雷达回波呈带状分布,回波移动方向与带状长轴方向一致,使得降雪时间较长;回波强度演变、强中心范围与降雪量分布及强降雪中心范围基本一致,强降雪中心的回波强度达35~40 dBz,回波强度梯度大,“S”形速度场曲率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有短时的跃增过程,回波演变具有短时弱对流特征.  相似文献   
89.
近40年来塔什干低涡活动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塔什干低涡定义,分析了塔什干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移动路径及其对南疆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1-2010年,塔什干低涡过程平均每年出现7.95次,成熟期生命史平均为3.1天,4天以上的仅有13.5%; (2)4-6月和9-10月是塔什干低涡活动的两个高峰期,其中5月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10月和6月;(3)塔什干低涡频次的年代际变化呈抛物线型,1970-1980年代由78次增加到83次,之后逐渐减少,年低涡频次存在7年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同时具有1 3年的次振荡周期;(4)塔什干低涡活动有两个高频中心,分别位于67.5°E,40.0°N和72.5°E,35.0°N,移动路径以偏东方向为主,占84%,西退塔什干低涡仅有5.7%;造成南疆显著降水天气的塔什干低涡占其总数的23.3%,夏季此类低涡所占比例最高,达41.2%.  相似文献   
90.
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息息相关,提高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对农村社会发展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省各地级市州农村为研究对象,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维度建立社会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函数法测算敏感性、恢复力和脆弱性指数,分析2018年湖南省农村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结果表明,湖南省农村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多数地区的农村社会脆弱性处于低位水平,地区分异显著,具有两极分化分布特点,张家界地区最高,长沙和衡阳地区最低。在中低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恢复力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最大,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在高社会脆弱性的农村,敏感性指数对社会脆弱性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