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研究区内卫星遥感图像线性影像的分析及沿青山—晓天断裂带开展详细野外调查工作,发现断裂沿线的地貌主要表现为线状负地形、山间垭口、断层陡崖等特征,对晚第四纪以来地貌控制和影响不显著。对出露的2处典型断面进行了编录分析,采集的断层物质样品测试结果为(274±33)ka BP,综合分析认为,青山—晓天断裂带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  相似文献   
72.
洪洞临汾大震震源断层的相互作用和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临汾地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 3/4)两次相距最近特大地震。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有持续不断的小震活动。我们根据1670次中、小地震精确震源定位结果和149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震源三维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强相互作用是解锁,因此导致临汾地震提前发生;此外,2者之间还存在弱相互作用,并且和随机发生的地震达到一种平衡。2次大地震对区域所积累的应变基本释放完毕,难以再形成与应力场一致的大破裂,使得临汾地区连续的地震活动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体现,连续300多年都没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估计今后临汾地区的这种低水平活动将继续下去,发展趋势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3.
成渝高速公路施工中,在22公里(龙泉山左隧道出口外)地段,路基通过的古滑坡处,于1992年年初开始出现民房地坪开裂和坡线裂缝等险情;到同年7月发现古滑坡有整体复活迹象。为了彻底整治滑坡,四川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召开了“滑坡整治咨询会议”。笔者根据现场考察和在该会上所提的整治意见,以及会后为设计论证所作的计算结果,撰写了本文。  相似文献   
74.
本文综述了在哀牢山老王寨地区利用TM图像及线性体、化探土壤测量的数据进行综合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TM图像多功能处理;线性体的解释及数字化图像;土壤测量数据的数字化图像;它们之间的相关分析及其综合图像处理等。并由此总结该区金矿成矿的构造模式和影像标志,可应用到已知矿区外围和其他地方的金矿预测中去,并接受检验。  相似文献   
75.
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藏高原及相邻地区可分出五个主要板块,即:Ⅰ.中朝板块(地台),Ⅱ.塔里木-柴达木板块,Ⅲ.扬子-巴颜喀拉板块,Ⅳ.羌塘-冈底斯板块及Ⅴ.印度-喜马拉雅板块。它们之间相应地由四个巨缝合带所分隔,即:(1)祁连-秦岭缝合带,(2)东昆仑-南秦岭缝合带,(4)南喀喇昆仑-丁青-澜沧江缝合带及(5)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相似文献   
76.
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应用需求增加的牵引,国内外发射了越来越多的光学遥感卫星载荷.然而,随着传感器分辨率的增加,大气对地表信息干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光学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问题,因载荷特点和应用需求的改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本文在介绍大气校正现状和原理的基础上,按照光学遥感卫星大气校正输入信息来源不同,把大气校正方法归纳为基于图像和图形处理方法、基于辐射传输计算、基于图像自身信息反演大气参数、基于大气同步校正仪的大气校正4类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的发展方向,对当前的大气校正应用方案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7.
利用山西某地2008年获取的SPOT和2014年获取的Quick Bird 2期遥感数据,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在Arc GIS平台上分别圈定矿业用地和非矿业用地,监测矿业开发占用土地状况,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008—2014年间,矿业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约增加了35%,增长迅速;开采方式的转变是造成矿业用地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增加的矿业用地主要占用了林地和耕地。上述遥感监测成果可为该地区矿业用地监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  相似文献   
78.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以下简称F-F)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这次灭绝一般认为与全球海洋缺氧有关。华南广西桂林是我国F-F地层最为发育、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本研究利用碳酸盐岩Ce异常指标,对桂林地区垌村剖面F-F期间的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F-F期间碳同位素的正漂移对应着表层海洋的氧化而非先前广泛认为的缺氧。将这一发现与先前同一地区的地球化学和古生物数据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气候快速波动在F-F期间生物与环境巨变中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气候变冷使得海水氧溶解量增加和赤道—极地之间海水温度梯度变大,海洋表层环流和垂直翻转变得更加活跃,导致深水营养物质向海洋表层的输送量增多,有效促进表层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埋藏通量升高,进而引起全球海水碳同位素值的提高。因此,本研究支持全球气候快速变冷而非海洋缺氧导致了F-F大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圆曲线的几何关系及任意三角形的变换分析,导出了任意测站法测设曲线的实用公式,同时,对其取值范围作了定性分析,并依据任意测站原理,提出了一种结合计算器程度进行随机选取放样元素的新的快速放样方法。  相似文献   
80.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研究唐山震区台下的P、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直接采集数字地震记录的原始 P波、S波记录波形 ,与利用 Haskell矩阵传递方法得到的理论综合地震图进行对比 ,通过不断调整介质模型 ,最后得到台站下方的体波速度结构模型 ,此方法中得到的 S波速度结构不同于通过其他波形转换而来的结果 ,而是同 P波一样从原始波形拟合而来 ,同时获得地震台下方 P、S速度介质模型 ,这为我们讨论地下介质的性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取自于唐山市遥测地震台网陡河和滦县的短周期地震记录 ,共选用了震中距范围为 30~ 60°、震源深度为 1 0 0~ 60 0 km的 5个不同地点的深源远震记录资料。结果表明 ,台站下方的纵波和横波速度分层结构相当吻合 ,说明拟合结果相当可靠。两个台站下的地壳厚度均为 38km,速度结构在 1 3km的低速层处出现差异 ,滦县的低速层比陡河要更厚一些。两个台站的地壳速度结构都是高低相同 ,而且陡河的高低差异较滦县更为显著。唐山震区滦县部分的震源比陡河附近的浅 ,而 1 976年唐山 7.8级地震发生在陡河附近 ,可见地震的发生与壳内低速层的差异幅度有关。从泊松比高值来看 ,地幔顶部存在低速层 ,该区域是地幔上隆区 ,可能有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