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张雄华  李德威等 《地球科学》2003,28(1):20-20,60
西藏定日县、定结县一带主要属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 ,侏罗系发育 ,自下而上分为下统普普嘎组、中统聂聂雄拉组、拉弄拉组、上统门卡墩组和古错村组 .前人认为这套地层全为一套连续的海相沉积 .中国地质大学西藏队在该区进行 1∶2 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在拉弄拉组下部首次发现有小型硅化木及古植物叶化石 .硅化木直径 4~ 5cm ,保存部分全为次生木质部 .年轮明显 ,春材宽度大致 11~ 4 0个管胞 ,管胞 (假管 )大致为长方形 ,厚壁 ,平均 6 0 μm×5 0μm ,最大的管胞约为 80 μm× 70 μm ;秋材较窄 ,其宽度约为 4~ 5个管胞 ,管胞较小 ,近于…  相似文献   
132.
发现上三叠统朗杰学群中产有白垩纪箭石、中侏罗统拉弄拉组产出小型硅化木、下石炭统纳兴组存在重力流沉积.将聂拉木群解体为古元古代马卡鲁杂岩和中-新元古代扎西惹嘎岩组,并在该套变质岩系中发现高压基性麻粒岩和超镁铁岩.厘定了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将拉轨岗日群解体为抗青大岩组和拉轨岗日杂岩2部分.确定了晚新生代南北向不同类型的伸展构造和地壳多层次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33.
滇中多尺度地质异常的构造背景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德威  惠圣忠 《地球科学》1998,23(2):137-140
滇中成矿带具有多尺度地质异常,它们受多级构造系统的制约。中南南北构造带控制了作为区域性地质异常的滇中成矿带,伸展构造系统,逆冲构造系统和剪切构造系统控制了局部性地质异常,剥离断层,逆冲断层-脆-韧性剪切带等控制了小型地质异常。  相似文献   
134.
基于MAPGIS的西藏羌塘地区地质构造图数字制图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将全面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GIS软件为地质图件数字制图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MAPGIS是国产首选GIS软件平台,具有较强的机助制图功能,自引入区调工作以来,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西藏羌塘地区构造复杂,地质内容丰富,以该地区1:50万地质图和1:100万构造图为例,阐述了MAPGIS的数字制图技术。重点对数据准备、流程设计、矢量化、坐标网、误差校正、图幅拼接、拓扑造区、线参数编辑、色彩搭配、拷贝技术等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5.
西藏萨迦三叠系修康群发现白垩纪箭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雄华  李德威等 《地球科学》2002,27(4):385-385,440
西藏萨迦县北部发育修康群 (T3x) ,其岩性为一套灰绿色页岩夹灰色灰岩及灰色岩屑石英砂岩 .灰岩及砂岩均呈不同尺度的透镜体 ,大者长宽达几百m ,内部地层层序清楚 ,小者仅几cm .局部夹有砖红色页岩及灰岩 .本群以页岩夹灰岩及砂岩透镜体为特征 ,与标准剖面能很好对比 .修康群命名剖面位于萨迦县北边拉孜县中贝地区 ,产双壳类化石 :Halobiacharlyana ,H .cf.con vexa,H .cf.fallax ,H .ornatissima ,Palaeonu culasp ..邻区仁布、日喀则一带产有菊石Juvavitess…  相似文献   
136.
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取热减灾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威 《地学前缘》2014,21(6):243-253
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热能为驱动力的开放地球系统发生多级物质循环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新模式,据此可以合理地解释洋陆系统及其相关的盆山体系的动力学机制,阐明地球系统资源灾害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在地球系统动力学创新思想指导下,总结了活动地壳热构造系统的特征,初步研究了华北和西南热灾害链的结构和强震发展趋势,系统地分析了取热减灾减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系统开发干热岩的思路和方法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新地学革命和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7.
高成  刘娇  李德威  汪帆  刘德民 《地学前缘》2014,21(6):372-380
引入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拆离系(STDS)的活动历史。通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卓奥友峰5个锆石和4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实验,分别获得11.2~17.1 Ma和12.4~14.3 Ma的年龄范围。年龄温度法计算得到中新世时期洛子峰拆离断层在卓奥友峰地区剥蚀作用逐渐增强的结论:(1)17.1~15.2 Ma地壳冷却速率较慢,约为37.8 ℃/Ma;(2)15.2~13.5 Ma地壳冷却速率为82.4 ℃/Ma,并且在14.3 Ma左右构造活动最强烈,达到峰值;(3)13.5~12.4 Ma地壳冷却速率可达100 ℃/Ma。  相似文献   
138.
对东天山沿康古尔塔格缝合带分布的企鹅山群和梧桐窝子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Rb-Sr和Sm-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企鹅山群火山岩富集LREE,Eu异常变化较大(从明显负异常到微弱正异常),富集Sr、Ba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Zr、Ti等高场强元素,Sr-Nd同位素特征是ISr=0.703 97~0.704 26,εNd(t)=5.61~6.99,具有亏损地幔性质,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古生代期间被古亚洲洋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熔体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楔;梧桐窝子组玄武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高场强元素没有明显负异常,样品的εNd值都在9以上,ISr(330 Ma)为0.704 71~0.705 33,表明梧桐窝子组玄武岩可能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企鹅山群和梧桐窝子组火山岩在Zr-Zr/Y判别图解中分别落在岛弧拉斑玄武岩(IAB)和板内玄武岩(WPB)范围内,表明企鹅山群可能为准噶尔洋盆向南俯冲形成的石炭纪岛弧火山岩,而梧桐窝子组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在弧后盆地的基础上拉张为裂陷槽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9.
李德威 《地学前缘》2010,17(5):179-192
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汶川、玉树等强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不对称发育,伴随余震有规律地分别向东、南东和北北东方向迁移,很可能是源于恒河盆地流经亚东、当雄、安多、库赛湖、治多、玉树、甘孜、汶川的弧形下地壳“热河”的流速和流向变化形成的,下地壳热流物质正在向云南及邻区汇聚形成下地壳“热海”,导致长时间跨季度构造热干旱,其影响超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地表破裂不一定受断层控制,震源也不在断层面上,下地壳流动导致中地壳发震并进一步影响上地壳形成同震脆性破裂系统。大陆板内盆山过渡带地震密集,大陆板内地震是在下地壳层流的热动力作用下导致活动地壳分层变形的产物。在大陆盆山耦合、圈层耦合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中,从大洋底部的软流圈层流进入大陆底部使得地幔软流圈加厚,底辟上升为大陆下地壳流动,为地震活动提供了巨量热能;热软化的下地壳缓慢的韧性流动孕育了大陆板内地震;中地壳韧 脆性剪切带易于积累能量,发生热能与应变能的转化,产生地震,形成震源层;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和地表破裂是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载体和方式之一。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依据应当是地壳的活动性而不是断层的活动性。大陆活动构造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实际上是下地壳地震能量的聚散过程,体现在下地壳热主导的韧性流动构造与上地壳应力主导的脆性破裂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地壳热软化物质流动过程中流速、流向等突然改变触发地震,并产生共振波。大陆下地壳流层在厚度、温度、粘度、流速、流向上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温度异常、流体异常及与其相关的大气层、电场、磁场、重力场、地球化学场、应力场、应变场、生物场等异常。合理布置天空网、地面网、地下网,综合立体监测有效的地震前兆,系统地开展长期、中期和短临地震预测,能够不断地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