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0 毫秒
21.
自然灾害等级评估是灾后应急和救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反映灾害的严重程度.文中搜集整理了亚洲地区近百年来(1900-2011年)自然灾害历史数据,对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巨灾、受影响人口的定义,探索巨灾等级划分依据,提出利用死亡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受影响人口3个要素的对数和的计算...  相似文献   
22.
本文针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选取不同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对各模型地震影响场评估结果与发布的地震烈度图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地震影响范围不确定性进行研究。选取多种死亡人数评估模型,分别计算各模型在不同地震影响场下的死亡人数、人口分布数量,探讨各地震影响场模型下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导致此次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与真实地震现场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影响场分布、人口分布、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偏差、地形地貌、次生灾害等多种因素不同。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提高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精确性的途径为提高地震影响场评估精度,提高人口分布、房屋建筑等数据空间分布评估精度,后期专家检验等。  相似文献   
23.
地震发生时刻、震级、极震区烈度评估、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房屋震害矩阵等是影响地震灾害损失计算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差距。文中对2019年6月19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精准性进行分析,探讨极震区烈度评估、地震影响场、烈度衰减关系模型、人员伤亡评估模型、房屋震害矩阵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及与真实结果存在的偏差,结果表明,提高地震影响场评估、人口、房屋建筑等数据空间分布精准性,是提高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精准性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4.
在建立土壤冻结模型的基础上,对内蒙古阴山北部农牧交错带耕作土壤冻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采用三点中心差分格式,模拟出冻结缘变化情况下的土壤冻结过程中温度曲线.模拟结果与野外试验进行对比,结果可信.通过阴山北部耕作土壤的冻结模拟研究,揭示了该地区耕作土壤的冻结特性,对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土壤冻融变异下的风蚀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5.
陈淑琴  黄辉  李晓丽 《气象》2002,28(2):42-45
主要用统计方法热带气旋本身的要素(位置、近中心最低气压、移速等)与热带气多速的相关性,用前期的中心气压、位置、移速等作为因子并热带气旋数值预报产品建立移速预报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6.
对汶川地震宏观震中和极震区的认识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汶川8.0级地震是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在大量的现场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汶川地震的极震区和宏观震中分布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极震区与地表破裂带关系极为密切,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宏观震中与传统的宏观震中的认定有较大的区别,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组点。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是宏观震中在西南段的起点,中间经由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都江堰市虹口乡北部,彭州市小鱼洞镇北部、龙门山镇北部,什邡市红白镇北部,到绵竹市清平乡截止,跳过安县,再由北川县擂鼓镇起至漩坪乡、北川县城曲山镇、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武县平通镇、南坝镇北部截止。宏观震中区是一条狭长的中间断开的线或窄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灾区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27.
李晓丽 《测绘学报》2020,49(6):799-799
正随着遥感传感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提供更多丰富地物细节信息的同时,也使影像中同质区域内像素光谱相似性减弱、同质区域间像素光谱相似性增强,从而增加了影像分割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影像中几何噪声更加明显,极易造成误分割。这些特点将导致传统影像分割方法无法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有效分割。为此,本文提出在影像域几何划分基础上的区域化模糊聚类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该方法摒弃传统以像素为基本操作单元的方式,代之以Voronoi多边形为基本操作单元,在模糊聚类框架下实现区域化影像建模,进而定义区域化模糊聚类目标函数,以解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问题。论文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8.
针对现有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改正法因水汽参数难以精确获取所导致的时空分辨率与精度上的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大气数值模式的对流层天顶延迟估计方法。通过分析WRF模式的数值模拟机理及其数据结构特征,采用直接积分与模型改正相结合的混合计算方式,实现了全球任意位置上小时级的对流层天顶延迟估计。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小时级ZTD再分析值精度为13.6mm,日均值精度更是可达9.3mm,比传统模型UNB3m的49.6mm以及目前标称精度最高模型GPT2w的34.6mm,精度分别提高了约5倍和3.5倍。在30h的预报时段内,预报值精度也可达22mm。无论是ZTD再分析值还是预报值比现有模型的估计值精度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9.
为研究高强方钢管 — 混凝土 — 圆钢管(HSCS)组合短柱的轴压性能,以环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fck)、外高强方钢管的抗拉强度、壁厚和宽度、内圆钢管的抗拉强度、壁厚和直径,以及试件的长细比和空心率等为控制参数,共设计27根试件.基于合理的材料本构模型、网格合理性分析和既有试验试件验证分析,确定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而获...  相似文献   
30.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显示不均匀的块体边界和块内变形;区外基本上是稳定的刚性陆块,地震很少,变形较弱,处于整体缓慢运动之中。这个宽阔的板内变形区起源于印度、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板块之间的动力作用以及深部地幔流的影响。向北快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已近水平地插入到西藏板块下,沿喜马拉雅弧产生多种运动和变形,并向亚洲内部远距离地扩散。沿东经95°~100°,向北的地壳运动向东和东南方向偏转,阻截了喜马拉雅弧东端的北向运动;而在喜马拉雅弧西端,帕米尔继续向北挤进中亚,受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一线西北側稳定地壳的限制,扩散的变形被中国、蒙古、俄罗斯边境地区一系列EW向和NW向的老断层吸收并在它们的西端终止。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消减-俯冲导致沿海沟-岛弧的漫长而狭窄的地震带,但对亚洲大陆的水平挤压较小,未能阻挡亚洲大陆东部向东移动。其部分原因可能是俯冲板片受到来自欧亚大陆下的ES向地幔流的推挤,这个ES向地幔流与来自印度下面的N向地幔流在西藏中部汇合并向东偏转,在大尺度上与GPS观测到的地表移动图像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