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31.
随着电子战、信息战在现代军事领域的地位日趋重要,基于外辐射源的定位跟踪方法成为现代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通过单站接收多外辐射源信号获取角度(direction of arrival,DOA)和时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信息对运动目标跟踪的问题,首先推导角度和时差的伪线性观测方程,在通过最小二乘(least squares,LS)算法获取初值的条件下,利用传统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目标的跟踪,该方法称为伪线性卡尔曼滤波(pseudo-liner Kalman filter,PKF)算法。进一步分析观测方程,提出了利用迭代的IPKF(iterative PKF)目标跟踪算法,并推导其克拉美罗下界(Cramer-Rao lower bound,CRLB)。仿真实验分析说明,该IPKF算法的跟踪精度、收敛速度和稳定性均优于传统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算法,且迭代次数越多,性能越好,观测误差越小,跟踪误差越接近CRLB。  相似文献   
132.
西准噶尔哈图成矿带主要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哈图成矿带位于西准噶尔地区达拉布特大断裂的西北侧,是新疆北部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哈图成矿带从西南至北东依次分布着哈图、齐Ⅱ、齐Ⅲ、齐Ⅳ以及齐Ⅴ等金矿床,这些金矿床均受NEE向的安齐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矿体工业类型分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笔者重点研究了哈图、齐Ⅱ和齐Ⅴ金矿床。根据脉体穿切关系和矿物交代关系,将哈图、齐Ⅱ和齐Ⅴ金矿床分为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哈图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3种类型: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CO2-H2O包裹体,齐Ⅱ、齐Ⅴ金矿床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从早阶段至晚阶段,哈图、齐Ⅱ、齐Ⅴ金矿床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13~285℃、240~306℃、225~319℃;w(Na Cleq)分别为0.53%~4.14%、1.91%~7.99%、0.88%~3.23%;密度分别为0.574~0.948 g/cm3、0.730~0.934 g/cm3、0.536~0.918 g/cm3,成矿压力分别为52.1~69.5 MPa、62.9~68.8 MPa、49.9~80.7 MPa,均属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三者的成矿深度平均值均为2 km左右。哈图、齐Ⅱ和齐Ⅴ金矿床成矿流体分别属于Na Cl-H2O±CH4±CO2±N2、Na Cl-H2O±CH4、Na Cl-H2O±CH4±CO2体系。水-岩反应作用及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是导致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3.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2006年获取的43个雪坑和2004年的28个雪坑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 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界限(平均值)分别位于海拔4 068 m和4 086 m,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的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 086 m和4 122 m处;东、西支顶部的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 184 m和4 435 m处.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1号冰川的成冰带谱整体上移,成冰带界限达到各研究时期的最高,且东支的变化幅度大于西支;消融带和冰川顶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增大,渗浸带和冰川中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缩小.  相似文献   
134.
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近地层基本气象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2003-2006年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考察资料,对该冰川近地层的基本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冰川从4月中下旬开始即有明显消融,主消融期为5-9月,1月冰川区的气温最低.冰川中上部的气温直减率较小,说明该处的冰川冷效应较弱;而冰川下部较大的气温直减率,则可能主要与消融区连续的表碛覆盖有关.5-9月集中了全年约75%的降水,而冬季的降水稀少.降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高低分带,低降水带位于冰川中上部的海拔3 700 m附近,而冰川末端和冰川上部的降水量较大.受地形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冰川下部的山谷风非常发育,而冰川上部局地环流较弱.  相似文献   
135.
本文针对线阵CCD推扫式传感器影像的摄影测量定位处理,介绍了传感器模型的定义、分类以及研究现状,分析了有理函数模型的数学基础、解算以及控制方案,总结了有理函数模型的理论特性。并且通过实验利用模拟数据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有理函数模型精度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成像条件下有理函数模型的精度潜力和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6.
灌溉和氮肥的施用是保障干旱荒漠区农田生产的关键措施,但过量的氮肥会随水分淋溶至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从而导致氮素的损耗和地下水的污染。本研究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开垦年限的农田土壤(风沙土和灰棕漠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监测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和休闲期内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及硝态氮(NO_(3)^(-)-N)的淋溶规律,揭示了不同耕作年限农田土壤中硝态氮损耗的差异。结果表明:新绿洲农田深层渗漏及NO3--N的淋失主要发生在苗期-拔节期以及休耕期,深层渗漏年损失量97.65-105.1 mm,占年灌溉水总量(810 mm)的12%-13%,NO_(3)^(-)-N淋溶年损失量68.1-123.8 kg·hm^(-2),占年施氮总量的18.7%-34.2%,休耕期灌水致使生育期内土壤中大量积累的氮素淋溶至深层,NO3--N淋失量是当年生育期内NO_(3)^(-)-N淋失量的2.2倍;开垦年限较长的老绿洲农田在相同灌溉施肥条件下无深层渗漏和NO_(3)^(-)-N的淋失现象发生,其“蓄水保墒”及抑制水分和NO_(3)^(-)-N渗漏淋失的生态效应优于开垦年限较短的新垦绿洲农田。因此,为降低土壤水分损失和NO_(3)^(-)-N淋失风险,建议新绿洲农田生育期内减少春季灌溉次数或降低灌水定额,冬季休耕期降低灌水定额或采取免冬灌措施,以此保证灌溉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并减少农田氮素的淋失。  相似文献   
137.
分析了影响风动潜孔锤钻进效率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各个影响因素与钻进速度的关联程度。利用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以针对提高风动潜孔锤钻进效率采取科学措施,更有利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38.
下寺湾油田延长组长7油层成藏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寺湾油田长7油层浊积砂体连片分布,储层物性较好,形成较好的储集体,其上长64—长63泥岩与凝灰质泥岩发育,形成良好的区域及其局部的盖层。长7底部油页岩为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Ⅰ型(腐泥型)-Ⅱ1(腐殖-腐泥型);长7油层生储盖匹配良好,形成自生自储式复合油藏(岩性、裂缝油藏),连通孔隙及砂体叠置点、裂缝为油气进行运移的重要通道。延长组长7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继延长组长6、长2外新的勘探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9.
辽宁省现有测站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存在不连续性及长时间序列缺失问题。以海城站为例,分析现有土壤相对湿度(0-20 cm)与气象因子及临近站点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构建海城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统计回归模型,模拟缺测时段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进而以此方法重建辽宁省20个观测站1981-2012年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月尺度数据。结果表明:海城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和秋季封冻雨关联较大,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60和0.30,与同期临近站点本溪站土壤相对湿度相关性也超过0.40,依据该3要素构建的4月和5月土壤相湿度统计回归模型复相关系数R2分别达0.79和0.77,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平均相对误差为2.6 %,模拟效果较好;对辽宁省其他数据缺失站点构建的回归模型复相关系数均高于0.50,模型拟合精度优于85 %,拟合值和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基本控制在15 %以内,较好完成辽宁省20个测站1981-2012年春播期土壤相对湿度月尺度数据重建。  相似文献   
140.
长岭断陷深层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异常高孔带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分析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碎屑岩储层开展了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次生孔隙的分布与成因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长岭断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其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以及多期次的溶解作用。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进一步消失,而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明显起到改善储集性质作用。纵向存在2个异常高孔带,有机酸及CO2酸性水溶蚀作用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