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多维核磁共振测井比一维核磁包含更多的观测信息,往往可以解决单独使用横向弛豫时间(T2)进行测井评价时遇到的困难,在非常规油气储层勘探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T2-T1二维核磁共振能够检测页岩中的类固体有机质等含氢化合物,对于确定页岩储层流体成分至关重要,已经成为核磁测井和岩石物理实验的研究热点.与一维核磁共振相比,T2-T1二维核磁实验结果对测量参数更加敏感,已有学者对回波间隔(TE)、等待时间(TW)、扫描次数(SCAN)、回波个数(NECH)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开展了深入研究,但磁场强度对T2-T1二维核磁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对不同种类样品分别进行0.5T、0.05 T两种磁场强度(对应共振频率分别为21 MHz、2 MHz)下的T2-T1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分析了磁场强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自由溶液,纵向弛豫时间(T1)对磁场强度更加敏感,磁场强度增大时,自由溶液T1增大、T2不变,T2-T1谱流体信号向上移动;对于实际岩样,受内部磁场梯度的影响,磁场强度增大时,T1增大、T2减小,T2-T1谱中流体信号向左上方移动.定量刻画了不同弛豫组分在磁场强度变化时谱峰位置的变化规律,能够将实验室得到的页岩油高频核磁流体识别图版转换为测井资料的低频流体识别图版,为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表征储层流体成分信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自行合成了Zn1.5PW12O40纳米管催化剂,在臭氧体系中进行了催化氧化苯胺的实验。通过对苯胺的降解考察了Zn1.5PW12O40纳米管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利用GC/MS对催化反应的途径和机理进行研究,并通过重复实验验证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效果。结果发现:在Zn1.5PW12O40的催化下,臭氧对苯胺降解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在8 min之内去除率可由单独氧化时的85%提高到99%;其臭氧氧化机理以羟基自由基为主,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3.
李森  安智明 《测绘通报》2013,(10):63-66
探讨Kriging插值法在重力异常数据插值中的应用,根据已有实测数据进行距离分组试验,得到变异函数;将插值结果与反距离加权法和移动趋势面分析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认为Kriging插值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更能适应数据变化较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64.
在粤北石漠化地区选取不同石漠化阶段的样地,对其碳酸盐岩进行室内岩性溶蚀和野外模拟溶蚀试验,研究不同石漠化阶段碳酸盐岩溶蚀特点。结果表明:在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石漠化演化过程中,重度石漠化阶段是碳酸盐岩溶蚀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阶段中,溶蚀过程从以化学溶蚀转为物理侵蚀为主。不同石漠化阶段不同环境中的碳酸盐岩溶蚀速度在地上50 cm处,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在地面0 cm处,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在地面下10 cm处,极重度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在地面下20 cm处,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在地面下30 cm处,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65.
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石漠化过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了解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选择岩背镇和江英镇为调查区,按照石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系统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表层(0~20 cm)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漠化过程与土壤养分状况有密切关系,随着土地石漠化的发展,土壤有机质、全N以及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P<0.05),土壤逐步贫瘠化。土壤养分含量的减少与石漠化过程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的一致性和退化过程的同步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6.
湖相碳酸盐岩产状多样,多以夹层形式分布在碎屑岩剖面中,也见以结核或钙质微体化石等薄层赋存于泥岩、页岩等碎屑岩中,具有层数多、单层薄、呈韵律性变化等特点。受构造背景、物源输入和古环境等因素控制,中国湖相碳酸盐沉积最早出现于二叠纪,主要发育时段为古近纪,具有沉积时间跨度大、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湖相碳酸盐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沉积型、成岩改造型和热液喷流型3类。中国湖相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可揭示原生和成岩过程中水介质环境的差异性: (1)δ13C和 δ18O 密切相关,且δ13C多正偏,指示封闭型咸水、半咸水湖泊环境;(2)δ13C和 δ18O 无相关性,且δ13C多负偏,指示开放型湖泊环境;(3)δ13C严重正偏,指示成岩作用时发酵带的环境受到古细菌参与的甲烷生成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ven though there has been progress recently,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need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agras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and discuss the advances in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wo aspects: (1)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2)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ir taxonomy, ecology, photosynthesis, applications in aquaculture, salt-tolerance mechanisms and other research topics. A total of 18 seagrass species belonging to 8 genera are distributed in nin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the Xisha and Nansha Archipelago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North China Group and a South China Group. Based on the seagrass distribution, the Chinese mainland coas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North China Seagrass Coast, Middle China Seagrass Coast, and South China Seagrass Coast. Ecological studies include research on seagrass communities, nutrient cycling in seagrass ecosystems, genetic diversity, pollution ecology and research in the key regions of Shandong,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locations, community structure, ecological evaluation, epiphytes,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reats in the key regions are also summarized. Other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remote sensing of seagrass, threatened seagrass species of China, and pollen morphology of Halophila ovalis.  相似文献   
68.
利用最新的普查数据,首次详尽分析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危害,通过对其沙漠化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辅以定量方法系统阐述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并探讨了藏南河谷农牧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69.
针对测量平差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半参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它在测量平差中应用的可能性,并以实例与经典测量平差方法进行精度分析,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对含有系统误差的测量平差问题进行了试算,为进一步研究半参数回归模型在测量平差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
近10年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依据生态基准面的理论制定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体系。运用遥感、野外调查与 GIS等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原沙漠化扩大 2151.68km 2,升级率达 2.3%,动态度为 0.154%,沙漠化程度明显加重,形成沙漠化发展、稳定及逆转三种类型区。高原沙漠化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力是以气候为主的自然因素,外在驱动力则是人为的"三滥"活动。预测到2005年、2010年沙漠化仍将缓慢发展。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正在发展-强烈发展的区域,发展态势严峻。高原沙漠化防治的基本策略应是全面保护、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