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壬基酚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和环境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壬基酚对各种生物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及其发生机理,分析了壬基酚对野生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了壬基酚在水体、沉积物以及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并就当前国内外壬基酚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2.
为了明确大辽河流域范围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对流域生态安全非常重要的区域,根据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运用定性分区与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划分方法得到大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分区图,将大辽河流域划分成5个一级区和13个生态亚区。按照"水体类型+干扰类型+功能类型"对每个生态功能区进行命名,明确了每一个生态功能区的特征,为大辽河流域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石油烃(TPH)、壬基酚(NP) 和苯并芘(B[a]P)的综合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在9个站位采集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和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和生物软组织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同时对鳃、内脏中与细胞防御系统有关的各7种标志物(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等)进行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法筛选出对1~2种有机污染物响应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共8种,分别为内脏中的GPx、GSH、GSSG、CAT和鳃中的GPx、GSH、GSSG、CAT。以筛选的8种生物标志物为基础, 9个站位IBR指数范围为0.27~1.48,其中站位S2(湛江市乐民镇码头)、站位S9(湛江市江洪码头)的IBR较小,显示污染程度最轻;站位S4(防城港西湾)、站位S3(钦州湾老人沙浅滩) IBR较高,显示生物体因有机污染产生氧化逆境。不同站位的IBR值与污染源分布、化学污染物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北部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4.
三苯基氯化锡(TPTC)对孔石莼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于1995年5月在青岛太平角采集孔石莼,研究了三苯基氯化锡(TPTC)对其光合、呼吸、色素含量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TPTC≤2μg/L)对光 过程无明显作用,高浓度的TPTC(〉2μg/L)能抑制光合作用,当TPTC浓度达到16μg/L时,光合过程基本停止,TPTC对光作用的半数效应浓度为96hEC50=7.39μG/L。低浓度的TPTC就能够使呼吸速率加快,但TPTC浓度达到8μg/  相似文献   
35.
河口营养物基准是河口营养状态参数对生态环境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阈值。本文首先基于2015—2018年长江口环境现场调查数据开展河口内部分区,再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长江口营养物基准关键指标,之后采用频数分布法和压力-响应模型法得出基准推荐值,最后将赤潮优势藻培养实验得到的生态响应值作为参考。结果表明:根据盐度分布与地形特征,长江口可分为口门区和口外区两个生态区。可溶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可溶性活性磷酸盐(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SRP)是制定长江口营养物基准的关键指标。口门区DIN和SRP的基准推荐值分别为0.614和0.029mg/L,口外区基准推荐值分别为0.295和0.008 mg/L。该结果有望为长江口富营养化评估和营养物标准制定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分别研究了2006年7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5月(春季)、10月(秋季)黄海西北部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盐度和Chl 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平均细菌生物量春、夏、秋和冬季分别为:41.083,8.34,16.68和6.20 mg/m3.4个季节表层细菌生物量分布均呈现出从辽东半岛近岸区域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春、秋季除浮游植物Chl a外各生态因子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夏、冬季与温度、盐度和Chl a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