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8篇
  免费   1865篇
  国内免费   2008篇
测绘学   1239篇
大气科学   1254篇
地球物理   1391篇
地质学   5706篇
海洋学   1495篇
天文学   225篇
综合类   731篇
自然地理   1310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282篇
  2022年   313篇
  2021年   352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422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589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463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509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389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377篇
  1998年   351篇
  1997年   351篇
  1996年   352篇
  1995年   321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88篇
  1992年   305篇
  1991年   252篇
  1990年   213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72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14篇
  1959年   21篇
  1958年   30篇
  1957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它道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师所寻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2.
根据影响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特征,通过确定地域分异、发生学、多级序列等区划原则,建立了以地质地貌类型组合、气候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Ⅰ级区)划分和以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亚区(Ⅱ级区)划分的指标体系。采用遥感方法,将中国北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划分为贺兰山以西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贺兰山-大兴安岭干旱、半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和大兴安岭以东半干旱、半湿润沙质荒漠化区等3个区和17个亚区。并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进行了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203.
PDC钻头在寺河煤矿瓦斯预抽放钻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寺河矿区一期瓦斯地面预抽放钻井施工中,使用传统的镶齿三牙轮钻头钻进,钻进速度低,仅为2.0m/h,且井斜不易控制、钻头寿命短、成本较高。通过对寺河煤矿地层特征的分析,在二期工程施工中,9#煤以上地层优选六翼内凹式PDC钻头钻进,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并合理调整钻压、转速及泵量等钻进参数,钻速可达7.0m/h,井斜也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钻井成本。  相似文献   
204.
建立油气化探数据库是油气化探信息资源共享、科学管理、宏观决策的基础和依据,是油气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评价的基础。本系统采用动态自适应结构,收集、录入了几十年来我国油气化探数据,可以完成油气化探数据登录、管理、浏览、检索、报表、数据预处理。文章中论述了油气化探数据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反映了油气化探数据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05.
2005年是陕西延长油矿创办100周年。清末所建延长油矿为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发端,在中国石油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固(32~92年)在所著《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高奴(今延安)有水可燃。”唐代段成式(?~863年)在《酉阳杂俎》中描述:“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及明。”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任延路经略龛使期间,曾对陕北延长石油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并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在这里沈括首次提出了“石油”这个科学名称。中…  相似文献   
206.
冲绳海槽玄武岩中中酸性残余熔体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洋壳有关的酸性岩由于对了解幔源岩浆的演化以及判别古老蛇绿岩套及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意义而倍受岩石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的关注。本对发现于冲绳海槽玄武岩基质中的中酸性到酸性残余熔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它们提供了幔源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形成酸性岩浆的直接证据。在细小的基质矿物间分布有一种玻璃质的残余熔体,其成分随距冷凝边距离(L)的增加而越来越酸性。在SiO2对Na2O K2O图解上,残余熔体的投影点从玄武岩到英安岩均有分布,反映了一个连续的演化系列。在AFM图解上,残余熔体表现出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类似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的演化趋势。我们的研究表明:残余熔体的演化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在早期结晶阶段,辉石的结晶起主导作用,结果造成残余熔体中SiO2、Al2O3,Na2O的迅速增加,FeO、MgO、CaO迅速降低。在晚期结晶阶段,斜长石成为主导结晶相,导致残余熔体中Al2O3,Na2O的迅速消减。Al2O3、Na2O从增加到降低的转变出现在SiO2=62%左右。在L=27.5mm处,85~90%的基质岩浆已发生了结晶作用,导致残余熔体中SiO2含量达到69~70%,而且此处还新出现了一种富FeTi的氧化物。该玄武岩中残余熔体和基质矿物的成分及演化特征分别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中酸性端元的组成相似,在也佐证了Thingmuli火山岩系列是幔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7.
大陆科学钻探在江苏岗上超镁铁岩体上打了一个卫星孔(CCSD-PP3),孔深705m,穿透428m厚超镁铁岩体,其下主要为不同类型片麻岩及少量榴辉岩。该岩体产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面积1370×700m,上覆约10m厚第四纪盖层。岩心柱可以粗分为4段,370m上部超镁铁岩,50m片麻岩夹榴辉岩,60m下部超镁铁岩,225m片麻岩类。榴辉岩夹在片麻岩中,片麻岩有正、副之分。榴辉岩石榴石中发现柯石英假象,表明岩石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镁铁岩主要岩性为纯橄岩和含石榴石纯橄岩,含石榴石纯橄岩出现3层,总厚度仅90m,与不舍石榴石的纯橄岩无截然界线。岩相学研究观测到石榴石中保留橄榄石、单斜辉石和尖晶石等超高压变质之前的矿物组合,以及退变质矿物替代石榴石的现象。岩石化学成分总体变化小,SiO242.17-44.79,平均43.78;MgO46.35-48.98,平均47.42,Mg#值(=Mg/(Mg Fe)×100)为91.89-92.75,平均92.4,属于高Mg型;Al2O3和CaO丰度低,分别为0.66-0.27,平均0.43,和0,01-0.35,平均0.13;REE总量较原始地幔亏损,但LREE相对HREE富集。结合矿物组合特征,说明这套岩石属亏损型,但可能经历了流体热液的改造;纯橄岩和含石榴石纯橄岩成分的一致型,说明后者是前者经变质改造形成。SHRIMPU-Pb定年测得含石榴石纯榄岩中锆石存在两组年龄,超高压变质阶段新形成的锆石时代为240±2.7Ma,核部残留岩浆锆石给出726±56Mao前者与区域上超高压变质年龄十分吻合,后者与大别-苏鲁区域上新元古代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位时代。岗上超镁铁岩体可能记录了早期侵位到地壳,在陆陆俯冲碰撞阶段被俯冲岩片带入到柯石英形成深度,以及随岩片折返到地表的整个历史。  相似文献   
208.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滇黔桂盆地,自加里东运动之后,泥盆纪开始拉开,整个晚古生代延续发展。受同生断裂的控制,在深水盆地中发育大小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因而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典型剖面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并对其进行空间追索和对比,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可以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沉积层序(2-5Ma;SQ1至SQ25)中的SQ24至SQ25;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反映了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在连陆台地上发育3套煤系地层,它们分别组成石炭纪三级层序SQ15跨系的三级层序SQ19的HST以及二叠纪吴家坪期的三级层序SQ24;而且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于阳新世的茅口亚世以及乐平世的长兴期发育海绵生物礁,海绵生物礁分别构成了以下二叠系三级层序即阳新世的SQ22和SQ23以及长兴期的SQ25。3套煤系地层和两套海绵生物礁的发育,使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形成了一个与欧美地区完全不同的层序地层序列。在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出的12个三级层序中,石炭纪一二叠纪船山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这种划分与Busch等对北美相同层位的划分相似,也就是说该6个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大于10Ma;较长的形成时限可能反映了形成在联合古陆汇聚时期即全球构造相对稳定时期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一个特性。因此,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和划分出的12个三级层序,其数量比Ross和Ross(1985)对欧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划分出的50多个三级层序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209.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210.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近年来.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下降及水域面积减小、草原退化、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等。文章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及1987、2000年TM卫星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旨在查明青海满地区耕地、沙质荒漠化土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青海湖地区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结果表明,25a来,青海湖地区的耕地及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出现明显的扩大,而水域面积出现明显缩小,同时由于湖周各河流土壤侵蚀的加剧,在部分河流入湖处泥沙淤积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出现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