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2 毫秒
41.
2020年4月15日我们在开展生态环境部“藏东南地区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专项”调查时,在芒康县东南部的莽措湖(98°52′5.66″E,29°33′7.52″N,海拔4279 m)发现3只黑鹳(Ciconia nigra),当时黑鹳在湖边湿地觅食,周围有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棕头鸥(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等水鸟活动,由于距离较远,未能采集到清晰的照片。  相似文献   
42.
西藏北部湖盆区是西藏湿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鸟类资源丰富。2016-2018年6-7月对该区的繁殖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目24科64种,占西藏自治区鸟类总数492种的13.01%。西藏北部湖盆区鸟种组成以雀形目和雁形目的鸟种最多,在区系构成上以古北界鸟类为主,其中13种鸟类为国际公约保护和我国重点保护的鸟类资源。  相似文献   
43.
杭州市区空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盛茂  焦荔  何曦  孙鸿良  徐鸿  杨乐  何纪平  叶贤满  张天  姚晗 《气象》2010,36(2):93-101
利用2002—2007年杭州市区空气污染物监测资料,根据杭州周边城市的每日环境空气质量,结合不同污染类型和气象资料,分析市区空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中污染天数出现频率逐年减少,空气质量正在好转,主要是首要污染物PM_(10)的浓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在三种污染类型中大范围连续污染类型中的较重污染出现天数比其他两种污染类型多一半,大范围连续污染类型时PM_(10)浓度是最高的,个别污染类型时最低,PM_(10)浓度分别为0.256 mg·m~(-3)和0.177 mg·m~(-3)。不同类型与不同天气形势的关系比较密切。杭州市区污染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污染频率分别为25.6%和3.6%。不同污染类型中个别污染类型出现最多,局地连续污染类型出现最少,出现频率分别为40.7%和29.9%。不同季节不同污染类型的出现频率相差较大,局地连续污染冬季出现频率较高,个别污染在春季出现较多,大范围连续污染在秋季出现较多。夏季的空气质量最好,只有少数的个别污染出现。在不同级别污染中,Ⅲ1级(轻微污染)主要是个别污染类型,Ⅲ2级(轻度污染)和Ⅳ1级(中度污染)污染主要是大范围连续污染类型,而Ⅳ2级(中度重污染)和Ⅴ级(重度污染)污染出现时主要是受到沙尘暴影响或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影响的个别污染类型。  相似文献   
44.
针对传统视频和云视频在地震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全编全解、COP模式、SVC柔性编码等3种云视频MCU架构技术进行对比研究。采用SVC柔性编码云MCU架构建立地震行业云视频系统体系,从该体系整体架构、系统负载均衡机制和整个系统分布式部署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最终实现对地震行业视频体系的整合,该体系在地震会商、日常会议研讨等视频场景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为利用已有标注的影像数据集实现对未标注遥感影像的语义分割,提出一种对抗域适应的方法。首先在生成对抗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基于香农熵的不确定图,进行域间的对抗学习,实现已标注的影像(源域)与未标注的影像(目标域)之间的迁移学习;其次为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无监督学习能力,使用基于伪标签提纯的自学习策略。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使用ISPRS提供的IRRG波段的Vaihingen数据集与RGB波段的Potsdam数据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典型的域适应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网络的泛化能力,进而提高模型在目标域上的分割精度。  相似文献   
46.
史磊  杨杰  李平湘  杨乐  赵伶俐 《遥感学报》2021,25(11):2211-2219
极化定标是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的前提。传统极化定标方法以地面布设的人工定标器为参考,通过极化畸变模型对系统误差进行求解与标定。然而,人工定标器价格昂贵、数量稀少,每次定标任务都需根据传感器过境方向、雷达视角等信息进行设备调整;此外,现代雷达系统工作波位多、入射角调节范围大,不同视角获取影像的定标参数也不相同,这对地面定标设备的布设精度、调整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及时、快速地完成极化定标,如何以自然界中的某些特殊地物作为人工定标器的替代品来完成定标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提出的不依赖人工定标器的SAR极化定标研究进展(即自主定标)。首先阐述了极化定标的基本流程与极化质量评价体系;然后对近年来高精度自主定标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根据技术特点将其分为基于自然地物约束的自主极化定标、基于似角反射器的自主极化定标两类,对不同算法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
在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产品真实性检验中,地面站点的多时相连续观测LAI数据是重要的验证数据来源。当站点观测范围与产品像元尺度不一致时,站点观测LAI直接用于产品验证可能为验证结果带来误差。因此,在验证之前需要分析站点观测对像元尺度的空间代表性,选择空间代表性好的观测来验证产品,从而减小尺度效应带来的验证误差。以往的研究只是简单的定性说明研究区域,并直接用站点测量数据对产品进行验证,缺少一套系统的站点观测在产品像元尺度内空间代表性评价的方法体系。本文提出了站点LAI观测的空间代表性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DVTP(Dominant Vegetation Type Percent)、RSSE(Relative Spatial Sampling Error)和CS(Coefficient of Sill),构建了空间代表性评价分级体系。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农田站和森林站LAI观测为例,对站点观测在1 km产品像元尺度内空间代表性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前后站点观测对MODIS LAI产品验证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不同站点LAI观测在产品像元尺度内空间代表性进行质量分级,且年际间的站点观测空间代表性较为一致。评价方法能够去掉在特定产品像元尺度下空间代表性不好的观测数据,一定程度上提高验证数据集对产品验证精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8.
49.
植被遥感辐射传输建模中的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辐射传输建模是在研究电磁波与地物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遥感观测信号与地物属性、地物结构和观测几何等参量之间定量关系的模型,是理解遥感观测信号和反演地表参量的理论基础。近年来空间异质性问题引起了定量遥感领域的高度关注,高分辨率卫星及激光雷达等数据的日益丰富给研究空间异质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异质性植被场景遥感辐射传输建模过程中,像元内部的组分比例、3维结构、空间格局以及端元边界处的阴影效应与散射过程等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本文在总结非均质地表空间异质性描述的基础上,分别总结了植被二向性反射与热红外辐射方向性建模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非均质地表植被遥感建模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了地表遥感建模中研究异质性问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0.
本文对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遇到的远端小站的各类故障进行了诊断分析.文中主要通过介绍设备状态及链路层状态两方面,来对如何解决此类故障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