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6年6月14—16日,DEMETER国际研讨会在法国图卢兹举行。此次会议由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主办,本次会议主要就DEMETER项目的成果和地震的电磁效应及电离层物理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讨论。DEMETER卫星于2004年6月29日发射,是与太阳同步的圆形轨道,倾角为98.23°,高度为710km(从20  相似文献   
12.
分量核旋仪偏置电流对磁偏角测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理论上定量地分析了FHD-1型分量核旋仪的偏置电流对磁偏角观测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偏置电流的漂移对磁偏角观测值的影响随偏置电流的漂移量的增大而增大、也随磁偏角观测值的增大而增大,该结果对指导台站提高该仪器磁偏角观测值的精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DEMETER卫星从2004年11月7日至2005年11月30日期间探测到的710 km高度顶部电离层的电子数据进行网格化(纬度2°×经度4°)统计平均,本文分析了不同地磁条件下顶部电离层电子密度和温度的全球分布情况.不论是在地磁宁静还是地磁活动期间,顶部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分布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威德尔海异常(夜间电...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磁台站数据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特点,研究了地磁数据获取、处理和存储的规范和流程,并根据规范和流程,利用可视化交互数据语言(IDL)和DataMiner接口实现了一个地磁台站数据频谱分析处理系统.在系统中,采用先处理存储后读写显示的方案,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改善了显示效果,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报道,地震前会有电磁前兆异常,对电磁异常的监测与判定也已成为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有效手段之一.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对系统研究和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将发挥重要作用.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应由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地震电磁卫星、子午工程监测系统以及其他区域监测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同一台站人工观测的地磁场总强度F与连续记录F,及两套连续记录仪记录的地磁场总强度F夜均值的差值分析,发现同一台站两种差值均存在显著的年变化特征。对其他台站同样可以看到类似变化。而各时段的时均值差值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由此说明,同一台站地磁观测区的不同点位,地磁场差异在长时间内不断发生变化,在进行绝对观测时,无法通过选择绝对观测时间消除该差值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地磁转换函数与汶川大地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磁场转换函数在强震前会发生变化,这已被广泛公认。利用汶川周围9个“十五”建设的地磁台站分钟值数字记录数据,分析和研究了汶川地震前的地磁转换函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周边台站地磁转换函数异常的关系是明显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方法是一种物理意义明确、并有一定预报效能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仪器正确定向是保证仪器观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仪器需要定期重新定向。本文应用全国44个地磁台站2008—2012年观测数据,研究了各台站D分量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仪器定向位置和被测磁场位置产生较大偏离时,必须重新定向。同时首次提出影响定向精度的零场漂移S?0,并根据理论计算在红山地磁台实地开展测量,测量结果表明,零场漂移S0数值达到50.3 nT,超出D分量定向输出范围(磁静日时日变缓慢时间段为-50nT—+50nT)。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我国9个地磁台站1985~2003年间Y分量和Z分量的年变率曲线,发现1991年在Y分量上有明显地磁急变(Jerk)反映,Z分量并没有明显反映.同时在2000~2001年附近发现Z分量的年变率曲线斜率普遍出现急剧的转折,而在Y分量上则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其次,利用地磁场月均值与Ap指数月均值的相关性,通过一个确定的模式,从地磁场月均值中除掉外源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Y分量和Z分量来说,是否去掉外源场对地磁急变的鉴别并无明显影响.最后,用年变率的等值线图分析了我国地磁台网范围内地磁急变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地震电离层现象作为地震事件在电离层中的物理表象,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不断地被发现和报道。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电离层现象复杂多样,难以捕捉和确认。本文针对主要的地震电离层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并依据研究参量、地震事件的震级、异常出现的时间、异常的空间方位以及异常的正负等要素,对以往的地震电离层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尝试从现有研究结果中挖掘地震电离层异常出现在震前的天数与震级的关系、异常空间分布方位及频次、正负异常的震中距与震级的关系,探索地震电离层异常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