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地球化学开放系统是在地球化学过程中存在物质带入带出的系统,其质量平衡研究不仅可以定量考察物质的带入带出和体积变化,而且能够限定地球化学过程的机制,指示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为成矿作用过程研究提供线索和背景信息。质量平衡方法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用来研究各种系统中的质量变化和体积变化,并取得了  相似文献   
52.
位于西藏墨竹工卡县的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中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已探明伴生银资源量大于6000t.根据产出特征可将甲玛矿区的银矿体分为矽卡型与大理岩型两种.通过矿相学、电子显微探针研究发现银均以不可见银和可见银两种形式存在.不可见银以晶格银的形式赋存于铜矿物中;其次以次显微包体银的形式赋存于方铅矿中.可见银...  相似文献   
53.
李发桥  唐菊兴  宋扬  林军  林彬  杨欢欢  唐攀  郑明  郭朵朵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21-2023060021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阿里地区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上,开展了磷灰石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探讨拿若矿床磷灰石矿物彩色阴极发光特征与蚀变分带的耦合关系,揭示含矿岩浆演化期次及氧化还原状态。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特征显示,拿若矿床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CL)特征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绿色—亮黄色和灰黑色,分别对应未蚀变、钾化蚀变和绢英岩化蚀变环境,磷灰石彩色CL特征与其所处蚀变环境的关系验证了本文重新厘定的拿若矿床斑岩系统“双钾化带”空间蚀变分带结构。磷灰石电子探针(EPMA)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磷灰石的CaO = 53. 5%~56. 5%,P2O5 = 39. 5%~42%,F = 1. 26%~3. 24%,Cl = 0. 01%~1. 99%,SO3 = 0~1. 28%,由此计算的XF= 0. 68~1. 76,XCl = 0. 001~0. 58,XOH = 0. 21~1. 05。不同类型、阶段的磷灰石挥发分(F、Cl、OH)、SO3等变化趋势反映了拿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发生了气体饱和流体出溶金属沉淀的过程,并揭示了成矿岩浆高氧逸度的性质。此外,环带状岩浆磷灰石反映了隐爆角砾岩系统发育了三期次岩浆作用,并指示了第I、III期岩浆活动具有更高氧逸度特征,与成矿关系更加密切。因此,本文认为在复杂造山带发育的多期次岩浆热液叠加型斑岩铜矿床中,磷灰石在辅助厘定蚀变类型和反演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4.
王艺云  唐菊兴  宋扬  杨超  林彬  高轲 《矿床地质》2018,37(6):1281-1295
铁格隆南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具有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特征的超大型Cu(Au、Ag)矿床。笔者通过对该矿床进行系统的矿相学研究,结合电子探针显微分析,首次在该矿床发现了硫锡砷铜矿,虽然其总量不多,但其与不同矿物组合特征可反演其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对矿床成因类型判别具有一定指示意义。该矿床中的硫锡砷铜矿多为粒径约10μm的不规则细粒,无内反射,均质性,与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体系矿物伴生产出时呈乳黄色-淡黄色,与斑铜矿、黄铁矿、蓝辉铜矿等CuFe-S体系矿物伴生产出时呈乳褐色-浅褐色。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发现,硫锡砷铜矿形成于黄铁矿、斑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之后,蓝辉铜矿、铜蓝之前。电子探针分析显示,硫锡砷铜矿的基本成分包括Cu、As、V、S、Sn、Sb,普遍含有少量Fe、Ge、Zn,部分样品中含少量W、Au、Ag,以S原子数为32为基础,计算得出其分子式为Cu_(23.71~26.92)V_(1.43~2.10)(As_(2.55~5.86),Sb_(0~0.63))_(3.15~5.95)(Sn_(0~2.6),Ge_(0~0.7))_(0.01~2.60)(Fe_(0~2.4),Zn_(0~0.24))_(0~2.4)S_(32),其中,存在Sb~(5+)?As~(5+)和Sn~(4+)?Ge~(4+)、(As,Sb)~(5+)+Cu~+?(Sn,Ge)~(4+)+(Fe,Zn,Cu)~(2+)以及V~(5+)?V~(4+)+Cu~+等复杂的元素耦合置换。结合矿石矿物组合及蚀变组合分析指出,酸性或略偏中性的、中低温高硫化态环境是促使硫锡砷铜矿生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5.
铁格隆南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具有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特征的超大型Cu(Au、Ag)矿床。本文通过大量的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结合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查明铁格隆南矿床的矿石矿物以原生硫化物为主,主要是斑铜矿、黄铜矿等Cu-Fe-S体系矿物、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体系矿物和以铜蓝和蓝辉铜矿为代表的Cu-S二元体系矿物,以及少量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微量硫锡砷铜矿等。从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可看出,铁格隆南矿床是高硫型矿化叠加于斑岩型矿化之上复合成矿的典型实例,矿床深部具有进一步扩大斑岩铜矿规模的巨大潜力,是下一步获取更多资源量的重点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56.
57.
西藏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初步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内中东段找到的超大型斑岩矿床之一。根据甲玛矿区165个钻孔角岩中裂隙的统计结果,从平面上和垂向上研究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围岩金属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个矿区破裂裂隙疏密分布趋势明显,裂隙高密度区位于ZK1616—ZK3216一带,平均裂隙率达40条/m以上,最高可达82条/m;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裂隙率逐渐降低。而上覆围岩(角岩)中的铜钼矿化强度同裂隙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平面上裂隙高密度区对应的Cu品位值为0.2%~0.47%,对应的Mo品位值为0.03%~0.10%;垂向上裂隙发育程度与铜钼矿化同样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裂隙越发育,对应的金属矿化越好,且在角岩中具"上铜下钼"的矿化分带现象。此外,根据对矿区裂隙成因的初步讨论,提出了甲玛斑岩矿床裂隙系统的演化模式,并结合16号勘探线上裂隙产状变化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了甲玛深部隐伏斑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国内开展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了目前福建开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借鉴川、渝、浙等地乡村旅游"农家乐"的成功经验,结合福建依托森林资源特色开展森林人家的主要措施,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森林人家品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9.
西藏马牧普铜多金属矿床是玉龙铜矿带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勘查进展揭示其铜、金资源量均已达到中型规模,但理论研究工作仍十分薄弱。本文基于系统的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对马牧普铜多金属矿床矿物学进行详细研究,进而探究矿床成因。马牧普矿床主矿体为中—厚层板状的角砾岩型矿体,矿石类型以角砾状为主,局部矿体呈透镜状产于角岩中。矿区发育广泛的绿泥石化、角岩化、金云母化和弱绢云母化蚀变。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矿区内矽卡岩矿物中辉石主要为透辉石,云母主要为金云母,角闪石则以透闪石为主。马牧普矿床成矿阶段和矿物组合为:Ⅰ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透辉石- 石榴子石- 磁铁矿±白钨矿;Ⅱ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透闪石- 金云母±磁铁矿±绿泥石±绿帘石±白钨矿;Ⅲ硫化物阶段,矿物组合为黄铁矿- 黄铜矿±辉钼矿±磁黄铁矿±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萤石±石英,为主成矿阶段;Ⅳ碳酸盐阶段,矿物组合为赤铁矿±萤石±方解石±石英±玉髓。矿物学特征表明,矽卡岩演化经历了岩浆期后高温—中低温演化的过程,随着温度的降低,镁质矽卡岩矿物从进变质阶段的透辉石转变为退变质阶段的金云母;矽卡岩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期相对较为氧化的环境到晚期相对较为还原环境的转变。矿区角砾岩层为原沉积地层中存在的白云质、钙质碳酸盐夹层,广泛的热液交代作用使得大部分碳酸盐呈角砾状。含矿岩浆热液流体沿着碳酸盐岩产状侵位并发生交代作用,使得金属矿物在角砾岩层中沉淀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0.
唐楠  林彬  李玉彬  王艺云  李佳俊 《地质学报》2021,95(8):2613-2627
铁格隆南铜(金)矿是西藏首例超大型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准确划分该矿床的蚀变分带对于后续的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西藏铁格隆南矿床进行蚀变矿物信息提取,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辅助矿物识别;并结合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分析,对主要蚀变矿物绢云母的光谱特征进行系统梳理,构建铁格隆南矿区蚀变分带模型,探讨其勘查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短波红外光谱清晰识别出高岭石、明矾石、地开石、叶腊石、绢云母、石膏、水铝石、蒙脱石8种蚀变矿物.根据蚀变矿物组合空间分布特征,从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在中浅部被高级泥化蚀变广泛叠加.矿区广泛产出绢云母,其主吸收谷波长介于2196~2215 nm(平均值为2206.6 nm)之间,且深部钾硅酸盐化带与绢英岩化带中的绢云母主吸收谷波长差异明显,钾硅酸盐化带中波长可大于2210 nm,可能是绢英岩化蚀变对钾硅酸盐化蚀变叠加改造的结果,绢英岩化带则集中于2206~2208 nm区间.绢云母1400 nm吸收峰波长(Pos1400值)和绢云母Al-OH的吸收深度(Dep2200值)与铜矿化强度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可作为后续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勘查评价的重要指示标志.绢云母族矿物Al-OH吸收峰(Pos2200值)较小(<2203 nm)且结晶度指数值越大(>5.5)的区域揭示铁格隆南矿床的热液成矿中心主要位于ZK2404的深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