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51.
西天山特克斯达坂岩基可解体为早石炭世库勒萨依序列和早二叠世其那尔萨依序列.库勒萨依序列为钙碱性岛弧斑岩组合,SiO2含量为57.06%~70.74%,σ值平均〈3.26,(Na2O K2O)/Al2O〈0.9,高AL2O3、Na2O、Sr,相对富集LREE,低MgO、Y、Yb,亏损HREE,Na2O/K2O值大都〉1,Sr/Y平均值57.67,8Eu平均1.22,具有典型O型Adakite岩特征,Cu、Mo、W等元素富集,已发现Mo矿体.其那尔萨依序列SiO2含量为76.75%~77.83%,σ值平均4.28,(Na2O K2O)/Al2O3〉0.9,8Eu平均0.07,相对贫Ba、Sr、Ni、Sc,富Rb、Y、Zr、Th、Ta等,Sr/Y值平均3.24,属正常壳源板内裂谷碱性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不仅为这一岩基的解体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对深化区域成矿规律、丰富构造岩石组合、指导进一步找矿和探讨本区大地构造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栾文楼 《矿物学报》1991,11(3):281-284,F001
经透射电镜研究,在祁雨沟金矿床的冰长石中发现有自然铜超显微包体。作者认为这种超显微包体是在低fs_2、fo-2、富Cl的条件下形成,Cu是以CuCl-2~-络合物形式搬运。晶出的自然铜被正在结晶的冰长石捕获,使其封闭起来,未受到后来富fs_2流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李世杰  栾学文  王露 《岩石学报》2016,32(8):2509-2521
必鲁甘干钼铜矿床位于内蒙古阿巴嘎旗境内,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东段,自2007年发现以来,已探明钼金属量已超过16万吨,达到大型规模。矿床赋存于印支期花岗斑岩和二叠系上统林西组接触带附近,含矿带呈NNE向展布,向SE缓倾。必鲁甘干钼铜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早、主、晚三个阶段,早阶段以硅化和钾长石化蚀变及浸染状和星点状矿化为特征,矿化较强;主阶段以硅化和绢云母化蚀变和发育乳白色含矿石英脉为特征,矿化很强;晚阶段以硅化、碳酸盐化、青磐岩化和粘土化蚀变以及发育石英方解石细脉为特征,矿化较弱。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L型)、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V型)和富CO_2包裹体(C1和C2型)。早阶段发育大量L型和少量C1型包裹体,主阶段发育大量L型和C1型以及少量V型和C2型包裹体,晚阶段主要发育L型包裹体,个别样品发育少量C1型包裹体。早、主、晚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210~354℃、182~351℃、128~312℃,盐度分别为3.6%~9.2%NaC leqv、2.6%~9.2%NaC leqv、2.8%~9.6%NaC leqv。主阶段成矿温度、压力为232~269℃、0.54~1.55kbar;三个阶段成矿深度分别约为8.1~5.8km、5.7~5.5km、3.9~2.6km。从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由中温、中等盐度、富CO_2的NaCl-H_2O-CO_2体系向中低温、低盐度、贫CO_2的H_2O-NaC l体系演化。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周期性压力脉动而导致发生流体不混溶,其可能是成矿元素发生聚集、沉淀形成矿床的重要机制。由必鲁甘干钼铜矿床围岩蚀变("贫水蚀变")、成矿流体成分(NaCl-H_2O-CO_2体系)和成矿深度(主阶段成矿深度约5.7~5.5km)推测其属陆内环境斑岩矿床。  相似文献   
54.
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密切关系。本文选择河北平原农田为研究区,采集了325个根系土样品,测定了Pb、Hg有效态含量,并探讨了影响其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Pb、Hg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酸化使Pb、Hg有效性增加,直接导致农作物中Pb、Hg含量增加,保持土壤p H值在弱酸性至弱碱性范围,防止土壤酸化,可以降低重金属危害。(2)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Pb、Hg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与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呈负相关。所以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可以降低Pb、Hg元素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含量。(3)随着土壤黏粒的增加,Pb、Hg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含量降低,说明黏粒可以吸附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与重金属元素Pb、Hg地球化学行为存在一定关系。土壤p H值、有机质、黏粒是控制重金属元素Pb、Hg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5.
正大连是东北经济发展的"引擎性"城市,随着大连金普新区的成立和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刻不容缓。目前关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指标体系、定量化客观评价节约集约利用现状,缺少对节约集约利用趋势的研究。本文分别从人口、经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趋势,力求为进一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提供依据。一、人口变化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趋势1.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  相似文献   
56.
正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利用评价考核和供后监管是国有建设用地有效利用的基本保障程序。近年来,建设用地审批完成但未供应的土地日渐增多,导致大量批而未供土地囤积。面对一边是日趋严峻的土地供需矛盾,另一边却是不降反增的批而未用土地总量的情况,就需要政府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加大力度,多管齐下,提高农用地征转后的土地供应比率,促进  相似文献   
57.
为适用于水深在10 m以深30 m以浅距离海岸带上百千米的近海大陆架固体矿产勘探要求,同时满足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东部海区科学钻探工程施工”项目CSDP-02井的钻探施工需要,根据以往简易海上平台研制的经验及基础,借鉴大型石油钻井平台的设计理念,研制出了一款多功能浅海钻探平台——“探海1号”。实际应用表明,效果良好。该平台甲板结构采用模块错缝搭接组合的创新形式以及可靠的桩体系统。介绍了该平台的方案设计、生产制造、海上安装以及应用效果情况。  相似文献   
58.
皱纹盘鲍几种不同剥离方法养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9.
从构建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解释框架入手,以东北地区为例,探究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5—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划分为“经济低速增长,城镇化与人口发展停滞期”与“经济波动,城镇化稳定发展,人口转型期”两大阶段。②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东北地区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在数量上,区域耕地规模持续扩张,但增速放缓,耕地内部水田占比上升;林地与草地规模持续缩减,但下降速度放缓;区域建设用地加速增长,增长主体由农村建设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在空间上,耕地分布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移动,林地与未利用地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建设用地与草地分布重心呈现显著的转折特征。③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是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由冲突到协调的持续性重构过程。区域功能定位以及经济现代化与城镇化是导致土地利用转型的核心因素。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是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生态反馈路径与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经济变化诱发路径综合作用的结果,两者间存在耦合与拮抗过程。前者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方向,后者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速度与强度。  相似文献   
60.
文章以耕地为对照,分析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花椒林和次生林)对土壤0~20 cm土层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和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探讨POC、MOC与SOC、团聚体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花椒林和次生林均不同程度提高SOC、POC、MOC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次生林SOC含量和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耕地和花椒林,在10~2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0~20 cm土层花椒林和次生林土壤POC含量显著高于耕地,MOC无显著差异。POC/SOC范围为20.38%~45.27%,花椒林和次生林显著高于耕地。相反,MOC/SOC为耕地显著高于花椒林和次生林 。退耕为花椒林和次生林后,SOC含量的增加主要以POC含量增加为主。次生林和花椒林>2 mm粒径对SOC贡献率显著高于耕地,但0.25~2 mm粒径、0.053~0.25 mm粒径和 < 0.053 mm粒径对SOC贡献率显著低于耕地。其相关分析表明:POC、MOC与SOC、团聚体有机碳的关系均呈正相关,表现为次生林 > 花椒林 > 耕地。退耕恢复为花椒林和次生林后,SOC、POC和MOC增加量与团聚体有机碳增加量显著相关,其以次生林的相关性较强。石漠化治理措施改变SOC物理组分及其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