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近年来矿区地质灾害愈发严重。为准确监测尾矿坝地表沉陷变形,以地形地貌复杂的尾矿坝为研究实例,开展无人机低空摄影的形式进行监测数据收集。无人机原始POS数据存在系统误差的问题,文章利用误差改正模型纠正原始POS数据,并设计7种像控点布设方案,并对获取的尾矿坝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及DEM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当布设像控点数量为8个时,数据误差可以控制在3 mm以内;用两期DEM数据差值覆于地面模型,生成尾矿坝沉降图, 沿Y=350 m、Y=100 m和X=60 m剖面线做剖面图。基于测量结果发现,尾矿坝已出现整体沉降,其中南部尾矿坝下坡沉降范围最大,沉降范围在0.16 m之内。这次应用验证了在尾矿坝地表监测中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的精度是可靠的。利用无人机的高精度成图方法对尾矿坝变形进行监测,对应急响应溃坝可能导致的绿洲地区及周边河湖生态灾难地形和矿区安全生产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22.
博格达造山带广泛分布着基性侵入岩体,其成因对正确认识该区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对位于博格达造山带西段的基性侵入岩体分别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从而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以期为解决博格达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依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基性侵入岩w(SiO2)介于48.08%~50.88%之间,全碱(ALK)质量分数为3.09%~4.39%(小于5%),富CaO(6.87%~11.41%)、贫Al2O3(12.59%~18.49%),w(MgO)介于3.78%~7.66%之间,Mg#值为31.75~65.73(均值为51.29),铝饱和指数值A/CNK为0.60~0.80,属准铝质中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且轻重稀土元素之间以及轻重稀土元素内部不存在明显的分馏过程;微量元素中Th、Ta、Nb元素明显亏损,Ti元素亏损不明显以及U元素轻微富集,反映岩石具大陆裂谷岩浆活动特点。有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相关图解及其比值,指示该区基性侵入岩岩浆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分异演化程度较低,为原始尖晶石相橄榄岩经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板内裂谷的构造环境。此外,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305.0±1.6)Ma(晚石炭世末期),处于博格达裂谷火山活动期晚期,为博格达西段裂谷作用由全面伸展向局限伸展转换的标志。综合对比区域研究成果,认为晚古生代期间(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博格达造山带存在大面积与真正裂谷演化有关的岩浆活动,造山带是在裂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可能与古亚洲洋沿克拉麦里碰撞带向准-吐-哈地块斜向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3.
主要调查环渤海湿地的盐地碱蓬对碳、氮、磷的吸收通量。调查表明,环渤海湿地的盐地碱蓬面积为7 397 hm2。2009年7月、10月和11月盐地碱蓬总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104×104t、2.615×104t和1.523×104t。7月、10月和11月,盐地碱蓬对碳的吸收通量分别为6 577 t、8 538 t和5 713 t;对氮的吸收通量分别为201.2 t、278.6 t、177.7 t;对磷的吸收通量分别为17.00 t、32.40 t、16.60 t;盐地碱蓬对碳、氮、磷的最大吸收通量均为10月。  相似文献   
124.
以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区X03 号超大型稀有金属矿体以及804 号脉等两个典型隐伏矿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钾 (K2SO4) 中性盐溶液作为金属活动态提取剂,进行了土壤中Li 元素活动态的提取试验。结果表明,Li 元素活动态的地球化 学异常很好地对应了隐伏矿体的位置,能够有效地指示隐伏矿体的存在。在甲基卡土壤中目标元素内生组分/外生组分比值 很高的稀有金属矿区,采用中性盐溶液这类弱提取剂,才能最大程度地排除土壤内生组分的干扰,有效识别隐伏矿体。通 过提取条件优化实验,在甲基卡地区采用硫酸钾(K2SO4) 溶液提取土壤中Li 元素活动态的最佳技术参数为:提取剂浓度 0.2 mol/L,粒级200 目,pH为6.82,固液比为1:5,提取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125.
近年来在八岭山-花园背斜构造翼部有新的油气发现,有必要对其构造性质进行再认识。通过地震解剖,认为渔洋组-新沟嘴组(K2y-Ex)有盐和盐泥两类构造叠置,可进一步划分为盐丘-盐柱多层叠置构造、盐泥丘-盐泥株(柱)构造和盐泥丘构造;盐泥构造的形成是塑化的盐泥岩顺层蠕动使每一单层变厚、多层累加增厚的叠加效应结果,盐泥沿早期断层侵入或底辟导致逆断层的产生,使断层具有下正上逆的特点;差异负荷和火山热对流为其主导动力学机制;渔洋组-沙市组下段(K2y-Es下)盐丘-盐柱产生期为中始新世,主要形成期为晚渐新世,沙市组上段-新沟嘴组(Es上-Ex)盐泥构造产生期为晚渐新世,两者均于更新世基本定型;盐泥构造翼部地层-盐泥封挡和上倾尖灭岩性-盐泥封挡圈闭为潜在的油气藏勘探类型。  相似文献   
126.
四川壤塘金矿带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壤塘金矿是近期探明的一条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带。经研究发现其成矿作用与脆韧性剪切、脆性剪切变形密切相关。NWW向构造与NW向构造叠加,构成了壤塘金矿带的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27.
梁斌  张海  姚新强  高武平  陈贺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4):856-861,947
砖砌体结构是农村传统农居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如何精确评价其抗震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既有传统农居中,20世纪80、90年代砖砌体结构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研究既有传统砖砌体结构的抗剪性能,首先对水泥砂浆、白灰砂浆、炉渣砂浆、黄泥砂浆4种典型砂浆开展抗压强度试验;然后对4种典型砂浆砌筑的砌体进行沿通缝抗剪强度试验,通过与传统老旧红砖砌体抗剪强度的平均值和公式值进行对比,对砌体抗剪强度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后得到修正公式;最后对比修正值、标准值和设计值,对传统农居进行准确的砖砌体抗剪强度评估。本项研究主要为传统农居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抗震加固以及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8.
摘 要:在成都平原选取了2个镉污染程度不同的区域,测定了污染区内稻米样本中的Cd、Zn质量分数,分析了这些元素含量随污染程度的变化,探讨了农民就地消费稻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中度( Ⅲ类土)、重度( 超Ⅲ类土)Cd污染区稻米Cd质量分数超标严重,超标率分别达75%和100% ,而且重度污染区稻米中的Cd含量是中度污染区的近5倍,但Zn含量差异很小,表明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会加剧稻米Cd累积和Zn的相对缺乏,从而进一步降低食品的安全性;中度Cd污染区65%、重度Cd污染区92%的稻米样品Cd/Zn比值超过了食物Cd/Zn的健康临界值0.015。分别参照WHO和USEPA推荐的成人RFD(Cd)值和当地居民习惯食物消费结构,分析表明对于农民就地消费稻米来说均存在较大程度的潜在Cd暴露风险,特别是重度污染区。因此,对于成都平原Cd污染区,研究相应的控制Cd污染技术并采取适宜的膳食结构做调节,来确保每日饮食中Cd的安全含量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9.
随着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的全面建成,湖北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需要进行整网软硬件升级与改造,以实现对BDS-3卫星的兼容. 本文详细介绍了此次升级的内容:包括72台True CORS R1接收机的板卡硬件升级与固件包升级,增加对BDS-3的支持;TrueNET平台的软件升级;升级之后进行了接收机回归测试及系统精度测试:开展了新增频点的数据质量分析及双差质量分析,以及对RINEX原始文件进行了卫星数、高度角等分析;接收机软件研发完成后进行了整机性能测试,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系统精度测试结果标明:网络实时动态(RTK)定位精度水平优于3 cm,垂直优于5 cm;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GNSS)定位精度水平优于1 m,垂直优于2 m.   相似文献   
130.
四川南部位于二叠纪峨眉山大火山岩省中—外带,广泛分布与火成岩风化- 沉积有关的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具有形成锂等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本文对川南兴文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黏土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对研究区以及钻孔岩芯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以确定黏土岩中锂等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粉晶X- 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富锂黏土岩的矿物组成,采用聚焦离子束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FIB- TOF- SIMS)分析了富锂黏土岩微米尺度上的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龙潭组下部黏土岩中富集Li以及Ga、Nb等元素,是一个多种关键金属的富集层,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本区黏土岩来源于峨眉山大火山岩省火山岩的风化产物,富锂的矿层主要为含黄铁矿高岭石黏土岩,其沉积成岩环境为海陆过渡地区的潟湖还原咸水环境,Li含量与化学风化强度(CIA指数)密切相关,具有风化- 沉积型矿床的特征。富锂黏土岩中锂除少量赋存于锂云母之中外,主要是被吸附于黏土岩的蒙脱石相中,部分进入蒙脱石矿物结构,还有一部分赋存于伊利石中。Li除了来自火山岩的风化释放以外,部分还可能来自滨海浅层地下卤水的直接补给,从而形成含锂云母的高品位的富锂黏土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