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2004-03-18 23:10~23:50 UT期间,“双星(Double Star)”探测一号卫星(TC 1)在向阳面磁层顶高纬晨侧由内向外穿越磁层顶,其时TC_1的GSM坐标为 (75RE, -55RE, -54RE), RE为地球半径.穿越过程中TC_1观测到了8个通量管和1个磁通量传输事件(FTEs).在此期间Cluster星簇位于向阳面太阳风内,其GSM坐标为(180RE, -31RE, -62RE),其4颗卫星监测到行星际磁场(IMF)的BZ分量持续南向,BY有较大的负值.本文的研究表明:TC_1观测到的前7个通量管具有准周期重现性,周期大约是1~4 min,明显小于以前所观测到的FTEs的平均周期(8~11 min);所有的通量管都具有较强的核心场.本文分别使用最小方差分析法(MVA)和Grad_Shafranov反演方法(GSR)对通量管的轴向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所有的通量管主轴基本沿晨昏向,结果显示GSR方法在轴向分析上比MVA优越.本文使用GSR方法对通量管的磁场结构进行了分析,恢复出了通量管的磁场在卫星穿越面的结构图;此外,本文还对这次多重通量管事件进行了deHoffmann Teller(H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通量管大致朝南极方向运动,均来源于向日面低纬区域.这说明它们可能起源于向日面低纬区,由该区的磁场分量重联产生.  相似文献   
142.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3.
尼泊尔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和印度包围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经济、政治、军事等长期受到制约。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印近年来领土和国际政治问题的冲突与分歧,尼泊尔正在成为中印新的角力场。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地缘影响力模型进行演变格局分析与趋势预测,并加入世界环境和区域环境两方面影响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预测中、尼、印三国未来战略行动方向。综合以上分析发现:1)2000年—2016年,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较于印度对于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预计在2022年至2023年中、印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达到平衡。2)硬实力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的关键因素;软实力和交流互动力是未来中国增强在尼泊尔地缘影响力的发展因素;地理环境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发展的制约因素。3)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性合作战略,印度形成对中国遏制性防范战略,尼泊尔维持被动性中印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144.
145.
上海计算机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生产网络重组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浮现。上海计算机制造业持续向重庆等地转移,重构了该行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格局。利用上海市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年报等,采用结构分解等方法分析上海计算机制造业产业变化,结合制造业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评估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上海计算机产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组装制造环节,2007—2012年,增加值率(增加值与总产出的比值)从7.38%下降为4.29%;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比例从22.06%上涨为67.97%,推动产业对外迁移。② 受上海市产业转移和国际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2007—2012年,上海计算机制造业总产出减少了483.9亿元。③ 制造业多样性指数较高的浦东新区受到计算机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小,制造业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且计算机制造业占制造业总产值比例较高的闵行区、松江区在一定时期内仍然面临着计算机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为了降低全球生产网络“去耦合”的冲击,提高区域经济的韧性,上海需要从全球生产网络的成熟产品生产平台转型为新产品研发创新枢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增加值率,推动产业结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6.
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束的扬子陆块北缘的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玢岩型铁、硫矿是该区成矿特色。本区各类岩石及主要构造层之间、各类围岩与矿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电性物性差异,本文介绍了激电的两种物探工作方法在某地区铁矿勘查中的综合应用。通过激电中梯测量发现该研究区多处激电异常,选择异常区进行激电测深测量,12剖面132号点及164号点综合异常较好,为布孔验证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47.
静止轨道海洋水色成像仪(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GOCI)提供了时间分辨率达小时级的海洋水色数据,使得对海洋环境的逐时变化监测成为可能。然而受到海洋上空云、雾和霾的影响,数据出现连续高缺失率甚至完全缺失的情况,使得数据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在经验正交函数重构法(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DINEOF)的基础上,突出时间要素在重构中的地位,运用异常像元检测、拉普拉斯平滑滤波和时间模态2次分解插值,提出了适用于静止海洋水色卫星数据的重构方法——DINEOF-G。利用此方法对杭州湾2017年的GOCI总悬浮物质量浓度数据进行重构,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经典方法在重构精度上提高了8%,数据重构率提高了36%,且重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杭州湾总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8.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的温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孔内温度实测表明,柯林斯冰帽积累区大部分呈温性,消融区可能呈冷性,冰帽活动层温度明显受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暖渗浸对冰的增温作用显著,雪盖对温度分布也显示了一定的影响。测量显示,冰帽纵深层的温度大都接近融点,而小冰穹顶附近十数米范围内温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49.
150.
2017年5月10日,珠三角出现了区域性的细颗粒物和臭氧"双高"型复合大气污染;5月29日,粤珠三角中西部、粤西、粤北出现了大范围的臭氧污染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1°×1°再分析数据及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成因,并且首次在珠三角地区利用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拟了5月10日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臭氧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1)两次污染过程天气形势相似,850hPa均有反气旋环流,地面呈均压场,风速较小,且污染当天天气晴好,温度较高;两次过程不同点在于"双高"污染前期NO2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均较大,且前期PM2.5质量浓度已经较高。(2)在城市站点,臭氧的主要来源是水平平流和垂直扩散;而在郊区站点,臭氧则主要来源于气相化学,水平平流和垂直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