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529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81.
随着GIS的社会化发展,空间数据共享成为一种必然需求,然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真正实现空间数据共享,必须解决多种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集成这一问题.近年来,随着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和电子政务等跨部门和跨行业综合性地理信息系统的纷纷上马,异构数据集成能力在GIS平台选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82.
钟摇 《地质与勘探》2022,58(5):1016-1026
本文以西藏唐加地区卓隆普斜长角闪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分析,探讨了其岩石成因以及对松多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地质意义。结果显示,卓隆普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64.7±1.3 Ma(n=28,MSWD=0.88),属中二叠世。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岩石呈钙碱性,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4.69~4.88),弱铕异常(δEu=0.81);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具有强烈的Nb-Ta负异常,表现出岛弧玄武岩亲缘性。多种判别图解显示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俯冲相关的岛弧环境,原岩岩浆由俯冲大洋板片和洋壳物质融熔体以及其脱水过程中形成的俯冲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形成,岩浆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轻微的地壳物质混染。结合区域资料,本次研究认为唐加-松多古特提斯洋在265 Ma(中二叠世)之前已经发生俯冲。  相似文献   
983.
寒武纪生物与古海洋环境演化的成因联系是追溯生命起源、发展及地球环境变迁和两者协同演化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寒武纪第4期是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华南板块是寒武纪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窗口,而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分析论证古生物种属及数量巨变地质成因的关键切入点。据此,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华南板块寒武纪第4期的沉积古地理背景、古海洋环境条件、生物发育情况、突发性地质事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认为陆源水体注入、风暴作用等区域性地质作用以及突发性火山活动、海侵等全球性地质事件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影响显著,而生物消亡与地质突变事件所引发的海洋缺氧密切相关;但氧化还原条件不同波动阶段的生物丰度差异和不同古生物丰度点位的氧化还原条件差异尚不明确,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与可诱发其产生波动的地质事件精确时限对应关系仍存在争议,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波动以何种速度、幅度突破古生态系统耐受阈值仍然未知,难以探索三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可作为后续研究工作重点以进一步揭示寒武纪突发性地质事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和生物演化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84.
985.
986.
通过走航观测对南海–东印度洋海域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共49个)进行采集,使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技术获得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开展微生物气溶胶在该海域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范围在2.14×104~5.93×106 cells·m-3之间,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即东印度洋>海峡>南海。在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以赤道为界,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37~2.5μm之间。南海、海峡和东印度洋赤道以北样品中原核生物占比较高,约65%;而在东印度洋赤道以南,真核生物占比则升高至近50%。最后,本研究根据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的差异,对其来源开展研究,揭示了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环境要素以及人为源远距离传输等因素对于开放海域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7.
钟方德 《贵州地质》2018,35(2):96-101,117
以桑木场背斜北西翼可采煤层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各开采煤层煤岩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物理性质、煤岩特征、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煤层煤质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与矿区地质特征及煤层特征的深入结合探讨成因变化,结果表明:同一煤层展布特征以龙保背斜西南翼为中心,总体呈现西南往东北逐渐减薄的趋势。区内各可采煤层以块状为主,主要为线理-细条带状结构。有机组分均以镜质组、惰质组为主,不含壳质组。区内煤层最大反射率随煤层埋深的增加在9号呈现"转折点",表明该区沉积环境中可能受岩浆岩侵入影响;硫分、灰分含量,瓦斯含量/浓度等垂向上的波动性变化表明5号、12号层处于层序旋回"最大海泛面",揭示了该区存在至少两套不同的煤储层压力系统。  相似文献   
988.
寒武系第四阶是生命演化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渝东地区寒武系第四阶龙王庙组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地层中、下部混积岩发育,生物化石发育程度低.∑(CaO+MgO+LOI)含量分布范围广(74.64%~99.18%),Na2O、K2O、Fe2O3与MnO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20%、0.27%、0.27%和0.014%),∑(SiO2+Al2O3+Fe2O3+P2O5+TiO2)在地层中下部具较高含量(最大值24.00%);Sr元素含量较低(135×10-6~407×10-6),∑REE+Y在地层中部含量较高,∑LREE/∑HREE分布在2~4,具显著正铈异常(δCe=5.6~6.2),配分曲线为平缓右倾模式.全岩与方解石的δ13C值分别为-1.5‰~1.1‰ VPDB、-3.4‰ ~+0.5‰ VPDB,δ18O值分别为-9.7‰ ~-3.5‰ VPDB、-9.8‰~-5.0‰ VPDB;垂向上,两者的δ13C值在地层中下部均以负值为主,中上部多为正值.依据δ13C、δ18O、MgO/CaO(0.03%~0.12%)、100×MgO/Al2O3(93.1~4 715.4)、B(278.7~1 494.2)、Sr/Ba(4.05~58.25)、1 000×Sr/Ca(5.41~14.43)、V/(V+Ni)(0.61~0.78)及U/Th(0.21~1.45)等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推断龙王庙期水体温度在17~25℃,属半咸水-咸水环境;水体深度在早-中期波动频繁;以贫氧-缺氧环境为主,在早-中期、末期为阶段性富氧环境.整体上龙王庙组沉积早-中期受河流注入影响较为明显、陆源碎屑供给充足,具海陆过渡环境特征,沉积中后期为稳定的海相环境.咸水、缺氧的条件及海平面波动频繁并伴有大量陆源碎屑注入所产生的环境压力,是引发渝东地区寒武系第四阶生物消亡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89.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对陕北佳县石炭-二叠纪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的分析。依据关键界面的层序界面、海侵面、最大海泛面等特征,对沉积环境的演化及相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石炭-二叠系中划分出了21个四级层序,组合为21个层序组、6个复合层序,并论述了该地区石炭-二叠系层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0.
沅麻盆地是叠加在雪峰造山带中段的一个中生代大规模陆相盆地,盆地中新生代断裂、褶皱发育特征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野外路线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架、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变形序列、时代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NNE-NE向正断裂、逆断裂和平缓褶皱(主要为向斜)组成沅麻盆地的主体构造格架,同时发育其他多组不同方向、性质的褶皱和断裂。盆地西部和中部大部以正断裂为主,形成复杂的堑-垒构造格局,褶皱变形强度低;盆地东缘因区域怀化—沅陵断裂带控制而变形强烈,以多为东倾、少量西倾的逆断裂为主,常伴有倒转紧闭褶皱。(2)中三叠世以来沅麻盆地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1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受区域NW—NWW向挤压而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受区域SN向挤压,形成EW向褶皱和膝折;3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受区域NWW—近EW向挤压,形成盆地东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卷入的SN向和NNE向褶皱和逆断裂;4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不同规模的NE—NNE向正断裂;5晚白垩世在区域SN向伸展体制下形成EW向正断裂;6古近纪中晚期受区域NE向挤压,形成卷入白垩系及先期地层的NW向褶皱、NW向逆断裂、NEE—NE向左行走滑(或兼逆冲)断裂、NNE向右行走滑断裂、NEE向与NNE向共轭剪节理等;7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在区域NW向挤压下,形成最新卷入地层为白垩系的NE向褶皱、NE-NNE向逆断裂、SN向逆断裂。上述多期变形中以早白垩世NW-SE伸展形成的正断裂和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最为重要,其次为中侏罗世晚期NWW—近EW向挤压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3)前人提出的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发育的王炳坡、黄金坳、潭湾、麻阳等"飞来峰"构造并不存在,所谓"飞来峰"实为向下"生根"的断夹块,组成"飞来峰"的板溪群座立于古生界和中生界之中与逆冲断裂或正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