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21.
网络环境下的情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情报学的学科目标、信息网络目前的工作状况,科研对情报的要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的情报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情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服务与情报服务的不同进行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222.
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地质环境资料的支撑,现有研究通常分海区开展,缺乏实测资料支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2008—2016年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因素的相关资料,通过网格化处理,量化渤海海域主要环境地质因素的特征参数,建立了以海底地形或底质环境变化类、地层不均衡类、活动构造类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海域依据地质环境稳定性可划分为差等、较差、中等、较好、优等5级,大部分海域地质环境稳定性总体较好,地质环境稳定性较差的海域占比10.00%,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不稳定环境地质因素活动断层、地震震中、浅层气及与潮流相关的环境地质因素较为集中,危险性较大。研究结果对渤海海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定量评价方法可为中国海洋环境地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3.
南海海底地形可视化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地形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物理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等研究的基础资料,是影响海洋要素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视化是地形数据解译的关键,它为揭示海底地形与其他海洋要素之间所蕴含的关系和规律提供了独到的方法。基于可视化工具Vertical Mapper,在MapInfo Professional中对南海海底地形信息进行了渲染图与三维可视化实现,并对地形进行了剖面分析,进而将可视化的南海海底地形信息与表层沉积物类型、流场等其他海洋要素信息进行叠加分析,由此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类型的分布与地形、海洋动力条件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海底地形的可视化对于海洋地质现象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4.
知识创新与我国时间服务体系建设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时间服务工作及其共同特点 ,讨论了在中国建立完备时间服务体系的问题。指出任何一个大国都需建立自己完备的时间服务体系 ,它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这个完备的时间服务体系应有如下特点 :1、应是国家授权的时间服务体系 ,并作为统一的国家官方时间 ;2、应由国家授权的授时体系和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和谐构成 ;3、应能开展多层次、多用户的军用、民用时间服务 ;4、应是一个服务内容系列的、技术上多手段的时间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25.
烟台开发区扩区后,辖区海域面积达291km2,海岸线长46.8km,用海面积0.8万hm2,用海单位458个,海洋监察管理任务进一步加大。扩区前各地海洋管理部门管理仪器、手段、模式不同,各类用海面积不实,用海纠纷较多。中国海监烟台开发区大队确定了起步、拓展、全面实施的海域管理总体思路,经过一年的积极工作,海域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一、起步1. 保证海洋监察仪器到位开发区农业与海洋渔业局成立后,开发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海洋管理工作,在监察仪器仅有GPS卫星导航仪的基础上,为中国海监开发区大队先后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照相机…  相似文献   
226.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弧后边缘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于2015年在东海琉球岛弧弧后地区布设了一条穿过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南冲绳海槽地区和琉球岛弧的主动源广角反射/折射深部地震剖面.利用走时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展现了西太平洋边缘弧后地区莫霍面的深度由东海陆架地区的大于30 km显著抬升至南冲绳海槽轴部的约16 km,地壳高度拉张减薄,并存在一系列显著的不连续下地壳高速体,速度达6.8~7.3 km/s,这是地幔上涌的显著表现.模型从深部结构角度展现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的变迁,证实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内深部上涌的软流圈在弧后拉张过程中不断地向洋跃迁,形成自西向东的构造迁移,并带动岩石圈进行幕式伸展,认为新生代向洋变新的构造迁移是太平洋俯冲带后撤引起的一系列弧后深-浅部地球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227.
利用NCEP FNL 1°×1°再分析、地面观测、FY-2G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广西防城港沿海地区2020年6月16日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成因分析以及触发维持机制探讨。(1)此次极端降雨过程是一次暖区暴雨过程,降雨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具有局地性强,雨势猛,强度大,降水难预报和突发性等特点。(2)暴雨在弱环流背景条件下发生,暴雨区有深厚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但天气尺度系统上升运动不深厚强度也不强,因而预报难度大。(3)初始对流在防城港南部近海海面触发,靠近海岸线时迅速发展加强,在防城港沿海地区演变成一个较大尺度的MβCS,其西侧和南侧出现一连串强度45~55 dBZ γ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经过暴雨区上空,形成列车效应最终导致极端降雨的发生。(4)天气尺度背景为北部湾近海海面出现对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低空急流的显著加强触发防城港市近海海面初始对流生成;不同性质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和MβCS冷池出流造成防城港沿海地区出现中尺度低压及中尺度辐合线,致使对流在防城港沿海地区增强和长时间维持。(5)高温高湿环境中尺度扰动可能处于暖湿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228.
<正>0引言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除老挝外,其他国家均为沿海或岛屿国家。东南亚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大板块共同作用地区,具有非常复杂的、类型众多的地质构造现象,是认识地壳结构、板块运动的优良场所,以其独特的地质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地区。东南亚各国家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发展极不平衡,有的还很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