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342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224篇
地质学   777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晚二叠世乌丽群类生物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二叠系乌丽群中的晚二叠世类化石 ,可分为两个组合 ,产于乌丽群下部那益雄组的Palaeofusulina parafusiformis- N anlingella simplex组合 ,产于乌丽群上部拉卜查日组的 Gallowayinella meitienen-sis- Palaeofusulina sinensis组合 ,这两个类化石组合属种分异度低 ,丰度高。该生物群属于特提斯动物群 ,在羌塘盆地及华南地区具有广泛的区域对比性。各拉丹冬及其邻近地区的二叠纪类生物群均为暖温型 ,属华夏特提斯区的分子  相似文献   
42.
劳日特错花岗斑岩体全碱含量较高,富铝,低钙镁,高强场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及Ga/Al比值(3.84~6.43,平均为5.07)较高,K2O>Na2O,为造山晚期A型花岗岩,副矿物组合为锆石型,时代属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对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思考,总结并提出了在设计院信息化建设七个领域应用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4.
On the basi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the mechanisms of paragenesis and separation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in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have been studied. At acidic to nearly neutral pH, their chloride complexes are stable, and among them the chloride complexes of zinc are most stable. And the sulfide complexes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at nearly neutral to alkaline pH,while the sulfide complexes of silver are most stable.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 Cl^-] ,fO2, and increasing pH, the solubilities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will decrease, leading to their deposition and separation. For sulfide complex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duced sulfur and pH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tabilities. Complexes of different forms and stabilities respond to the variation of conditions to different extents, which gave rise to the paragenesis and separation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in the whole ore-forming process of dissolut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45.
高效的教学的本质是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交往、互动皆因“问题”而起,倘若教学没有了“问题”,互动也就不存在了。“问题”是形成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桥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现了距今1.2-1.5亿年,形成于侏罗纪晚期的古生物化石群。该化石群门类齐全,数量丰富,保存精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地质古生物学者的关注,从而使这里成为我国研究非海相晚中生代地层及其化石物生群的宝地。其中,以辽宁省义县境内金刚山山组为典型代表。近年来,在这里先后发现的“张和兽”、“杜氏孔子鸟”、“娇小辽西鸟”、“翼龙胚胎”、“薄氏辽宁枝”等珍稀化石,更是使辽西古生物化石宝库名震世界。  相似文献   
47.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8.
基于自然与人文多重栅格数据,构建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分析201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对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质量的协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人居自然环境呈现出自东向西,由山地、高原向平原、谷地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地形影响最为明显,地形起伏度与人居自然环境呈负相关关系。(2)人居人文环境表现出平原低、山区高,城镇高于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城市行政层级影响显著。(3)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介于0.216~0.716之间,呈现出以关中平原、汾河谷地向外梯级递减的带状空间分布格局。(4)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显著一致,总体呈现出平原高于山地,城市高于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人居环境质量越高,人口密度越大,土地利用也越充分。  相似文献   
49.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区内最主要的金矿床类型,该类型金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占全区的90%以上,其巨量金的来源是引人瞩目的关键科学问题。招平断裂带是该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成矿带,位于招平金矿带中段的大尹格庄金矿床是该金矿带最具代表性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之一,已探明金金属量约283t。大尹格庄金矿床严格受沿胶东群与玲珑花岗岩接触带发育的NNE向招平断裂带控制,矿体赋存在招平断裂下盘黄铁绢英岩化和碎裂岩化玲珑花岗岩中,主要由Ⅰ号和Ⅱ号矿体组成,其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矿石主要矿物是绢云母、石英、黄铁矿,次要矿物是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方解石、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黝铜矿和自然金、自然银、金银矿、碲银矿等;其中黄铁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根据穿插关系和矿物共生组合,大尹格庄金矿床内成矿作用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分别是黄铁矿-石英-绢云母阶段(I)、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各个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晶体形态标型研究表明,成矿Ⅰ阶段黄铁矿以粗粒自形立方体为主,含有少量五角十二面体;成矿Ⅱ和Ⅲ阶段黄铁矿以细粒五角十二面体为主,且具有更多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和立方体形成的聚形;成矿Ⅳ阶段主要为细粒立方体晶形。不同矿体各个成矿阶段的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在4.58‰~7.54‰,具有一定的塔式效应,正向偏离陨石硫,与胶东地区胶东群变质岩、围岩花岗岩类δ~(34)S比较接近,指示大尹格庄金矿床各个成矿阶段的矿石硫源总体一致,与胶东群变质岩和中生代花岗岩间具有继承演化关系。此外,从成矿Ⅰ阶段→Ⅱ阶段→Ⅲ阶段→Ⅳ阶段,大尹格庄金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演化趋势:Ⅰ阶段为较高温度(330~350℃)、快速冷却、低过饱和度、低氧逸度和硫逸度的成矿环境;Ⅱ和Ⅲ阶段黄铁矿形成于中-低温(200~300℃)、成矿流体过饱和度高、高氧逸度和硫逸度、缓慢冷却同时物质供应充分的成矿环境;Ⅳ阶段处于较低温度(200℃)、热液流体过饱和度较低、低氧逸度和硫逸度、同时物质供应不足的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50.
王偲瑞  杨立强  孔鹏飞 《岩石学报》2016,32(8):2494-2508
焦家金矿带是焦家式金矿的命名地,也是我国第一个千吨级金矿田的发现地。其内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体)受NE-NEE向焦家断裂及其下盘近平行的次级断裂控制,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分布特征。然而,由于对这些金矿床成因机理的认识存在分歧,对其空间群聚分布的形成机制也有多种解释,对断裂带覆盖区及其深部成矿潜力更是缺乏科学评价。为此,针对这些难题,论文在详细控矿构造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焦家金矿带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应力转移模拟计算成矿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CFS),标定了成矿期断层活动导致的应力转移情况及其形成的高渗透率区域,探讨它们对矿床空间分布的可能控制作用和金矿床群聚分布的形成机理及焦家式金矿的成因机理,并据此圈定了成矿远景区,估算了其深部资源潜力。应力转移模拟结果显示△CFS以焦家断裂为中心呈现玫瑰弧瓣图像分布,其中,应力减小(负值)区(-195bar≤△CFS≤-3bar)以新城-高家庄子为中心呈"十"字形分布(东西宽8km、南北长12km),为低渗透率区域,其内尚未发现金矿床产出;而应力增大(正值)区(3bar≤△CFS≤84bar)呈28个大小不等的弧瓣分布在断层走向转弯处或断层交汇处,为高渗透区域,已发现的金矿床均位于其中,且已探明的金金属量与其所处区域△CFS极值正相关(金金属量Q=4.526×△CFS-83.27)。这种金矿床与断层活动导致的△CFS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表明焦家式金矿床的形成和产出严格受焦家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区别于典型的"与侵入体有关的金矿"和"岩浆热液矿床",而与造山型金矿床类似。然而其独特的构造背景与成矿环境及蚀变-矿化组合,表明该类型金矿床不能被现有成矿模式所涵盖,而可能属于独特的"胶东型"金成矿系统。焦家金矿带上控矿断裂的形成受同震应力转移的制约,断裂带脆性变形过程中,地震破裂沿断层传播,在断层产状变化或多组断层交汇处,△CFS增大,造成反复余震活动破坏岩石,形成局部高渗透率结构,为金的沉淀提供有利场所,产生了金矿床的群聚现象。据此,圈定朱宋、徐家疃、西良、马埠庄子四个成矿远景区,预测金资源量分别为79t、66t、43t和16t;而寺庄、望儿山、河西、河东等金矿床深部仍有巨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