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7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单体全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四倍体太平洋牡蛎雄贝与二倍体雌贝杂交生产出的全三倍体牡蛎,幼虫经常规方法培育至60%出现眼点幼虫时,投放聚乙烯塑料纸、废旧筛绢网和聚乙烯波纹板作附着基,经过附着变态后,当达到2~3 mm时,可脱基生产单体牡蛎,也可中间培育至10 mm边脱基边出售到养殖单位进行养殖,采用此法生产的单体牡蛎方法简便,成本低,脱基致残率极低,是一种生产单体牡蛎好方法之一.2005-2006年在50m3水体中生产单体牡蛎1000万粒 (1cm),单位水体出苗量为20万粒/m3.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导三倍体群体相比,杂交三倍体表现出明显优势,D幼率、D形幼虫大小均大于诱导三倍体群体,且差异显著(P<0.05);稚贝期壳长和壳高生长也显著快于诱导三倍体群体(P<0.05)。至附着,杂交三倍体的存活率很高,显著优于诱导三倍体群体。就三倍体率而言,杂交三倍体达到100%,而诱导三倍体群体仅为51.00%±11.79%。由上得知,杂交三倍体更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以中国太平洋牡蛎二倍体自交作为对照,比较了诱导三倍体群体及其杂交三倍体的早期表型性状.通过对各试验组卵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生长、存活率和倍性等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评估了2种诱导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诱导三倍体群体相比,杂交三倍体表现出明显优势,D幼率、D形幼虫大小均大于诱导三倍体群体,且差异显著(P<0.05);稚贝期壳长和壳高生长也显著快于诱导三倍体群体(P<0.05).至附着,杂交三倍体的存活率很高,显著优于诱导三倍体群体.就三倍体率而言,杂交三倍体达到100%,而诱导三倍体群体仅为51.00%士11.79%.由上得知,杂交三倍体更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44.
初步探讨了利用高盐抑制受精卵第2极体(PB2)的释放的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水温25℃条件下,分别进行不同高盐处理(盐度梯度为40、45、50、55、60、65、70、75、80)、不同处理时机(受精卵出现第一个PB1,30%和50%PB1,出现第一个PB2,50%PB2)和不同持续处理时间(10~25min)的实验,通过胚胎孵化率、三倍体诱导率及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表明,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最适方案为:当50%受精卵出第一极体时,以盐度为65的高盐海水处理受精卵20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达65.53%。  相似文献   
45.
主要介绍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显示度。在基础研究方面 ,主要阐述了三倍体诱导技术、活体倍性快速检测技术、诱导剂对受精卵和胚胎超微结构的影响、三倍体牡蛎核型与带型、三倍体牡蛎同工酶的表达及快速生长机理等方面的技术储备 ;在产业化显示度方面 ,综述了三倍体牡蛎育苗与养殖的技术及效果  相似文献   
46.
两种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育苗中,常用的低温休克法和6-DMAP法进行了生产性试验比较。其结果为:在三倍体诱导率方面,低温休克的三倍体率低且不稳定,6-DMAP法诱导三倍体率高且稳定;在生长方面,低温休克法诱导的三倍体在养成期的生长和成活均差于6-DMAP法诱导的,三倍体率差异明显,但在幼虫期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7.
饵料密度、温度和体质量对大西洋浪蛤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4月~7月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浙江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繁殖培育的一龄蛤进行滤水率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新月菱形藻为饵料,在适宜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西洋浪蛤的滤水率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呈函数关系;(2)体质量对滤水率的影响呈幂函数关系y=0.1622W^0.848(R^2=0.9988);(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滤水率增加;超过一定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滤水率下降。当温度为21℃时滤水率达到最大值0.77L/h。  相似文献   
48.
1 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牡蛎为乳山湾当地养殖1a的长牡蛎,平均壳长9.63cm,肥满度20.75%,洗刷干净后,放入池内暂养。实验时随机抽取3~5个牡蛎,剥去右壳,露出软体部分,用水滴法区分雌、雄个体并将雌、雄牡蛎严格分开放置。镜检精卵的质量,选取卵子发育较好的雌体,将卵巢剥离下来,破碎后用78μm的筛绢过滤,去除较大的组织碎片,制成卵液盛于200ml的烧杯中,每隔3h观察卵子的形态,并取约8000~10000个卵子盛入10ml的小瓶中,加入2滴活泼的精液使之受精,2h后统计受精率。选取精子活跃的雄贝,取少量性腺通过滴管的吹打使精子从精巢上脱落下来,制成精液…  相似文献   
49.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两者之间自交和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和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杂交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的杂交是可行的,在幼虫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幼虫成活率间没有差异,但在幼虫附着变态方面,杂交组低于自交组,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然后以具有生长优势的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组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0.
海蜇的虾池养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海蛰的生物学特性,就养殖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海蛰养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提高海蛰养殖的成功率和产量,促进海蛰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