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51.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 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 NNE 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 构造非常明显,与其相伴发育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表明其主压应力方向为 110°;中部的 EW 向正断层、地堑系可能是印支期 近 SN 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构造经历了新生代构造反转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代伸展作用非常显著,伸展方向为 26°, 249°,347°;西部边界由近 SN 向断裂组成,存在新生代近 EW 及 NEE-SSW 向伸展运动的擦痕证据,伸展方向为 94°,72°。 区内发育 NNW-SSE,NW-SE,NE-SW,NEE-SWW,近 SN 等几个方向的共轭节理系,表明存在过燕山期 NW-SE 向的水平 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喜山期 NE-SW 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近 EW 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可能是在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转换过 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52.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 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 行分区,共分成松辽盆地异常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等 5 个特征区。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松辽盆地重力场进行分 离,选择最佳的分离阶数(4 阶),随后利用对数功率谱确定每阶异常的视深度,提取区域异常,分层研究地壳顶部(D1G)、基 底(D2G,D3G)及深部密度界面(A4G)的起伏特征,共圈定基底凹陷 14 个,并绘制了研究区的 Moho 面埋深图。地球物理特征 揭示了松辽盆地的深部构造,为研究盆地油气勘探及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3.
干热岩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地热资源,随着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显示出其巨大的利用价值。江苏地区中、新生代发 育大量火山活动,深部热源上涌,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文中在对江苏地区大地热流值、不同深度岩石热导率、生 热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贡献率叠加法,对苏北盆地与苏南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进行估算,将5~8 km的温度计算结果与采 用温度梯度计算方法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江苏地区3 km至8 km深处干热岩资源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 江苏地区3~8 km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18×1021 J,合74.9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即合1.5×108 t标准 煤,约相当于江苏省一年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开发利用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54.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一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北盆地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箕状含油气盆地群,主要由东台坳陷、盐-阜坳陷和建湖隆起三大构造单元组成;坳中有凸,隆中有凹,一系列凸、凹构造组成盆地的二级单元.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沉降量和剥蚀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北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挤压的前陆盆地、弧后扩张的裂陷盆地、大规模拉张的断陷盆地和热沉降的坳陷盆地等四个演化阶段;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5个蚀源区:NE面的滨海隆起、NW面的鲁苏隆起、西面的大别山、SW面的张八岭以及南面的扬州一宁镇古生代沉积岩区;提出建湖隆起从始新世末期以来长期处于暴露和剥蚀状态,有条件为北侧的盐阜坳陷、南侧的东台坳陷提供部分成油气物质的认识.进一步确定苏北盆地曾经历过仪征、吴堡、真武和三垛等4次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不对称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区内盆地的南侧边界多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并呈阶梯状逐次朝北下掉,盆地北侧岩层与下伏层多呈超覆关系,形成"南断北超"的盆地面貌.主断层常出现上部下滑(新)、下部逆冲(老)的反转构造现象,因而苏北盆地具有多期复合迭加的特点.本区沉积中心多表现为不对称的深凹区,沉积厚度巨大,是研究区生油层系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55.
在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带,首先以井芯、录井资料和钻井泥浆比重资料为约束条件,利用泥岩段声波测井资料建立区域“正常压实趋势线”;然后用精细速度处理获得的地震层速度剖面减去区域“正常压实趋势线”建立速度差值剖面,速度差值剖面上的异常低速带定性指示了地层超压范围;再采用速度一压力变换技术,建立压力系数剖面,定量分析地层超压,地层压力计算结果与实际钻井采用的泥浆比重较好吻合,说明利用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不但可以定性识别超压地层,而且可以定量预测地层压力;对不同压力封存箱的认识有助于分析地层含油气性延展方向,指导下一步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56.
拉张盆地伸展量的分形分析——以渤海盆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脆性断层的位移分布具有自相似结构,并且服从幂指数定律,即具有分形特征。该特征提供了一种计算拉张盆地伸展量的方法(即分数维法)。以此来阐明小断层的滑移对冲伸展量的贡献,从而弥补了由平衡复原法计算伸展量时产生的差值。以渤海盆地为例,本文详细介绍这种方法的原理及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57.
李成  王良书  杨春 《地质论评》2001,47(3):245-249
下扬子区岩石圈流变学特征分析表明,流变学剖面具有典型的大陆拉伸构造特征,即“三层状”结构,3个脆性层之间夹有2个韧性层。浅层脆韧性过渡带与下地壳的低速高导层对应,深层脆韧性过渡带与Moho面对应。岩石圈强度在1.7×10~(11)~4.3×10~(11)N/m之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低强度岩石圈类型。岩石圈流变学特征反映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与下扬子区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8.
松辽盆地北部油田精细构造识别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精细构造研究是随着高分辨率开发地震技术和油田的深度开采而产生的。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微幅度构造、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储层微型构造,都属于精细构造的研究范畴,但二者在成因、识别方法上有所差异。大庆油田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开发地震技术,对微幅度构造进行研究;进而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以前不识别的微幅度构造,尤其是通过滑动相关、倾角扫描和关联维等方法识别井间小断层;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微型构造,又通过微型构造图和趋势面剩余分析方法,通过对单层的层面起状程度和形态。这些对打井找油和剩余油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古河流废弃河道微相的精细描述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河流相储层的废弃河道微相,在侧向上对流体起隔挡作用。在油田深度开发阶段,是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精细描述的关键、平面剩余油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综合现代沉积、露头调查,描述其几何形态和规模,建立其概念模式。利用密井网测井曲线,阐述其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识别方法,建立了大庆油田泛滥平原废弃河道微相的静态模式。以该方法为基础,在进行储层综合预测和剩余油分析、发现高效井中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0.
塔里木盆地西部航磁数据变换处理与基底断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部1:20万航磁数据的变换处理,结合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基底断裂分布,揭示了断裂分布特征:(1)盆地西北部断裂主要为NEE走向,并与NW向断裂组合形成"矩形"结构的断裂分布区带,反映了盆地北缘向天山俯冲而形成的挤压作用;(2)盆地中部巴楚及巴楚以东断裂分布区由NW及NWW向断裂形成"Y"字形断裂组合,并广泛发育二叠纪火山岩;(3)盆地西南缘发育有NW和NWW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北缘与塔里木盆地间俯冲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