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rNa/rCl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含水介质及包气带沉积环境的角度,阐明了浅层地下水中Cl-和Na 浓度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根据数据分析,浅层地下水中Na 与Cl-的毫克当量比值rNa/rCl与海侵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历史关系密切。地下水淡化历史越长,含水层介质中吸附的Na 与地下水中的Ca2 和Mg2 之间的阳离子交换吸附程度越高,大量的Na 进入地下水中,使得rNa/rCl比值越高。  相似文献   
42.
海带幼孢子体的光合碳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9年10月,采用pH移移技术研究了海带幼孢子虫的无机碳源利用途径以及无机碳对幼孢子体光合碳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然海水中(pH=8.1-8.3),海带幼孢子体外源无机碳的利用形式主要是HCO3^-,HCO3^-由质膜外碳酸酐酶(CA)将HCO3^-水解成CO2,以游离CO2形式扩散进入细胞,占全部无机碳供应的75%。游离CO2只占所吸收总无机碳的25%;在游离CO2浓度接近于零(pH=9.1)时,幼孢子体的全部无机碳源均来自于HCO3^-的水解。提高海水中无机碳的浓度能增加海带对无机碳的利用量,当无机碳浓度达到3.5mmol/L时,无机碳的利用速率达到最大值,说明天然海水中的无机碳不能满足其最大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东段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变化及原型盆地性质,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段红山、霍布逊凹陷中、新生界野外地质露头追踪、钻井(孔)资料分析、岩性岩相分析、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划分对比及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的研究,认为中、新生代沉积迁移呈现出形象的“跷跷板”移动现象,这种现象与凹陷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性质及板块运动的远程效应有关。下侏罗统局限于红山小型断陷盆地,中侏罗统范围向南扩大到霍布逊凹陷,与羌塘板块、拉萨地块与亚欧板块两次俯冲挤压碰撞之间的应力松弛作用有关,此作用在早侏罗世导致北部红山地区的板缘裂陷,在中侏罗世扩展到南部的霍布逊地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沉积中心位于红山挤压型盆地,这与拉萨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导致柴北缘地区构造反转有关;古近系在北部红山凹陷的发育而在南部霍布逊凹陷的缺失,与新特提斯洋东部闭合首先导致霍布逊地区隆升有关;新近系及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南部霍布逊凹陷,与此时柴北缘及周缘山系全面隆升导致沉积中心南移有关。  相似文献   
44.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查干楚鲁A型二长花岗岩位于索伦-林西缝合带内,侵位于早二叠世哈冷岭SSZ型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本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东段洋盆闭合时限提供证据。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查干楚鲁二长花岗岩侵位于中三叠世(245.9±1.3 Ma);岩体含较多碱性长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见晶洞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体高硅(SiO2=76.75%~77.18%)、富碱(Na2O+K2O=8.19%~8.62%),贫钙(CaO=0.40%~0.44%)和镁(MgO=0.03%~0.05%);负Eu异常显著(δEu=0.03~0.09), Rb、Th、U、K、Ga元素较富集,而Ba、Sr、P、Ti元素相对亏损,且10 000 Ga/Al(2.72~3.52)、~TFeO/MgO(29.16~57.82)、(Na2O+K2O)/CaO(15.08~21.39)值较高...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柴北缘东部及周缘侏罗系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笔者等基于柴北缘东段红山、霍布逊及德令哈凹陷侏罗系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地层接触关系追踪、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岩性岩相突变特征分析,同时与中国西北地区其他典型的盆地侏罗系发育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西北多个板块的相互作用的构造背景之下,柴北缘东段燕山期构造运动Ⅰ幕发生在早—中侏罗世,以古地理与古构造环境较为均一、发育粗碎屑凹陷、每个凹陷内具有幕式沉积充填特征,与中国西北其他盆地对比,此幕构造运动波及面大,但强度较弱,推测与中国西北周边各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伸展作用相关;燕山期构造运动Ⅱ幕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幕构造运动导致古地理与古构造环境向新的环境转变,以中—上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白垩系及晚侏罗统的残缺不全为特征,推测与拉萨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及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及Kolyma—Omolon地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46.
冯怀伟  许淑梅  崔红庄  侯旭波  王金铎 《地质论评》2021,67(2):67030009-67030009
为研究敦煌盆地侏罗纪原型盆地性质及沉积环境演化,本文利用地震资料、航磁资料、野外地质考察资料、同位素定量测年数据,基于前人在阿尔金断裂系构造理论成果,对敦煌盆地基底岩性组成、深部动力学背景、盆地发育时限和盆地性质做了系统研究,认为敦煌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酒泉盆地的前侏罗纪基底组成不相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敦煌地块的南部边界为红柳沟—拉配泉断裂,西部边界为民丰—且末断裂带,阿尔金主断裂为敦煌盆地的东部边界。三危山断裂是分割敦煌盆地南北凹陷的控凹断裂,民丰—且末断裂、红柳沟—拉配泉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是控盆断裂。青藏高原南缘的北向超深俯冲、北缘陆内南向的浅俯冲、深部地幔羽结构等多元驱动机制导致敦煌地块显生宙以来大部分时间处于隆升剥蚀状态,很少接受沉积,至侏罗纪塌陷形成敦煌湖盆。敦煌盆地在三叠纪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青藏高原两次重大的碰撞造山之间的松弛拉张期形成了侏罗纪沉积盆地。敦煌盆地发育经历3个阶段:早侏罗世填平补齐阶段,中侏罗世断陷阶段和晚侏罗世坳陷阶段,其中中侏罗世断陷阶段为主成盆期。  相似文献   
47.
植被参数变化对沙尘起沙影响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沙尘暴起沙过程的影响机理。在一个集成的沙尘数值模拟预报系统中,将模拟区域的叶面积指数分成了0,0.5,3.0和卫星反演的实测值4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对沙尘的数值模拟有较大的影响,利用卫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计算沙尘浓度时,沙尘浓度的变化介于叶面积指数为0~0.5之间。将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成0,0.2和卫星反演的实测值3个类型。当植被覆盖度都为0时,沙尘浓度最大;当植被覆盖度为0.2时,沙尘浓度出现的范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8.
安徽铜陵天马山金硫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天马山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网脉状矿体, 地球化学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变化和二元结构性。从下部网脉状矿化岩石到上部层状矿石, Pb、Zn、Au、Ag、As、Hg等含量和δ18O值总体逐渐增高, Cu、Mo、Cr、Co、Ni、REE等含量和成矿温度499℃→65℃及δ34S值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黄铁矿的δ34S值为+4.0‰~+9.6‰, 上部层状块状矿石中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平均值为+13.7‰, 下部网脉状矿化岩矿石中脉石英或全岩δ18O平均值为+12.3‰。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天马山金硫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49.
惠民凹陷东部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系统的发现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惠民凹陷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岩浆活动剧烈,深部地质构造复杂。为此,通过岩石物性特征的研究和引起重、磁异常的地质因素分析,将重、磁、震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应用于解决盆地深层地质构造问题,确定了重力和磁力异常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发现了近SN向延伸的滨县-高青-博山区域性右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和NNW向延伸的白桥-文祖区域性左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这两条区域性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对本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控制了研究区内线性分布的火山活动和幔源CO2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50.
通过分析油田聚合物驱产出水处理后聚合物的分子特性以及各组分变化,认为含聚合物污水对油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污水中聚合物的含量。由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证明,聚合物浓度不同的污水对具不同渗透率油层的适应性是不同的。建议对不同类型油层的注入水选择适合的聚合物浓度。这一研究成果对聚合物驱后的污水利用以及研究注入油层的水质标准具有可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