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冬、夏季热带及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鹏  王雨  冯沙  李崇银  傅云飞 《大气科学》2012,36(3):579-589
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 (TRMM) 搭载的测雨雷达 (PR) 1998~2007年的探测结果, 就热带及副热带地区穿透性对流的频次、条件降水强度及垂直廓线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都主要发生在热带辐合带 ( ITCZ)、南太平洋辐合带 (SPCZ)、亚洲季风区、20°N以南的非洲以及美洲等地区, 它们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变化特征, 而且陆地深对流更容易发展成为穿透性对流, 但绝大部分地区的穿透性对流频次不超过0.2%。对穿透性对流条件降水强度的分析表明, 热带及副热带大部分地区的穿透性对流条件降水强度在10 mm/h以上, 且洋面的条件降水强度要比陆地大, 但由于其频次较小导致其对总降水的贡献并不大。尽管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降水廓线的外形比较相似, 但相同的高度, 深对流的降水强度要比穿透性对流偏小, 而且这种差异随海陆和纬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此外, 热带地区 (15°S~15°N) 冬、夏季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降水廓线都只存在较小差异, 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数值预报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之辉  王雨  朱国富 《气象》2010,36(7):26-32
本文回顾了国家气象中心建立数值预报业务以来,国家级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主要是中、短期预报系统的发展历程,评估了目前业务数值预报的预报水平和基本特点,简述了我国业务数值预报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的主要进展。通过对目前我国业务数值预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讨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业务中期数值预报模式T213对中雨量级以上的降水预报空报比较明显的问题,文中对此模式预报的降水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T213模式预报的总降水分布主要是由可分辨尺度降水决定的,且在降水偏多最明显的地区,可分辨尺度的降水即超过或达到了观测的总降水,表明降水空报的主要原因在于可分辨尺度降水偏多。可分辨尺度降水偏多的可能原因有:土壤湿度初始化、云变量的初始化和直接产生降水的云与对流参数化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鉴于前两者是目前国际上的难点,文中针对第3个方面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改进。包括在对流方案之前增加一次云方案的调用;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闭合由“动力型”改为对流有效位能调整闭合;更复杂的对流触发机制;改进冰沉降和降水通量计算。改进的主要目的是使对流参数化方案更活跃,从而减少格点尺度对流的发生。采用改进的方案,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2005年夏季的连续滚动同化预报试验,并与中国区域400个标准站的降水观测和GPCP的全球降水观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案无论是对中国区域还是全球夏季平均的降水分布预报都好于业务,但四川省和赤道东太平洋降水偏多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区域的降水统计检验还表明,除小雨外,其他量级在大部分时效上降水的TS评分增加,预报偏差降低。  相似文献   
14.
满城防雹中的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曾  王文乐 《气象》1992,18(3):36-40
根据满城县及其周围9个气象站雨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满城防雹试验期间(986年5—9月至1990年5—9月)人工增雨平均效果为19.5%—20.6%。通过对比区与影响区雨量的回归分析发现,满城高炮作业的影响范围可能在下风方达35km左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卫星轨道资料获取降水云团尺度的新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奇  傅云飞  王雨 《遥感学报》2010,14(4):781-796
提出一种新的统计方案,以目标面积比为核心度量指标,并参照连续圆形目标定义目标面积比意义上的等效半径,实现对目标宏观尺度大小的量化估计。此方法能有效减轻轨道截断效应所造成的目标尺度低估,可对通过计数类方法得到的目标空间尺度做出有效修正。  相似文献   
16.
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种群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  林茂  杨清良  林更铭 《海洋通报》2012,31(4):426-432
分别对1996年5月和1997年7月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51个采样站位的87份网采浮游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束毛藻种群的物种构成和丰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水动力条件、温盐、营养盐及其他元素对束毛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的束毛藻种群由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汉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组成,前者分布最为普遍,检出率100%,丰度最大.1996年5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44.55伊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1%,在吕宋海峡密集,总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态势.1997年7月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为152.72伊102 filaments/m3,铁氏束毛藻占99%,除吕宋海峡外,台湾东北部海域为次高值区,总体呈现西南高,中部和东部低的分布态势.较之邻近海区结果,台湾岛以东黑潮及邻近海域的束毛藻平均藻丝体密度高于太平洋赤道热带海域、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东海产卵场,低于台湾海峡西侧20 m 以浅和东海低氧区.在台湾岛以东海域,束毛藻的丰度分布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黑潮流向所决定,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利于束毛藻的增殖,束毛藻的丰度分布与 Fe、P 等化学因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寻找证据.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TMI观测结果的海表温度反演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星载微波仪器观测结果反演海表温度,能很好地克服云对反演结果的干扰,实现对海表温度全天候的监测.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所搭载的微波成像仪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非降水条件下的海表温度反演算法.作为一种半经验统计算法,它以辐射传输方程为基础,通过理论模拟计算,建立海表温度与微波成像仪多通道亮温之间的关系,较好地反...  相似文献   
18.
GRAPES RUC系统模拟研究及应用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GRAPES RUC(Rapid-Update Cycle)同化和预报系统,分析了2009年6月3日发生在河南的飑线过程,以及2009年汛期连续3个月的不同循环周期同化结果的预报效果对比。结果表明,GRAPES RUC同化预报系统能更加有效地同化多时次的观测资料,抓住快速变化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对于飑线这类突发性强对...  相似文献   
19.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 《海洋通报》2011,30(2):221-225
浙闽沿岸流对台湾海峡的水文环境意义重大.依据国家海洋局"908"补充调查专项,通过对覆盖浙闽沿岸流海洋锋面过程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于2008年4月实施针对浙闽沿岸流消退时期(春季)台湾海峡锋面海域的浮游植物取样分析.结果共记录3门41属86种,其中硅藻35属76种.甲藻5属9种,蓝藻1属1种.种类组成以暖水性种类和广布...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主汛期国家气象中心主客观降水预报对比检验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雨 《气象》2003,29(5):21-25
主要就2002年主汛期(6—8月)对国家气象中心预报员和数值预报(HLAFS、HLAFS0.25、T106和T213)产品进行全国和分区统计学检验和对比分析评价。对于全国降水平均检验结果而言,主客观降水预报TS评分均随降水量级的增大和预报时效的增加而下降。对于各级降水,预报员评分最高,其次是T213,HLAFS0.25列第三位(大暴雨除外),T213较T106、HLAFS0.25较HLAFS0.5的降水预报都有明显的提高,说明改进的数值预报系统的降水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2001年汛期比较,预报员的小雨预报进步明显,暴雨、大暴雨的24小时预报也有一定的提高;T213则在中雨预报上有所改进,大雨及暴雨的24小时预报也有提高,其余预报的TS评分不及2001年。从分区的检验结果来看,南方各区的预报评分远高于北方各区的评分,预报员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各级降水预报中具有明显的预报优势;北方各区的降水评分以T213预报略好,HLAFS及HLAFS0.25在西北地区东部暴雨预报中表现出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