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近代海积软土结构性及弹-塑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土的结构性数学模型是 2 1世纪土力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近代海积软土的结构性以及其塑性体应变硬化和塑性偏应变硬化的机制 ,建立了弹塑性本构模型 ,模型采用了具有双硬化参数的屈服轨迹及含结构性参数 m的塑性应变方程。  相似文献   
232.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主要取决于水合物的分布面积、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沉积层的孔隙度及水合物的饱和度(或充填率)等,其中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中的饱和度对其储量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难通过原地直接测量来获得这种饱和度数据,一般根据地球化学或地球物理方法取得。水合物饱和度预测技术主要有:利用岩心孔隙水氯离子浓度、地球物理测井、地震波速度等间接手段。每一种技术都不是完善的,而海底含水合物的沉积物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预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合适的方法,并尽量选择一种以上的方法或模型作多方法校正。  相似文献   
233.
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时间出发,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时期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明朝、清朝最多,先秦次之;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先秦、明朝和清朝;(2)不同历史时期非遗的空间聚集性与其数量关联较大,先秦、明朝和清朝非遗聚集特征显著;(3)不同历史时期非遗的分布中心主要沿东—西走向,且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234.
针对航天气象保障中高分辨率高空风的预报需求,利用欧洲数值预报、GRAPESGFS、导航探空数据,通过WRF模式直接输出、高空风模式产品融合、动力统计订正等方法实现了20 km以下逐250 m的高空风短期预报,并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3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U风预报好于V风;5~14 km高空风预报效果好于其它层次;在模式产品融合基础上进行的动力统计订正,预报效果最好,对于同层U、V风,4 m/s偏差内预报准确率为77.4%,6 m/s偏差内预报准确率为93.2%。  相似文献   
235.
横向汊道对维持珠江河网径潮动力格局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径潮动力时空演变过程及规律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防洪、供水和通航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66—2016年“南沙—南华”横向汊道沿程潮位站的逐日高低潮位数据及马口、三水水文站的日均流量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方法及T_TIDE潮汐调和分析模型,分析了该横向汊道径潮动力的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1) 1993年为该横向汊道径潮动力的异变年份,1993年后横向汊道潮波振幅梯度绝对值与余水位梯度多年均值降幅分别为25%和38%; 2)强人类活动干预后该横向汊道径潮动力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 1993年后口门南沙站潮动力减弱(M2与K1分潮振幅多年平均降幅分别为0.01m和0.02m),其他站点潮动力增强,潮波衰减效应在中游略有增强,而在上游和下游减弱,且夏季比冬季变化显著; 3)上述时空差异性受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非线性累积影响。口门附近高强度的围垦叠加航道整治工程使得口门快速延伸,导致潮波传播阻力增大,而横向汊道上游高强度的采砂活动使得地形显著下切,导致潮波传播阻力减小;受上游流量与下游海平面季节性变化的叠加影响,横向汊道径潮动力变化在夏季...  相似文献   
236.
珠江河网横向汊道体系是维持三角洲河网动力平衡的独特地貌结构,具有泄洪纳潮的重要功能,探讨该结构水位的阶段性演变及其影响因子辨识是河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采用流量驱动的R_TIDE数据驱动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两个典型横向汊道体系共8个站点的日均水位序列进行分解,分离出由上游流量驱动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水位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水库的调蓄作用,在“容桂-凫洲水道”,流量驱动导致冬季日均水位抬升(平均为0.04m),其余三季日均水位下降;“潭洲-前航道”则由于北江流量增大导致流量驱动的日均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平均为0.17 m)。由于地形下切和海平面上升,地形和海平面共同驱动的日均水位变化普遍为负值(除南沙、黄埔站分别为0.11、0.07 m),“容桂-凫洲水道”中下部河段在秋季受海平面上升(秋季海平面高程最大)影响大于河床地形下切效应导致水位抬升,而其余站点主要受到疏浚、采砂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形下降影响,水位下降,且上游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下游;对径潮动力方差贡献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容桂-凫洲水道”和“潭洲-前航道”夏季径流对水位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