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今年是我国已故著名岩石学家吴利仁教授诞辰七十五周年.他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和努力创造的一生.他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五十余载,兢兢业业,敢于开拓,用良智和心血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光辉业绩;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受到学生和同事们的爱戴和尊敬.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期<纪念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吴利仁教授七十五诞辰专辑>.这些论文都是由他的学生和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撰写的,表达了他们对这位前辈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392.
采用多无线性回归订正法,对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外围的35个气象测站31年(1960~1990年),本站气压资料订正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为塔里木盆地无资料地区四季、年气压序列的推算提供了方便,满足了塔里木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关工程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93.
淀山湖的浮游植物及其能量生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系统地研究浮游植物的演变以及能量生产,对深入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护和改善水质,都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关于湖泊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多样性指数、初级生产力及其与生态因素的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在淀山湖,尚缺乏这些方面,尤其是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的系统研究。因此,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报道了淀山湖浮游植物与水体环境变化的  相似文献   
394.
东海大陆架区海胆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胆是重要的大型海洋底栖生物类群之一,某些海胆既是人工养殖对象,又是捕捞对象。因此,对海胆进行分类研究,摸清其地理分布特点,对合理利用海胆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都可提供基本科学依据。 对我国海胆的分类学研究始于1948年,当时张凤瀛先生对青岛的6种海胆进行了描述(张凤瀛,1948)。1957年张凤瀛和吴宝铃先生对广东沿海的37种海胆进行了研究(张凤瀛等,1957)。张凤瀛先生等1964年在《中国动物图谱,棘皮动物门》中记录了30种我国常见海胆(张凤瀛等,1964)。廖玉麟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对西沙群岛的棘皮动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其中包括26种海胆(廖玉麟,197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8-1982年在东海大陆架进行过多次的综合性海洋调查。调查范围:26°~33°45′N,122°~129°E。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多样性丰度高。本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自东海大陆架的海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共包括21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有11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名录如下,有*者为新记录。  相似文献   
395.
极端降水引起的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大量地表积水甚至衍生出部分地下空间的淹没受灾。针对目前水文水动力模型地下空间研究应用不足的现状,以郑州市某片区2021年“7·20”特大暴雨下的内涝过程为例,构建基于InfoWorks ICM的区域地表-地下空间联合模拟模型,对地下空间采用概化蓄水池法和水力连通法2种方式建模,分析局地内涝的成因、发展和影响。结果表明:地下空间内涝对地表积水的削减作用有限;概化蓄水池法简洁易行,水力连通法详细还原地下淹没过程;累积雨量和强降水时段对地下空间洪涝均有重要影响。地表-地下空间洪涝模拟丰富了城市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的内容,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96.
克拉通破坏的时间和范围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但是在华北克拉通破坏时间与破坏范围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西北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苏红图坳陷内采集的火山岩进行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苏红图火山岩年龄为105~113 Ma,为一套钾质碱性系列玄武岩,其形成机制是由于岩石圈发生减薄,软流圈地幔岩浆上涌,经分离结晶而形成的,而动力学机制主要是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内蒙古褶皱带和华北板块在晚侏罗世发生的碰撞拼合。此外,本文还在前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基础上,依据作者对苏红图坳陷火山岩做的一些工作,粗浅地探讨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与范围的问题,认为华北克拉通周缘均为构造薄弱带,北缘为兴—蒙造山带,南侧为大别—秦岭造山带,东侧为苏鲁带和太平洋俯冲带,河套裂陷、汾渭裂陷分别与古元古代高温变质孔兹岩带及约18.5亿年前华北克拉通东、西部块体拼合时形成的中部造山带内位置大致重合,而苏红图坳陷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同时也处于两板块拼合交汇处。这些构造薄弱带处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俯冲与碰撞的结合部位,它们可能是岩石圈减薄的起始位置,并且它们的俯冲与碰撞时间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起始时间。克拉通破坏范围主要发生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太行山以西的河套裂陷、汾渭裂陷发生了减薄,而苏红图坳陷在早白垩世也发生减薄,所以,破坏范围分布在地理上呈不连续分布特征,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区域的破坏时间与破坏的动力学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397.
由雪莲  贾文强  徐帆  刘仪 《地球科学》2018,43(11):4046-4055
长期以来,铁白云石的命名划分标准混乱,一直被当成高温及次生的产物.综述了国内外铁白云石的研究进展,详细探讨了铁白云石的矿物学特征,特别在其成因中加入了微生物因素,运用地质微生物学探讨原生铁白云石的成因机制.研究认为:(1)铁白云石命名划分依据应遵照国际矿物学会的原则,以铁是否替代白云石晶格中半数镁的位置为标准,分为白云石和铁白云石;(2)详述铁白云石矿物学及其晶体特征;(3)铁白云石成因分为原生沉淀及次生两种,微生物介导形成原生白云石的过程中,有助于铁进入到白云石晶格中,增加晶格中铁的含量.   相似文献   
398.
微生物白云岩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云石(岩)问题一直是沉积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研究主题之一。近年来,在研究含有白云石的现代自然环境和促进原生白云石的沉淀实验中,都加入了微生物因素,并取得了令世人关注的效果,这无疑为白云石(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现有的观察资料和实验结果,将微生物促进白云石沉淀的机理模式归纳为厌氧模式和需氧模式2种,并分别介绍这两种模式中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甲烷菌和嗜盐好氧细菌促进白云石沉淀的机理;与微生物相关的矿物形态学特征中,球形和哑铃形白云石及白云石最初的成核阶段所形成的纳米球粒状结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尤其是纳米球粒状结构可以作为生物矿物学上微生物白云石的标志性结构。通过这些特殊的形态特征来寻找微生物作用的证据,或可为古代相似成因白云石(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399.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趋势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国家为了防止生态系统恶化、保护自然栖息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到2010年底已建立2588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 149.44×106hm2,超过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土地覆盖变化作 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首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选取180个国家级 自然保护,总面积44.71×106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9%,全国陆地面积的4.7%,根 据各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主要保护对象,将其划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 地生态系统、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地质和古生物遗址、以及荒漠生态系统7类自然保护区类 型,并在此基础上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6个大区对其进行空间分析。论文 构建土地覆盖类型转换方向判别指数模型,运用生态多样性模型和斑块连通性模型,对各大 区内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土地覆盖转换趋势进行计算。结 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2005年时段内,18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 整体呈减缓趋势,西南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大,而华东地区的平均转换强度最小。在各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外,其他各类型保护区的土地覆盖都存在逆 向转换,但逆向转换速率总体呈减缓趋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地覆盖逆向转换的 速度平均为0.16%/10a减少,其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相对于缓冲区的和实验区更为稳定。生态多 样性指数和斑块连通性指数模型计算显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的生态多样 性和斑块连通性在1995-200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另外,各大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非保护区 的土地覆盖转换强度对比显示,保护区土地覆盖转换强度整体上小于非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 换强度。总之,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转换处于良性变化趋势,尤其是在1995-2005年期间,保护区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及分布逐渐趋于正向转换和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400.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are a class of enzymes that facilitate the detoxification of xenobiotics, and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ntioxidant defense. We identified two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soforms (VpGSTS, sigma GST; VpGSTO, omega GST) from Venerupis philippinarum by RACE approaches. The open reading frames of VpGSTS and VpGSTO were of 612 bp and 729 bp, encoding 203 and 242 amino acids with an estimated molecular mass of 22.88 and 27.94 kDa,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VpGSTS and VpGSTO responded to heavy metals and benzo[a]pyrene (B[a]P) expos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The expression of VpGSTS and VpGSTO were both rapidly up-regulated, however, they showe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patterns to different toxicants. Cd displayed stronger induction of VpGSTS expression with an approximately 12-fold increase than that of VpGSTO with a maximum 6.4-fold rise. Cu exposure resulted in similar expression patterns for both VpGSTS and VpGSTO. For B[a]P exposure, the maximum induction of VpGSTO was approximately two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VpGSTS. Al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mplied the involvement of VpGSTS and VpGSTO in host antioxidant responses, and highlighted their potential as a biomarker to Cd and B[a]P expo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