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道特别发育,并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迁移、往返摆动。由于本区面积广大且古地貌条件复杂、研究分析所采用的钻孔空间分辨率偏低、高质量的岩芯缺乏和采样密度不够以及测年方法局限等因素限制,目前对长江古河道迁移路线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大致在扬州-泰州-姜堰-海安-弶港一线以南摆动,但对于其具体入海位置仍存在较多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受长江三角洲地区差异性构造沉降与地形障碍影响,长江古河道自苏北平原、经北翼地区而逐渐南迁。此外,在毗邻的南黄海西部陆架区也发现了一系列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近东西向的长江古河道。作为长江古河道变迁的一个关键研究区,今后需在提高钻孔研究分辨率、建立第四纪高精度可靠年代标尺、加强长时间尺度物源及海陆记录对比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查明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第四纪长江沉积物源-汇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丰富该区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演化信息,对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选址亦可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技术考察不同产地布渣叶的差异性化学成分。方法:色谱条件为Waters CORTECS UPLC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6 μ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进样量1 μl。采用电喷雾电离(ESI)技术,在负离子模式进行采集检测。应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技术对代谢轮廓及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聚类,并筛选布渣叶的差异化学成分。结果:安徽产地与其他产地布渣叶在化学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定出13个黄酮类差异成分(3个原花青素类、5个黄酮碳苷类、5个黄酮醇氧苷类)。结论:通过该研究建立的UPLC-Q-TOF-MS/M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明确了不同产地布渣叶的差异化学成分,为布渣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为揭示生态环境对布渣叶代谢物合成积累的影响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3.
湿地保护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参与湿地的保护管理是公民自身权利义务的体现,同时也是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公众参与对于湿地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管理还存在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参与意识不高,形式单一等问题。在论述公众及公众参与的内涵、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管理的意义、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4.
西南三江地区地处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结合带,是古特提斯构造域的东延部分。伴随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区域内自西向东形成了澜沧江缝合带、昌宁-孟连缝合带、金沙江缝合带及甘孜-理塘缝合带,其中昌宁-孟连缝合带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主洋盆闭合后的残余。作为古特提斯洋的重要分支,金沙江洋的形成与演化长期受  相似文献   
6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地质构造发育,构造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存,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由于构造的复杂性,静校正问题突出,准确建立速度场困难,深层成像精度差;绕射波、回转波发育,成像归位不准确.本文综合层析静校正技术和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计算静校正量,在精细速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偏移速度场模型,采用基于共炮检距域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进行偏移成像,此方法对速度场精度要求低,计算效率快且成像精度高.结果表明:浅层静校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深层反射层能够较准确的分辨,偏移剖面上反映的地层信息丰富且成像归位准确,较好地刻画了研究区的构造形态,满足研究区的成像要求.  相似文献   
66.
利用在滨海新区施工的2眼全取芯钻孔(G2和G3),通过原状土样工程特性指标测试、固结压力试验、0-P0反复加、卸荷试验及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分析等,系统阐述了滨海地区深部黏性土层弹塑性变形特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滨海地区100 m以浅主要为欠固结土层;100~400 m土层处于超固结和微超固结状态,主要是由过去地下水超量开采造成的;400 m以下土层以正常固结为主。G2和G3孔不同层位黏性土层在反复加、卸荷试验过程中表现出塑性变形量逐渐减小,而弹性变形量几乎不变,与反复加、卸荷次数无关,表明黏性土层在水位反复升降条件下,逐渐变为以弹性变形为主。黏性土层这种特性显示,在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多次后,黏性土层将会逐渐变成弹性体,在水位恢复时,将产生同步回弹,对防治地面沉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弹塑性变形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发现:弹性变形量与黏性土层深度、天然含水率及黏粒含量呈正相关性;塑性变形量与深度相关性不明显,与天然含水率和黏粒含量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7.
关中盆地地温场划分及其地质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阳  穆根胥  张卉  王克  刘建强  张亚鸽 《中国地质》2017,44(5):1017-1026
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分布广、储量大以及可就近利用等诸多优势的地热能是一种洁净能源,应用前景广阔。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地温场划分紧密相关,关于关中盆地整体地温场划分的研究鲜有报道。根据关中盆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总结了岩体类和砂土类的热物性质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因素,认为干燥重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程度最大,含水率、天然重度、孔隙率三者影响程度相近;干燥重度对比热容影响程度最大,天然重度次之,含水率和孔隙率影响最弱。利用盆地内多个地温常观孔,绘制了地温变化曲线和地温梯度等值线,认为关中盆地常温带位于15~20 m埋深处,地温梯度总体呈中部高、东西低,固市凹陷、西安凹陷、蒲城凸起、断裂及断裂汇合区域地温梯度较大,宝鸡凸起、咸礼凸起以及临蓝凸起地温梯度较小,产生差异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等三方面。利用热物性参数和地温梯度值,计算了盆地内浅层和深层的大地热流值,并分析了两者差异的成因,经对比全国区域地热资料,认为关中盆地是一个复杂的坳陷型中低温地热田,地热资源潜力巨大,居全国上游。该文旨在系统地分析关中盆地地温场特征,为地热能的勘查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促进关中盆地地热开发利用,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8.
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结构的分形原理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由于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借用分形原理可将原来研究中所采用的还原论方法即线性问题处理方法转换为更符合地质条件本质特征的非线性处理方法。探讨了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适宜性分区结构的分形维数及标度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简析了面状地形地貌信息几何属性对分维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结构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较好地反映了适宜性分区轮廓的曲折程度,分形数越大,则轮廓线越不规则。旨在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提供全新的非线性化的处理方法,对分形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工作都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9.
云南高原隆升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普遍认为云南高原的抬升,与青藏高原及川西高原的相继抬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文章根据云南高原地貌面结构及其平缓宽阔的特点、川西高原及云南高原南北向"构造-地貌-沉积"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云南高原中部多处"风口"沉积的形成时代等资料分析,对云南高原隆升的性质特点及其时代等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表明,云南高原是川西高原向南掀斜隆起的延续,在百万年以前为断陷沉降与断块隆起相间,后来自西向东逐渐转变为整体的平稳抬升;与此同时,由于断陷盆地中碎屑物质的加积增厚,与断块山地被侵蚀剥蚀,直到百万年以前,才有和缓起伏的地貌面形成;云南高原普遍抬升的时代,大概也在百万年以前;云南高原中部的抬升幅度大约在1600m左右.  相似文献   
70.
重庆万州的长江岸坡发育剥蚀基岩平台与陡崖,我们采用三角坡面法估计了陡崖的后退速率。采用该方法的依据是,铺垭口的陡崖下存在形成时代不同的坡面,同时该地点的地层近水平,所以我们假定陡崖的后退过程类似干旱-半干旱环境中的平顶岩屑堆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前一阶段残留坡面的函数拟合,可以估计陡崖的后退距离。如将残留坡面上T3阶地的年龄近似为崩坡积的形成年龄,则计算出的陡崖后退速率大约是0.51 m/ka。这个数据表明,该地区最高的450 m的剥蚀基岩平台大约在2.3 M a前左右被长江切穿,推测2.3 M a可能是三峡贯通年龄的上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