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近年来,广西海草大面积衰减,为加强广西海草的保护与管理,设计研发了广西海草资源GIS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纷杂的海草相关数据,该系统提高了海草管理的科技水平与工作效率。该平台包含基础信息维护、数据编辑、空间分析、空间查询、数据输出、系统管理6个子系统,具有较好的集成性、实用性与应用前景。本文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实现方法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沿岸海草优势种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根状茎、幼叶、成熟叶和老叶的灰分含量、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 日本大叶藻叶片从幼叶到成熟叶再到老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灰分含量升高, 而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下降; (2) 日本大叶藻根状茎的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大于叶片...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对广西沿海4个海湾红树林区进行系统调查的数据资料,分析不同海湾红树林区Si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广西海湾红树林区Si含量较高,年平均值高达52.26μmol·dm-3,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河口区的30.83μmol·dm-3;在季节上主要依赖于径流的变化而呈夏高、冬低,春、秋季适中的特征,区域分布亦具有随S下降而增加,随硅藻占浮游植物比例上升而下降的良好规律,依次排列为廉州湾>钦州湾>珍珠湾>铁山港红树林区。相关分析显示,影响研究海区Si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陆源径流与海水的物理混合过程,其次是生物作用,有机体分解的化学过程影响相对较小。Si与N、P营养盐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中Si与N的同源性极好,4个季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p值<0.01)的正相关水平;而Si与P含量之间却出现明显分区现象,海湾特征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摄食率和滤清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大、中、小3种规格的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藻(Isochrysis galbana)3种浮游植物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条件下的摄食率和滤清率,探讨了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的摄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8℃水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个体滤清率和单位体质量滤清率分别为1.40~8.94 L/(ind·h)和0.86~3.17 L/(g·h),等密度和等生物量浮游植物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均表现出单位个体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不同规格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相近。相同藻类密度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相同生物量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3种浮游植物单位体质量滤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香港巨牡蛎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滤清率、摄食率差异主要是受饵料的大小、营养质量和密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ven though there has been progress recently,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need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agras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and discuss the advances in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wo aspects: (1)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2) seagrass research in China,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ir taxonomy, ecology, photosynthesis, applications in aquaculture, salt-tolerance mechanisms and other research topics. A total of 18 seagrass species belonging to 8 genera are distributed in nin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the Xisha and Nansha Archipelago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 North China Group and a South China Group. Based on the seagrass distribution, the Chinese mainland coas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North China Seagrass Coast, Middle China Seagrass Coast, and South China Seagrass Coast. Ecological studies include research on seagrass communities, nutrient cycling in seagrass ecosystems, genetic diversity, pollution ecology and research in the key regions of Shandong,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Seagrass species and their locations, community structure, ecological evaluation, epiphytes,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reats in the key regions are also summarized. Other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remote sensing of seagrass, threatened seagrass species of China, and pollen morphology of Halophila ovalis.  相似文献   
16.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一)如果说水灾是我国内陆省份最人的自然灾害的话,那么对我国的东南沿海破坏性最大、经济损失最惨重的天灾要数台风暴潮了。台风移近海岸时可增高海潮和引发巨浪,冲跨沿岸海堤、淹没农田、掀翻渔船、摧毁村庄和生产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每年的夏秋季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多发季节,也是海岸红树林减灾作用最显著的时候。实践一再证明,红树林是海洋安全、沿岸居民安居的守护神。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生长的特殊森林。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的沿海。红树林枝于繁茂,根系发达五盘根错节…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海湾3个红树林区进行调查,并采集水样,研究各区海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形态特征、相互关系和氮磷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海湾红树林区海水中各形态氮主要以陆源的补充为主,以凋落物的释放补充为辅;其中,总氮、颗粒态氮、溶解态氮和溶解无机氮含量都具有春季、夏季偏高和秋季、冬季偏低的特征,只有溶解有机氮含量具有夏季最高、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明显偏低的特征;研究区海水中氮的存在形态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其占总氮的81.74%,但在溶解态氮中,溶解有机氮仅以55.06%略占优势;研究区海水中各形态氮含量之间多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四季都能保持高度一致迁移、转化规律的只有总氮与溶解态氮、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态氮与溶解无机氮,溶解态氮和溶解无机氮无疑成为总氮的主导控制因子。研究区海水中各形态氮含量明显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受悬浮物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大,受透明度、总碱度、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次之,受盐度和p H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区海水中各形态氮含量对基础生物量(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总细胞数和浮游动物总个体数)和浮游生物结构(总种数、丰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和多样性阀值)的影响明显,前者以正面影响为主,后者以负面影响为主,春季的影响程度尤为突出;除颗粒态氮与颗粒态磷含量的比值以12.23的明显低值显示氮的相对缺乏外,海湾红树林区海水中的其余4种形态氮含量的比值都在33.07~91.75之间,呈富足状态,尤以溶解无机氮最为显著,这与氮的来源途径较多、转化速率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草(Seagrasses)是地球上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然而,高等植物海草在中国经常被冠以低等植物"藻"的名称。中国海草现有22种,隶属于4科10属,其中科名、属名和种名分别有3科、7属和16种是以"藻"命名的,易让人们把海草误以为是海藻(Seaweed),造成混乱,同时给中国海草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值此"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首次在中国举行之际,国内众多的海草研究专家得以共聚,有机会共同探讨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经过研讨,专家们形成一致意见,建议将这些被命名为"藻"的海草统一命名为"草",以期促进我国海草研究与保护的全面推进。随着未来中国海草种类与分布的深入调查,以后新发现的海草种类名称建议也统一命名为"草"名。  相似文献   
20.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潮沟游泳动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1998年5月采用拦网取样的方法定量研究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潮沟游泳 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有4种虾和21种鱼类生活在潮沟中。游泳 动物以亚热带区系为主,暖水性和暖温性种类各占总种数的72%和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