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0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71.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生长和碳(C)、氮(N)、磷(P)营养要素的收支。实验设置了6个饵料处理组: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组、孔石莼(Ulva lactuca)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组、海带和孔石莼组、海带和龙须菜组、孔石莼和龙须菜组,编号分别为S、U、G、SU、SG、UG,其中S为对照组,混合组饵料中2种饵料投喂比例均为1∶1,养殖周期为12周。研究表明:(1)SG组的特定生长率SGR(1.18%±0.11%)显著高于其他几组(P0.05),其次是S组(0.96%±0.09%)和G组(0.94%±0.05%),U组的SGR(0.66%±0.08%)最低(P0.05)。(2)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的排粪率显著高于另外3组,并且粪便中的有机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组,说明皱纹盘鲍对孔石莼的消化率较低。(3)S组与SG组的皱纹盘鲍对C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SG组对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显著高于S组(P0.05);含有孔石莼的饵料组(U组、SU组、UG组)对C、N营养要素吸收效率都较差。U组、SU组和UG组排放到环境中的营养盐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龙须菜搭配海带作为饵料,可显著提高皱纹盘鲍N的吸收效率。因此,龙须菜搭配海带投喂皱纹盘鲍,不仅可以提高皱纹盘鲍的养殖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养殖生态环境效益,值得在养殖生产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2.
以过硫酸氢钾、沸石粉和膨润土为主要成分,分别添加0%(对照)、0.5%、1%、2%、4%和8%的过碳酰胺配成6种底质改良剂,分别标记为A、B、C、D、E和F,本实验研究了以上6种不同组分的底质改良剂对刺参生长和底质环境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分别于第0、7、14、28、42和56天测定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和营养盐变化,实验结束后测定刺参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E组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最高,但与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底泥中NO_3--N含量同样在E组达到最大值,且与F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底泥NH4+-N、NO_2--N、和TN含量均在D组达到最小值,但与E组和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但与E组和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底质改良剂中添加过碳酰胺能够显著改善底质环境,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当添加量为4.8%时最利于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3.
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2007年11月调查了山东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底泥沉积物中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44属,62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水体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1号池塘为17.52×10~4 /L;2号池塘为18.30×10~4 /L.水体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1.38~5.00 μg/L;2号池塘为0.98~5.45 μg/L.池塘沉积物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0.66~1.67 μg/g,2号池塘为0.56~1.34 μg/g.池塘沉积物中脱镁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2.97~5.63 μg/g;2号池塘为2.90~6.36 μg/g.1号池塘和2号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叶绿素,脱镁叶绿素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海参夏眠期间,沉积物中叶绿素及脱镁叶绿素含量最高,为海参结束夏眠进入摄食提供食物储备.研究结果表明,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养殖池塘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多样性指数较高,增加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增加养殖系统初级生产力可为海参提供更多食物.  相似文献   
174.
本研究以小鲟鳇幼鱼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驯化方式(即从淡水开始,盐度分别突变0,5,10和15,然后每天增加盐度1,分别表示为T0、T5、T10和T15)对其生长性能、血浆渗透压、鳃丝Na~+/K~+-ATP酶活性以及血糖、血清主要金属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等的影响。从驯化至盐度28得到的结果表明,各处理小鲟鳇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T0和T5处理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大,但显著高于T15和T10处理(P0.05);各处理血浆渗透压显著高于驯化前,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小鲟鳇鳃丝Na~+/K~+-ATP酶活力均明显升高,但T15处理的鳃丝Na~+/K~+-ATP酶活力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小鲟鳇血糖含量均低于驯化前水平,但相互之间差异不大(P0.05);与在淡水中相比,盐度突变幅度最大的处理(T15)的小鲟鳇在驯化过程中血清Na~+、K~+、Ca~(2+)、Mg~(2+)和Cl~-浓度显著上升。除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外,其它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性不强。综合比较表明,小鲟鳇对较高的盐度及其突变耐受性较差,而从淡水向海水驯化时,盐度为5的突变幅度可能对小鲟鳇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5.
176.
本研究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包埋载体,并添加沸石粉、碳源,对2株分离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有机物降解菌(菌株编号分别为CD、DB11)的包埋法固定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比较了固定化后有机物降解菌及不同形式细菌制剂对主要水质参数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在添加碳源后能显著提高菌体对COD、NH_4~+-N和NO_2~--N的降解率(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可溶性淀粉、细菌数量和沸石粉比例分别为12.5%、10~9cfu/g、1.5%时,固定化菌株CD对氨氮的降解率最高。与游离复合菌体相比,固定化复合菌对COD、NH_4~+-N和NO_2~--N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62.4%、65.5%、62.2%,降解率则分别提高了17.5%、13.0%和12.8%。向养殖废水中添加沸石粉吸附的菌剂后,对COD、NH_4~+-N、NO_2~--N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1.03%、8.89%、17.5%,添加固定化微生物小球菌剂后,对COD、NH_4~+-N、NO_2~--N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4.92%、18.54%和16.53%。因此,以PVA、SA作为载体添加沸石粉和碳源对菌体进行包埋的技术在刺参池塘养殖的水质和底质环境修复实践中可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7.
采集虾蟹混养池塘沉积物,利用特定饵料培养基,并通过定期增加培养基中饵料添加量的方式,对沉积物中的复合菌进行了6个周期(7d/周期)的富集驯化培养。在COD含量约为1 000mg/L、菌接种量为10%的饵料降解溶液中,后期复合菌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4%、70%和88%。在6个周期富集驯化结束后,从复合菌中分离出16株菌,经16S rRNA分析,其中8株属于弧菌属(vibrio sp.),1株属于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 sp.),2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2株属于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1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1株属于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经血平板初步筛选出4株不具潜在致病性的菌,1株属于芽孢杆菌目,1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株为交替假单胞菌,在菌接种量为1.0×10~7cfu/mL的降解溶液中,各株菌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0%、40%、56%和46%。将这4株菌按一定比例组合后,在5d内对COD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72%。研究表明,经富集驯化后的复合菌及从中分离筛选出的4株不具潜在致病性的细菌及按一定比例重组后的菌在调控养殖环境有机物污染方面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8.
通过分析低温和摄食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其低温适应机制,为虹鳟的成功越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设定了正常温度摄食组(NF)、正常温度不摄食组(NU)、低温摄食组(CF)和低温不摄食组(CU)4个实验处理,分别测定了虹鳟肝脏和肌肉在1、3、5、7和14d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SCD)、Δ6-去饱和酶(Δ6fatty acid desaturase,Δ6Fad)和延长酶2(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like 2,Elovel2)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实验表明:摄食显著影响虹鳟肝脏对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在营养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脱酰和重酰化作用(替代作用)来满足机体对单一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需求;在营养供给不足时,可以通过相关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合成MUFA和PUFA。虹鳟肌肉中有大量脂肪沉积,因而短时间的不摄食对其影响较小。当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时,SCD、Δ6Fad和Elovel2三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升,表明虹鳟为了适应低温,生物膜磷脂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虹鳟肝脏和肌肉中MUFA和PUFA生物合成量增加。此外,虹鳟肝脏SCD mRNA的表达量在CF组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摄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MUFA。虹鳟在正常营养条件下,大约在5~7d可适应低温;在长时间的饥饿和低温胁迫下,虹鳟机体内的脂肪酸生物合成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9.
首次从海洋球石藻病毒(Emiliania huxleyi virus-EhV99B1)中克隆了硫氧还蛋白(Trx)基因(该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GU109280)。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EhV99B1-Trx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EhV86-Trx(NC_007346)有很高的同源性,核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100%,而与其它物种的Trx序列同源性仅为9.8%-18.8%。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分析了EhV99B1-Trx的生化参数,预测了该蛋白的高级结构。结果表明:(1)EhV99B1-Trx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91bp,编码196个氨基酸,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22.1kDa,理论等电点为5.27;(2)EhV-99B1-Trx N端蛋白结构域具有保守的Cys-Gly-Pro-Cys(CGPC)硫氧还蛋白氧化还原活性位点氨基酸基序;(3)对该蛋白二、三级结构分析预测结果进一步证实EhV99B1-Trx基因编码的为一种新型的硫氧还蛋白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80.
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模式对池塘底质的影响,于2007年5~11月间从不同养殖模式实验围隔内采得底泥样并通过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测定了底泥耗氧率(SOD)及沉积物-水界面的N、P等.结果表明,投饵对SOD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投饵没有造成实验围隔底泥中的有机物积累;7月份的SOD与其它月份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且不同月份之间的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模式之间的变化较复杂;在硝酸盐(NO-3+NO-2)通量结果中,投饵模式下的平均通量为非投饵模式下通量值的2~3倍,夏季的交换通量为冬季交换通量的2倍;当养殖密度较大时,非投饵模式中沉积物吸收氨氮的通量大于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其它密度下投饵模式中沉积物释放氨氮的通量大于非投饵模式中的通量,并且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通量值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