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根据一套客观分析潜热通量、基于绕岛理论诊断的南海贯穿流(LST)、南海热含量等月平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潜热通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海地区的潜热通量冬季强,春季的潜热通量弱;在秋冬季节,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远大于南部;夏季南海潜热通量南部高于北部;从20世纪80年代初潜热通量逐渐增加。使用EOF经验正交分解,M-K检验方法分析南海潜热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3.01%(主要为长期趋势)、17.4%(年代际变化)、6.71%(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南海贯穿流(LST)减少导致南海海表温度(SST)增温幅度上升,海气温差比湿差减小,从而导致潜热释放减少,潜热通量呈负异常;反之LST进入南海增多,海气温差比湿差变大,导致南海潜热损失减少,潜热通量呈正异常。  相似文献   
112.
吕宋海峡以东即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常年存在着大量的涡旋,这些涡旋在向西运动的过程中遇到吕宋海峡黑潮后是否会穿越黑潮进入南海值得研究。文章用数值模式来模拟吕宋海峡的黑潮以及吕宋海峡以东的众多涡旋,结果表明没有一个涡旋可以穿越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一个理想台风风场,通过风应力旋度的形式驱动出强劲的气旋式和反气旋式涡旋,这两个涡旋分别添加在源区黑潮附近,也是在源区黑潮流量最小的8月。以往研究表明,黑潮流量小而涡旋强劲的时候涡旋容易穿越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但由何种原因产生的涡旋可以穿越吕宋海峡难以确定;而文章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黑潮较弱的夏季8月,由风应力旋度产生的中尺度涡,无论是气旋式还是反气旋式,都受到了吕宋海峡的阻挡而难以穿越。  相似文献   
113.
岩溶路基注浆质量综合物探检测方法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溶路基注浆质量综合物探检测方法及相关检测评价标准,在南广铁路全线的岩溶路基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段,对电阻率法、瞬态面波法和电磁波CT法等物探检测方法的特性和检测评判标准展开了现场试验研究。根据上述物探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一种在不同工程条件下多种物探检测方法优化组合的综合物探检测方法。并通过统计分析注浆合格的岩溶路基注浆前后电阻率、面波波速及电磁波吸收系数变化规律,初步得出了上述3种检测方法的注浆质量检测评价标准:电阻率法检测合格标准为溶洞注浆前后电阻率变化率大于20%,卵石土层电阻率变化率大于10%; 瞬态面波法检测合格标准为注浆后土体波速大于20.6h+130.3,溶洞波速大于17.1h+236.9; 电磁波CT法检测合格标准为溶洞注浆前后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值大于0.4dB m-1,卵石土层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值大于0.1dB m-1。  相似文献   
114.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滑带土抗剪强度特征值进行预测研究。利用CHAID算法与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预处理。根据CHAID算法分类结果,将滑坡按照原岩的沉积环境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定量指标与抗剪强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筛选滑带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岩为不同沉积环境的滑坡其天然状态下内摩擦角的影响因素不同;天然状态下的黏聚力与各定量因素相关性均不高。将相关性高的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数据挖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挖掘出的知识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5.
基于2005年至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各年九月份南海开放航次获取的东北部120°E断面的水文观测资料,运用了地转流诊断和模态分解两种方法,研究了该断面流场结构和体积输运的年际变化特征。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13年流场呈显著斜压特征,断面上、下层流速方向相反;而2008、2009年和2011流场垂向变化不明显,呈现准正压结构。断面体积输运沿深度分布呈现三种方式:一致向西(2005年、2007年和2011年),上西下东(2008年和2013年)和上东下西(2006年和2009年)。断面净体积输运亦有显著年际变化,在2005年出现西向最大-11.2Sv,在2013年出现东向最大9.1Sv,而在2009年仅为西向-1.2Sv。模态分解表明,准正压结构的年份,流场主要被正压模态控制,但第一斜压亦不可忽略;而斜压结构的年份,流场由正压模和第一斜压模态共同主导。  相似文献   
116.
临界滑动面一方面是与岩体结构面和坡面的组合关系有关,另一方面与荷载大小及位置有关。三维条件下,均质岩高边坡的破坏机理比较复杂,临界滑动面的判定较为繁琐。本文基于应力影响系数法对荷载作用下对均质岩高边坡三维临界滑动面形态及位置进行初步判别,研究各因素变化对临界滑动面分布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荷载作用下均质岩高边坡空间临界滑动面主要发生在基础前侧区域,约为一不规则楔体,楔体尺寸与桥基尺寸、坡度及桥基距离有关,其中桥基距离影响最大,荷载强度对滑动面形态无影响。桥基荷载作用下均质岩高边坡临界滑动线范围随桥基尺寸、桥基距离增加而增大,随坡度增加,临界滑动线长度减小,深度增大。本文提出桥基荷载作用下均质岩高边坡临界滑动面范围确定公式,即:均质岩高边坡破坏长度Pw=08444L-05098+05759S+693716,破坏深度Ph=01148L+0171B+11725+00733S-5719。  相似文献   
117.
Daily and week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Microwave Imager and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 sensors are used as forcing of the underlying sea surface in the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 to simulate Typhoon Dujuan that moved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03.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SSTs near the typhoon center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the atmospheric wind field, 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 has a fast and obvious response to SSTs. Different SST influences the intensity and track of Dujuan to some degree and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its precipitation and latent heat flux near the eye. The SST influence on Dujuan is mainly fulfilled by changing the latent heat flux between the ocean surface and the atmosphere above.  相似文献   
118.
河西走廊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全国十二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在大西北开发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历来是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分析了河西地区在重建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区新世纪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并重是本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9.
南海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主要从动力学角度回顾了近年来与南海环流有关的南海物理海洋学调查与模拟研究的进展。目前,对南海上层海洋海盆和次海盆尺度季节性环流的基本模态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对特定区域中尺度的环流特征也达成共识。已有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南海准定常涡旋的空间分布,获得其时间演化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其形成和演化的可能因素;研究行星波动在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过程中的作用,获得南海低阶行星波动的速度场分布以及南海环流建立与调整的典型时间尺度;分析并讨论南海与其周边海域,尤其是与西太平洋海域水交换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海峡水交换的季节差异及其水平和垂向结构,提出黑潮入侵南海的几种形式。未来南海环流的研究方向将扩展到能量学机制方面,并包括热量、动能、动量和涡度等物理量的多时空尺度迁移。  相似文献   
120.
南海几种海面风应力资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卫星遥感(ERS1、ERS2)资料、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资料、Hellerman与Rosenstein客观分析资料,提取南海海面风应力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遥感资料与其他两种资料相比,具有分辨率高、量值合理的特点,建议在研究南海海面风应力气候学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尤其是中、小尺度涡旋时采用遥感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