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红树植物木榄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正己烷为溶剂,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红树植物木榄叶中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检测得到40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2种成分,被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1.92%,其主要成分为烷烃类(30.31%)、萜类化合物(25.22%)、芳香化合物(14.07%)、酸(10.60%)、酯(5.36%)和烯(3.49%).  相似文献   
82.
2005/2006年度莱州湾东部的海冰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是水深较浅的半封闭海湾,与外海海水的交换缓慢,受黄河等十几条入海河流汇入的淡水影响使海水的盐度较低.受寒潮影响莱州湾内海冰灾害发生频繁.莱州湾的海冰灾害分5个冰情等级.在冬季气温偏高的年份,莱州湾内形成Ⅰ、Ⅱ级海冰,沿岸一般没有固定冰形成;一般年份形成Ⅲ级海冰,西岸和南岸冰情较严重,有固定冰形成;在冬季气温偏低的年份,形成Ⅳ级或Ⅴ级海冰,南岸、西岸的固定冰宽度较大,有时整个莱州湾海面都分布流冰.2005年末~2006年初在莱州湾东岸形成了一次较严重的海冰灾害,莱州市近海海湾扇贝养殖的经济损失达400万元以上.为减轻未来海冰灾害带来的损失提出了加强海冰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技术研究,严格管理近海养殖生产作业,莱州湾沿岸地方政府应制定<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和完善海冰灾害应急防御体系等防御海冰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3.
海岸带是重要海陆过渡带地貌单元与区域,兼受海陆动力双重作用与影响,包括不同类型的沉积相,经历复杂的动力沉积、地貌演变及灾变过程。海岸带调查涉及学科交叉融合,调查要素相对独立与内容多学科交叉并存。我国曾分别于1960年、1981年和2003年组织开展过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工作,调查获取了大量丰硕成果。当前海岸带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亟需突破问题,包括:1)海岸带存在大范围"盲区",浅水易陷、礁石养殖等区域难以到达,成为海岸带数据"空白区"、调查"禁区";2)我国海岸带观测平台数量少、分布零散,未形成综合有效观测网,导致长时间序列、多源准同步调查数据缺乏,难以准确把握海岸带变化规律,破解资源环境有关问题;3)海岸带数据获取智能化程度低,严重阻碍制约有关对策及时有效性;4)海岸带不同学科协同调查、交叉融合研究模式尚未建立,不能及时发现海岸带科学问题。今后海岸带调查将在海岸带高分辨率过程数据、全覆盖无死角实时动态数据获取技术,长时间序列综合数据采集平台建设,陆海空全天候立体化数据采集传输及快速智能决策,以及海岸带多学科交叉攻关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4.
地下水位微动态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位动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含水岩体应力-应变造成的地下水动态(即微动态),不能单纯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我们从其他学科引入一些方法,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当分离水位趋势变化和短周期变化时,用别尔采夫滤波方法;当分析并排除影响水位动态的相关因素时,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水位固体潮的若干潮波时,用调和分析方法;综合预测水位动态,寻找异常时段时,用多道维纳滤波方法。最后,通过北京塔院井水位观测的具体震例,来说明资料处理对了解水位的正常动态、异常动态,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5.
该文利用2011—2015年温州浮标站,洞头、南麂、北麂及北龙4个海岛站的常规观测资料,采用SPSS及EXCEL软件统计、分析和初步建立浮标站极大风与不同海岛站极大风之间的关系式,并分析影响关系式稳定性等因素,力求为温州沿海大风精细化预报的人工订正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浮标站极大风与海岛站极大风之间的关系可视为线性相关,建立的关系式稳定性并不受风向和关系式拟合系数R~2的影响,但与研究样本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样本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关系式的稳定。  相似文献   
86.
武汉市城市空间集聚要素的分布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不同城市要素的集聚现象具有不同的空间模式,定量化研究城市要素集聚模式的差异和联系对于理解城市发展机理、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获取不透水表面、商业服务业网点(POI)、人口、容积率、城市道路等城市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从城市要素的分布形态、集聚程度、集聚模式等来研究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研究发现,武汉市呈现“一主七副”的多中心结构,各城市要素从城市中心向外呈反S型的圈层递减。采用集聚度指数衡量城市要素的集聚水平,结果显示商业POI、人口密度的集聚程度最大,其次是容积率、道路密度、不透水表面占比。高度集聚的商业POI、人口密度呈现出点状模式与带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中度集聚的道路密度、容积率呈现点状模式、环状模式与轴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低度集聚的不透水表面密度主要表现为环状模式。城市中心的吸引、立体空间开发等促进了城市要素的向心集聚,交通干线、稀缺景观资源的廊道效应等重塑了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87.
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震后趋势判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元珠  林元武  张培仁 《地震》2001,21(2):101-104
初步讨论了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顺义4.5级地震震后趋势判断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震中区土壤Hg释放量快速衰减;延庆龙庆峡水库翻花冒气异常释放的主要气体CH4来源于生物成因,而非地震前兆异常。据此认为顺义地震之后,首都圈构造活动水平没有增强的趋势,并于1996年12月27日提出未来15天内首都圈发生Ms≥5.0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88.
89.
论豫西金矿的成矿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0.
The supracrustal rocks of the Wuyang metamorphic terrain are divided into the Zhao anzhuang,Tieshanmiao and Yangshuwan Formations.These three Formations were dated at 3000-2550Ma,2550-2300Ma and 2300-2200Ma,respectively.∑REE and La/Yb)n of the Zhao anzhuang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iesanmiao Formation equivalents,suggesting a sedimentary gap(2550 Ma boundary)between these two formations,The Zhao‘anzhuang Formation is older than the Tieshanmiao Formation.The sediments of these two Formations show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REE and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low ∑REE and positive Eu anomalies.On the contrary,the sediments of the Yangshuwan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E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Detailed discuss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Yangshuwan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in an oxidizing environment whereas the other two formations were formed in a reducing environment.At the en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ieshanmiao Formation about 2300 Ma ago,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as transformed from reducing to oxidiz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HAB (soft/hard acid and base)theory,an oxidation-reduction model for sedimentary REE evolu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antle tends to become gradually depleted in REE.especially in LREE,and the indices ∑REE and La/Yb) n of mantle-dervived volcanic rocks also tend to become lower and l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