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7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648篇
测绘学   473篇
大气科学   397篇
地球物理   410篇
地质学   1674篇
海洋学   374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42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5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遥感实验型向应用型过渡阶段。二十多年来,遥感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水工勘察等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不少成功经验。随着遥感地质向应用型转变,并逐渐转化为生产力,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谨就几个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正确评价遥感地质工作正处于由地质方法的作用──目前,遥感地质仍是地质工作中的技术方法性学科。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其在推动地质工作现代化,并建立智能化的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遥感信息仅是揭示地质体及其演化规律的多种信息中的一种,加上目前对遥感地质信息形成的机理,有效地提取地质专题信息的技术方法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982.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0年以来,中国地质矿产部(以下简称地矿部)在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开展了一系列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牵头组织许多单位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填图,并解决某些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1980-1983年,中、法合作开展了“喜马拉雅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演化研究”,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和法国科研中心共同组织的。  相似文献   
983.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试验剖面数据的初步处理不仅获得了可能是MCT和MBT向北伸延的  相似文献   
984.
破裂带发展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前兆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扫描电镜下对带割缝的大理岩试件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在加载的全过程中,观察了试件表面裂纹的产生、扩展、平面分布以及断裂扩展前缘处的微裂纹在主断裂扩展前后的开、闭变化,并分析了它们与外载之间的关系.在显微照片上量测了主断裂的宽度随外载水平及测点所在部位的变化规律.在实验测定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脆性岩石材料在宏观裂纹扩展时的断裂能明显偏离线弹性断裂力学预测值的原因,提出了以标量作为岩石损伤力学中的损伤量的设想,探讨了实验结果对了解地震前兆(如大地形变和地下水位异常)可能起到的作用.将实验观察到的微破裂活动与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时空分布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85.
麻益民  郜永祺  李德新  胡景琳 《气象》1993,19(12):13-18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气与物质和能量交换,用二层三维超声风速温度仪测量了重庆市郊松林风速和温度脉动值。采样速率为每秒1次和11次,数字量记录。计算了湍流动最通量和热通量的日变化,以及湍流风速的统计量和功率谱。结果表明,冠层上动量通量向下传输,而冠层内大多向上传输;冠层内湍流风速u的三阶矩平均值大于零,w的小于零;冠层上无因次湍流风速分量u,w标准差和无因次湍流动能耗散率与局地Monin-Obukhov长  相似文献   
986.
987.
中国油气区第三纪古地理和古气候变迁梗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88.
本文利用大气边界层近地层中观测得的风和温度时间序列讨论计算了湍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统计参量与其经典统计量的关系。初步结果表明:当层结稳定参数z/L处于-0.7相似文献   
989.
高炮防雹作业效果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客观、定量地评价高炮防雹作业效果,利用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建立了雹云变化的微分方程,从此方程出发,进一步建立了效果判刑公式。另外,利用作业区和非作业区的受灾面积及经济损失,建立效益指数和定量计算公式,通过灾情调查,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该计算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并且定量,是高炮防雹作业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